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巴顿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巴顿1885—1945George Smith POtton

美国将军。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名将。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富贵家庭。1909年毕业于西点军校。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任远征军总司令潘兴的上尉副官,参与美国第一坦克兵团的组建工作,参加了一些重要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担任过许多重要军职,建立了不少战功,如装甲部队旅长、师长和军长,指挥西部特混部队在北非登陆;重整第二军打败隆美尔部队,夺回失地;配合蒙哥马利的第八集团军在西西里登陆,攻占巴勒莫,夺取墨西拿;参加盟军的诺曼底登陆作战,与盟军及苏军会师。升四星上将,获多种勋章。因车祸而死。著有《我所知道的战争》。巴顿是一位英勇、善战、威严、暴躁的传奇将军,军人道德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军事实践中。首先,他崇尚军事职业,认为它“是一个人能够为之献身的崇高事业,其他任何职业都不能与之相比。”(《19颗星》第19页)巴顿本来可以成为百万富翁,但却选择了艰苦的军事生涯。其次,把“英勇无畏”作为指挥作战的永恒道德原则。认为“没有无畏精神,就没有伟大的将领”。他说:“要无畏,无畏,无畏。记住,从现在起直到胜利或牺牲,我们要永远无畏。”(同上书,第294页)再次,用武德去激励部下杀敌立功。他说:“战争是杀人的买卖,你不放他的血,他就会害了你。”要“猛打狠揍”,“决不能怕死”,“败退是懦夫,也是要命的”,“在我们的军队里,我们不要胆小鬼。”(同上书,第267页)他常用泼辣、粗俗、咒骂露骨的语言来管教部队,以此来培育官兵英勇杀敌的狂热气质。第四,提倡个人拼命主义。他常对官兵说:“赢得战争靠两样东西,那就是胆量与鲜血。”(同上书,第271页)他的一切活动都企图使人相信:“我是巴顿——这支军队或其他任何军队中最神气的将军。”(同上书,第269页)“坚持战斗下去,上帝与我们同在,我们必胜。”(同上书,第262页)巴顿从士兵是军事将领完成任务的工具这一观点出发,主张关心士兵的福利。但他又用骂士兵,打士兵耳光的粗暴方式驱除士兵的“战斗疲劳症”。他的战斗作风对资产阶级军队的影响是:“部属们有时恨他,可他们仍然仿效他的言行,像他那样思索和战斗。”(同上书,第251页)

巴顿

美国上将。1885年11月11日生,1945年12月21日逝世。毕业于西点军校(1909)、陆军军事学院(1932)。1917年11月,在驻法国美军中组建第1支坦克兵团,并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任战役集群司令。后任第3、第15集团军司令。1945年死于车祸。

巴顿1185—1945George Smith Patton

美国陆军上将。1917年在驻法美国远征军中服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任旅长、师长、军长等职。1942年起任北非战役集群司令,第7、第3和第15集团军司令。死于车祸。

巴顿1885~1945

美国陆军上将。西点军校毕业。早年在骑兵部队服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曾赴法参战,指挥坦克部队参加圣米耶尔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功卓著。1940~1942年任坦克旅长、师长、军长,参加北非登陆战役。1943年任第7集团军司令,参加西西里岛登陆战役。1944年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后,率第3集团军转战法国和德国。战后,任第15集团军司令兼巴伐利亚总督,死于车祸。

巴顿

巴顿

巴顿 (1918— ),英国有机化学家。生于格雷森德,毕业于帝国学院,1940年获理学士学位,1942年获有机化学哲学博士学位。曾获伦敦大学、蒙彼利埃大学、都柏林大学名誉博士学位。1945年任帝国学院化学系讲师,1949—1950年被聘为美国哈佛大学特邀讲师。1950年任比尔贝克学院讲师,1953年任有机化学教授。1955—1957年任格拉斯哥大学钦定化学教授。1957年任帝国学院有机化学教授。1958—1959年被聘为美国马萨诸塞理工学院、伊利诺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特邀教授。1954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是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爱丁堡皇家学会、英国化学会、美国化学会会员。1985年以国际药用天然产物有机化学学术会议 (在上海召开) 顾问身份到中国访问。巴顿对甾族化合物和萜烯进行研究,1949年开辟有机化学构型分析新领域。1956年创立苯酚和生物碱结构预知理论,该理论有助于认识许多生物碱的生物合成。巴顿还研究有机氯化物热解作用,阴碳离子自动氧化及应用,分子旋光对复杂有机分子结构影响等。1969年巴顿与挪威化学家哈塞尔同获诺贝尔化学奖。巴顿还曾获第一枚亚当斯奖章及英国化学会、美国化学会奖金和奖章。

☚ 钱三强   教育一般 ☛
巴顿

巴顿

巴顿 (1918— ),英国有机化学家。生于格雷森德,毕业于帝国学院,1940年获理学士学位,1942年获有机化学哲学博士学位。曾获伦敦大学、蒙彼利埃大学、都柏林大学名誉博士学位。1945年任帝国学院化学系讲师,1949—1950年被聘为美国哈佛大学特邀讲师。1950年任比尔贝克学院讲师,1953年任有机化学教授。1955—1957年任格拉斯哥大学钦定化学教授。1957年任帝国学院有机化学教授。1958—1959年被聘为美国马萨诸塞理工学院、伊利诺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特邀教授。1954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是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爱丁堡皇家学会、英国化学会、美国化学会会员。1985年以国际药用天然产物有机化学学术会议 (在上海召开)顾问身份到中国访问。
巴顿对甾族化合物和萜烯进行研究,1949年开辟有机化学构型分析新领域。1956年创立苯酚和生物碱结构预知理论,该理论有助于认识许多生物碱的生物合成。巴顿还研究有机氯化物热解作用,阴碳离子自动氧化及应用,分子旋光对复杂有机分子结构影响等。1969年巴顿与挪威化学家哈塞尔同获诺贝尔化学奖。巴顿还曾获第一枚亚当斯奖章及英国化学会、美国化学会奖金和奖章。

☚ 钱三强   文化卷 ☛
0000479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8:4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