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舶贸易
唐宋时期在市舶司、使管辖下的民间海外贸易。当时中外经济交流的主要形式。宋代,外贸地域涉及交阯(今越南北部)、占城(今越南南部)、真腊(今柬埔寨)、上下竺、沙里亭、古暹、凌牙门(以上在今马来半岛一带)、三佛齐( 今印尼苏门答腊一带)、阇婆、苏吉丹(以上今爪哇中部北岸)、渤泥(今加里曼丹)、菲列宾(今菲律宾)诸地、细兰(即锡兰,今斯里兰卡)、鹏茄啰(今孟加拉)、天竺(今印度)、大食(今阿拉伯)及其邻近地区,如伊禄(今伊拉克)、麻嘉(今麦加)、瓮曼(今阿曼)等地,最远达层拔(今索马里以南的非洲东部沿海一带,包括桑给巴尔在内)、昆仑层期(今莫三鼻给)、遏根陀(今埃及亚历山大港)、斯加里野(今意大利西西里岛)等共近六十个国家或地区。主要进口物品有香料,珠贝、珊瑚等水产品,象牙、犀角以及茯苓、苍术等药材、吉贝纱、布、青花蕃布等纺织品,水银、镔铁等矿产品,以及木材及草、藤编制品。舶货在抽解、博买之后,许中外商人自行贩易。出口物品以丝织品、陶瓷和铜钱为大宗。后因国内钱荒严重,禁止铜钱出口,但屡禁而不能绝。元明时的市舶司是官管外贸的执行机构,性质已迥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