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巴罗克与中晚唐诗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巴罗克与中晚唐诗歌

“巴罗克”是英文barogue的音译,原指欧洲16世纪末至18世纪初的建筑与装饰风格,以及17世纪的音乐风格。它用于文学批评虽然始于18世纪末,但直到本世纪三、四十年代,才在文学研究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在六、七十年代,这一术语又开始被用来研究中国文学。刘若愚在《中国诗艺》(芝加哥,1962)一书中,将孟郊、韩愈和贾岛与英国玄学派诗人相比较,开了移用巴罗克的先河。第一次明确使用这一术语的,是澳大利亚学者傅乐山(J·D·Frodsham)。他的讲稿《中国文学新透视》(1968),试图从韩孟诗里辨认出一个“背离中国诗歌主要传统”的“巴罗克诗派”。次年,刘若愚的专著《李商隐诗歌》(芝加哥,1969)再次提出巴罗克可用于中晚唐的主张。美国学者麦克劳德(Russell Mcleod)支持刘氏的看法,写有《中国巴罗克传统里的孟郊诗》和《巴罗克作为中国文学的分期概念》两篇文章。至香港学者黄德伟的长篇书评《对于中国巴罗克诗歌的界定》(1977)发表,这一讨论基本上已告一段落。他们研究的重点,一在作品的风格特点,二在诗歌史的分期;研究对象主要是中晚唐诗人,有时还远及杜甫和五代词人。
麦克劳德根据西方文学的研究,概括了巴罗克的思想与风格特点。他说,巴罗克具有“分裂的个性感,个人的内在矛盾感;一面追求感官乐趣一面追求非凡愿望的倾向;优柔寡断、不愿畅所欲言的态度;强化了的人类形象,即大于生活的描写;人为的自然世界;人生如梦幻之感,即其中出现的事物并非现实的一种景象;偏爱反衬和悖论的习惯;屡屡出现的近于无伦次、无节制的语调”。他还说,巴罗克风格常常涉及奇喻、迂曲语、矛盾修辞法、倒置修辞法、词语误用法、首语重复法等等。
海外学者认为中晚唐诗人(特别是孟郊、韩愈、李商隐)具有类似的巴罗克风格。刘若愚指出:李商隐诗歌的典型特点是“暖昧,……冲突而非宁静,色情与灵性间存在张力,为强化效果追求超凡出众甚至怪诞,有藻饰、精细的倾向”,“如果他是个西方诗人”,这些特点“就可能被称作‘巴罗克’”。黄德伟以《锦瑟》为例,对李诗的巴罗克风格作了更明确的说明。第一,诗里的时间并非是现象世界的模仿,而是一种结构因素。诗人从有限人生(“五十弦”也许指他过去的五十年)遁入想象,体验到无限时空里的神秘的超生(“蝴蝶”、“杜鹃”、“珠”、“烟”)、永恒的幻景和无休止的流动(“梦”、“春”、“沧海”、“兰田”),引生了一场浩大无垠的悲伤。从另一层意义上说,诗人或明或暗地运用历史与神话典故,构成一种不明确的往昔;这往昔与首联里的现在、尾联里不定指的将来相结合,显示了该诗时间游移的结构。其中,由强烈的心绪唤起的持久的“感情”,透过理智的想象,变成了冥想的热情,因而依稀难辨,宛如蝴蝶之梦。第二,反衬运用得很有效。“沧海”、“兰田”两句把毫无逻辑关联的事物并置起来(如月光和日光、海和田、当时与过去的体验),透露出诗人在心绪如麻的情况下寻求协调和谐——这是该诗的基本结构。第三,以《锦瑟》为代表的李诗,在形式方面进行了多种开拓,以便使诗句的铺展符合思绪的活动,即思想的发展。第四,《锦瑟》虽全然不用人称代词,但口吻复杂,似是“他”或“她”在同时或交替独白,叙说对爱情破裂的悔恨和悲哀,或对生活的体验和看法。这构成了一种戏剧性场面,并使其中的对立因素暂时加以解决。其他如运用奇喻、双关语等也是该诗的巴罗克特点—麦克劳德认为,杜甫的《绝句》两首带有分析式矫饰主义的诗风(巴罗克风格的一种)。因为诗人在花香景明中发现“无所不在的时令的和谐与逻辑”时,用的是分析式句式——因有“迟日”才见“江山丽”,因吹“春风”才知“花鸟香”,因为“泥融”,燕子就匆忙来去衔泥垒巢,因为“沙暖”,鸳鸯才幸福地双双在此安睡……。而孟郊的《归信吟》写泪墨为书,书去魂随,用语夸张,设想怪诞,实幻交织,终成奇喻,这也反映了诗人的分析式矫饰主义风格。他还认为,韩、孟、贾等诗人喜欢“硬语”和奇喻,是杜甫诗风力求作“惊人之语”的进一步发展。黄德伟则认为,“孟郊主要代表矫饰主义风格——用字俭省,情感强烈,爱好沉思,多用悖论;韩愈主要代表鼎盛巴罗克风格——唱叹恣肆,用语夸张,爱好辩论。”
关于中国诗歌史上的巴罗克时期,学者们的意见不很一致。傅乐山认为,中国的“浪漫主义运动”早在公元前4世纪即已开始,绵延而降,直到九世纪。接下来是以李商隐为代表的“象征主义运动”和以韩孟为旗帜的“巴罗克诗派”克劳德主张在现代之前的过渡时期,即可视为巴罗克时期。它“大致在8世纪中叶”“杜甫诗以崭新的风格面世开始”,“至9世纪中叶”“李商隐谢世”为止,约有一百来年。刘若愚持三阶段说:唐代诗歌的发展可分为形成期(618—710)、成熟期(710—770)和矫饰期(约770—900)三个阶段。最后一个阶段以追求浮夸和怪诞的倾向为特征。黄德伟认为中晚唐应是巴罗克时期,这时的重要诗人如孟郊、韩愈、李商隐、李贺、杜牧、温庭筠等均具有巴罗克诗风。
学者们还认为,移植巴罗克概念用于中国诗歌研究的做法,可使文学史家得到启发,也是消除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相隔离的一个步骤。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6:2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