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性房内传导aberrant atrial conduction
属生理性传导障碍。1972年由Edward一Chung首先报道,是指在窦性心律中继各种早搏及并行心律之后的第一个或若干个窦性P波发生畸形。心电图表现:
❶一般多发生于较长的代偿间歇之后;
❷畸形的P波呈正向传导,P-R间期>0.12s,而非逆行P'波;
❸往往呈单个出现,偶尔也可接连2~3个窦性P波发生畸形,此时通常以第一个P波的畸形程度更为明显,畸形P波的P-P间期与基本窦性P-P间期相近,若发生在间位性早搏后,则畸形P波在窦性周期中出现;
❹诊断时应除外心房内游走起搏点、房性逸搏、交界性逸搏、房性融合波、多源性房性早搏及各种人工伪差等。差异性房内传导的发生原理,目前尚不清楚。有人认为可能是异位激动在心房内逆行上传,虽未侵入窦房结,但可引起隐匿性窦房传导,使心房肌产生了一次不应期,以致使接踵而来的窦性激动在心房内发生了传导延缓。由于心房不应期延长,故当下一个窦性激动抵达时,心房肌尚未完全复原,使心房除极过程发生改变,而产生了畸形的P波。此种情况少见,但多继发于器质性心脏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