古代名物 > 冠服類 > 身服部 > 衣衫袍襖 > 帕腹 帕腹 pàfù 亦作“袙腹”、“袙複”。亦稱“袜腹”。遮護胸腹之小衣。先秦稱“膺”,漢稱“抱腹”,流行於魏晉南北朝,後俗謂之“兜肚”。《釋名·釋衣服》:“帕腹,横帕其腹也。”《晉書·齊王冏傳》:“時又謡曰:‘著布袙腹,爲齊持服。”南朝梁·王筠《行路難》詩:“裲襠雙心共一袜,袙複兩邊作八撮。”《南史·周迪傳》:“性質樸,不事威儀,冬則短身布袍,夏則紫紗袜腹。” 帕腹pàfù也作“抹腹”“袙复”“帊复”“袹服”“帕幞”。挂束在胸腹间的贴身小衣,俗名“兜肚”。汉刘熙《释名·释衣服》:“帕腹,横帕其腹也。”《晋书·齐王冏传》:“时又谣曰:‘著布袙腹,为齐持服。’”南朝梁王筠《行路难》:“裲裆双心共一袜,帕腹两边作八襊。”《南史·周迪传》:“性质朴,不事威仪,冬则短身布袍,夏则紫纱袜腹。”唐段成式《嘲飞卿》之四:“见说自能裁袙腹,不知谁更着帩头。”黄侃《论学杂著·蕲春语》:“帕腹,横陌腹而上有裆亲肤者,俗谓之兜肚。” 帕腹古人内衣之一种,以布或帛二幅束腹。《释各·释衣服》:“帕腹,横帕其腹也。”帕,又作袙,作袜。 梁朝王筠诗《裆》:“双心共一袜,帕服两边作,八襊合成国。”据此可揣知古人穿衣法:贴身先服背心,再以腹横裹腰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