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隶哈密地区。位于天山北麓,北纬43°36′,东经93°01′。汉为蒲类国地,唐属伊州,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设镇西府。民国2年(1913)设镇西县,1954年改名并成立自治县。人口10.08万人(含兵团)。面积3.57万平方千米。2002年生产总值4.81亿元。辖4镇(巴里坤、博尔羌吉、奎苏、大河)8乡(萨尔乔克、海子沿、下涝坝、石人子、花园、三塘湖、大红柳峡、八墙子)1场(良种繁育场)。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县级民族自治地方。1954年9月30日成立自治区,1955年改自治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北部。北部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毗邻。面积38445平方公里。人口100400人。主要有哈萨克、维吾尔、回、东乡、蒙古、塔塔尔、满、锡伯、汉等民族。县政府驻巴里坤镇。境内草原辽阔,水草丰美,巴里坤湖畔有许多优良牧场。畜牧业发达,盛产的良畜主要有巴里坤马、哈萨克绵羊等。天山北麓森林茂密,产红松、云杉及党参、大黄等药材。农产品有小麦、青稞、马铃薯等。矿产有金、铜、芒硝等。工业有农机制造、电力、水泥、煤炭、化工、食品加工等。县内有中、小学校多所。文教卫生和交通、运输及邮电事业发展迅速。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1954年9月30日建立自治区,1955年改自治县。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部,自治县人民政府驻巴里坤镇。汉为蒲类地,属西域都护。隋属伊吾郡,唐属伊州,元属别失八里行省,明属厄鲁特蒙古,清置镇西府,1913年改镇西县,1953年改巴里坤县。居民有哈萨克、汉、回、维吾尔、蒙古等族。境内草原辽阔,水草丰美,巴里坤湖畔有许多优良牧场。畜牧业较发达,以产“巴里坤马”著称。农产有小麦、青稞、马铃薯等。天山北麓森林茂密,产红松、云杉及党参、大黄等药材。解放后,工、农、牧业和文教卫生等发展迅速。工业有农机制造、电力、水泥、煤炭、化工、食品加工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较快,粮食总产量1978年比1954年增长2倍多,各类牲畜比1954年增长1.1倍。1979年全县有中、小学五十四所,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6%,牧区建立了帐篷小学。交通、运输、邮电等发展较快。公路通哈密。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北部。1954年9月30日成立。自治县人民政府驻巴里坤镇。总面积38400km2。居民有哈萨克、维吾尔、满、锡伯、蒙古、回、塔塔尔、汉等8个民族。总人口10.20万(2000),其中少数民族人口3.31万,占总人口的32.45%。境内水草丰盛,以畜牧业为主。农产品以小麦、青稞、马铃薯3种为主。工业有煤炭、电力、建筑、织毯等16个门类,生产200多种产品。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4.07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990元;工农业总产值0.31亿元,人均工农业总产值304元;粮食总产量52200t;人均粮食产量512kg;农民人均纯收入1498元;地方财政收入823万元。拥有民族中小学校17所,在校生1163人。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99.8%,少数民族适龄儿童入学率99.7%。每10000人电话机拥有量476部。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北部,东与蒙古国为邻。1954年9月成立自治区,次年改为自治县,隶属于哈密地区。现有人口103982人(1991年统计),除哈萨克族外,主要有汉族、维吾尔族和蒙古族。南靠天山,山上有茂密的原始森林,山间有广阔的草场,适宜于发展畜牧业,盛产马、牛、羊,巴里坤马以身矮腿壮,走步平稳而著名于世,大河横贯东西,平原土地肥沃,宜于农耕,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油菜籽等。为汉唐西域重地,有裴岑记功碑、姜行本纪功碑等汉唐石刻。又是清朝在西域的军事基地,当年的遗址和建筑颇有遗存,是新疆的古文化名城之一。 ☚ 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 木垒哈萨克自治县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