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斯曼诺夫论李清照
巴斯曼诺夫说:“李清照在温暖的家庭中,在与艺术有紧密联系的人们之间,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和少年。青年时代的作品朝气蓬勃、明快生动,有时也有些轻怨淡愁。她的词以直爽、明丽、热情的风格、铿锵的音韵以及对大自然的深刻感受而征服读者。”
然而,李清照创作的繁荣时期也正是当时社会的动荡时期。异乡的苦难、贫困,亲人的死亡以及亲身遭受的种种不幸,使她的创作风格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她的作品的思想性提高了,更多地表现出密切关怀国家命运的高度爱国精神。当时的南宋“同五代十国一样,文化中心转移到了南方。在这里,在没有遭到异族骑兵侵袭破坏的土地上,粮食、茶叶和甘蔗获得了丰收,瓷器和丝绸创造业得到发展,对外贸易也象过去一样发展了起来。都城杭州象马可·波罗所写的那样‘是世界上最好最伟大的城市。’这里有‘一百六十万户居民和很多富丽的廷院’。然而和平是不稳定的,国家经常受到敌人的威胁。人们对南宋朝廷以苟且愉生换来的虚假和平感到不满,在宫廷内部,主战派和求和派经常互相斗争。”李清照象其他许多词作者一样,“没有站在斗争之旁。”社会的动荡,朝廷内部的斗争等等,都在她的词作中得到反映。
除了写这些重大题材的作品之外,作为一名女作家,她还不顾封建社会的偏见,勇敢地提出妇女有爱的权利。她的宣扬虽然不是郑重的,但在她的作品中,向我们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女性形象。她们有教养、独立自主,纵情地领略大自然和现实生活的美,舍已忘身地爱和坚强地掌握自己变化无常的命运。
巴斯曼诺夫还肯定了这位女词人在诗词理论上的主张。他说:“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努力维护了词的浪漫本色。她对词的技巧和艺术特点特别重视。在《论词》一文中,李清照对欧阳修、柳永、苏轼和其他一些词人进行了批评。说他们的词‘皆句读不茸之诗’,‘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她把轻视传统形式的词作比作‘良玉有暇,价自减半矣’。”
巴斯曼诺夫认为,李清照对中国诗词的发展作出了显著的贡献。从她的作品中可以得到鼓舞,并可学到她的真诚朴实和用词严谨的创作态度。(参见巴斯曼诺夫的《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