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左传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左传 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明的编年史和著名历史散文集。原名《左氏春秋》。汉人谓春秋末年鲁左丘明为解释孔子《春秋》而作,称《春秋左氏传》,省称《左传》。近人多认为出于战国初年学者之手,并不全是解释《春秋》。然其体例与《春秋》略同,顺沿鲁国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十二国君次序,详细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政治、外交、军事等方面活动及有关人物言论,对统治阶级骄横残暴和奢侈淫逸多有暴露,对人民苦难及其反抗精神亦有反映,内容丰富生动,文字简洁优美,尤善于描述战争和行人辞令,为后世叙事散文典范,对小说创作亦有甚大影响。重要注本有晋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有《十三经注疏》本、《四部备要》本等。清刘文淇、刘毓崧、刘寿曾祖孙三代合撰《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注疏最为详备。有科学出版社1959年本。 ☚ 春秋 国语 ☛ 左传 左传《春秋》一书,以鲁史作根据,经孔子删改订正,列为“五经”之一。但仅采春秋三传之一的《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是春秋时代最详备的一部史书。但其作者究竟是谁?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说是曾在论语中出现过的左丘明,也有人说是东汉末刘歆的著书。但从其文辞的古奥简洁来看,可能比司马迁的“史记”还早。 ☚ 左传▷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左传 《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传为春秋时左丘明所撰。记自鲁隐公元年至鲁悼公四年间二百六十年史事。文字优美,资料丰富,蕴含着不少宝贵的美学思想。其中反映出阴阳五行思想对审美观念的影响,提出了“五味”、“五色”、“五声”,以及艺术与阴阳两气的关系,并以“和”作为审美理想。季札观乐就是把“五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的音乐视为“美”之“至矣”。关于内容与形式,《左传》引孔子语而提出,“言以足志,文以足言”,“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要求文质统一,文为质用。在美善关系问题上,要求两者统一,以至于常常把美等于善。这种观念体现在“乐”与“德”的关系上,就是强调“乐”的政治伦理功用,认为“九功之德皆可歌”,“乐以安德”,季札论乐更是明确地把“德至矣哉”奉为音乐的最高境界。散见于《左传》中的美学论述具有重要的价值,因为它们在诸子之前,勾勒出了中国美学的基本特征。 ☚ 心物感应 诗言志 ☛ 左传 [原文] (节选) 桓公六年 季梁谏追楚师 楚武王侵随,使远章求成焉,军于瑕以待之。随人使少师董成。斗伯比言于楚子曰:“吾不得志于汉东也,我则使然。我张吾三军而被吾甲兵,以武临之;彼则惧而协以谋我,故难间也。汉东之国随为大,随张必弃小国,小国离,楚之利也。少师侈,请羸师以张之。”熊率且比曰:“季梁在,何益?”斗伯比曰:“以为后图,少师得其君。”王毁军而纳少师。 少师归,请追楚师。随侯将许之。季梁止之曰:“天方授楚。楚之羸,其诱我也,君何急焉?臣闻小之能敌大也,小道大淫。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辞,信也。今民馁而群逞欲,祝史矫举以祭,臣不知其可也。”公曰:“吾牲牷肥腯,粢盛丰备,何则不信?”对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故率牲以告曰:‘博硕肥腯’,谓民力之普存也,谓其畜之硕大蕃滋也,谓其不疾瘯蠡也,谓其备腯咸有也。奉盛以告曰:‘洁粢丰盛’,谓其三时不害而民和年丰也。奉酒醴以告曰:‘嘉栗旨酒’,谓其上下皆有嘉德而无违心也。所谓馨香,无谗匿也。故务其三时,修其五教,亲其九族,以致其堙祀。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动则有成。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虽独丰,其何福之有?君姑修政而亲兄弟之国,庶免于难。” 随侯惧而修政,楚不敢伐。 桓公十一年 斗廉论战 楚屈瑕将盟贰、轸。郧人军于蒲骚,将与随、绞、州、蓼伐楚师。莫敖患之。 斗廉曰:“鄙人军其郊,必不诫,且日虞四邑之至也。君次于郊郢以御四邑。我以锐师宵加于郧,郧有虞心而恃其城,莫有斗志。若败郧师,四邑必离。”莫敖曰:“盍请济师于王?”对曰:“师克在和,不在众。商、周之不敌,君之所闻也。成军以出,又何济焉?”莫敖曰:“卜之。”对曰:“卜以决疑,不疑何卜?” 遂败郧师于蒲骚,卒盟而还 庄公十年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僖公五年 宫之奇谏假道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代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亡。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庞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紧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听,许晋使。 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 僖公二十二年 臧文仲论慎战 邾人以须句故出师。公卑邾,不设备而御之。臧文仲曰:“国无小,不可易也。无备,虽众不可恃也。《诗》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又曰:‘敬之敬之,天惟显思,命不易哉!“先王之明德,犹无不难也,无不惧也,况我小国乎!君其无谓邾小。蜂虿有毒,而况国乎?”弗听。 八月丁未,公及邾师战于升陉。我师败绩。邾人获公胄,悬诸鱼门。 子鱼论战 冬十一月己已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旬,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 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可也”。 宣公十二年 随武子栾武子楚庄王论战 夏六月,晋师救郑。……及河,闻郑既及楚平,桓子欲还,曰:“无及于郑而剿民,焉用之?楚归而动,不后。” 随武子曰:“善。会闻用师,观衅而动。德刑政事典礼不易,不可敌也,不为是征。楚军讨郑,怒其贰而哀其卑,叛而伐之,服而舍之,德刑成矣。伐叛,刑也; 柔服,德也。二者立矣。昔岁入陈,今兹入卷郑,民不罢劳,君无怨□。政有经矣。荆尸而举,商农工贾不败其业, 而卒乘辑睦。事不奸矣。𫈢敖为宰,择楚国之令典, 军行,右辕左追蓐,前茅虑无,中权后劲,百官象物而动,军政不戒而备。能用典矣,其君之举也,内姓选于亲,外姓选于旧;举不失德,赏不失劳;老有加惠,旅有施舍;君子小人,物有服章,贵有常尊,贱有等威。礼不逆矣。德立,刑行,政成,事时,典从礼顺,若之何敌之?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军之善政也。兼弱攻昧,武之善经也。子姑整军而经武乎,犹有弱而昧者,何必楚?仲虺有言曰:‘取乱侮亡。’兼弱也。《沟》曰:‘于铄王师,遵养时晦。’耆昧也。《武》曰:‘无兢惟烈。’抚弱耆昧以备烈所,可也。” 彘子曰:“不可! 晋所以霸,师武臣力也。今失诸侯,不可谓力。有敌而不从,不可谓武。由我失霸,不如死。且成师以出,闻敌强而退,非夫也。命为军师,而卒以非夫,唯群子能,我弗为也!”以中军佐济。 知庄子曰:“此师殆哉!《周易》有之,在《师》之《临》,曰:‘师出以律,否,臧凶。’执事顺成为臧,逆为否,众散为弱,川壅为泽。有律以如已也, 故曰律。 否臧, 且律竭也,盈而以竭, 夭且不整, 所以凶也。不行之谓《临》,有帅而不从,临孰甚焉,此之谓矣。果遇必败,彘子尸之。虽免而归,必有大咎。”……师遂济。 楚子曰:“非尔所知也,夫文,止戈为武。武王克商,作《颂》曰……。又作《武》,……其三曰:‘铺时绎思,我徂维求定。’其六曰:‘绥万邦,屡丰年。’夫武,禁暴、战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故使子孙无忘其章。今我使二国暴骨,暴矣; 观兵以威诸侯,兵不战矣。暴而不战,安能保大?犹有晋在,焉得定功?所违民欲犹多,民何安焉?无德而强争诸侯,何以和众?利人之几,而安人之乱,以为已荣,何以丰财?武有七德.我无一焉,何以示子孙?其为先君宫,靠成事而已。武非吾功也。古者明王伐不敬,取其鲸鲵而封之,以为大戮,于是乎有京观,以惩淫慝。今罪无所,而民皆尽忠以死君命,又可以为京观乎?” 祀于河,作先君宫,告成事而还。 成公十六年 申叔时郤至论战 楚子救郑,司马将中军,令尹将左,右尹子辛将右。过申,子反入见申叔时,曰:“师其何如?” 对曰:“德、刑、详、义、礼、信,战之器也。德以施惠,刑以正邪,详以事神,义以建利,礼以顺时,信以守物。民生厚而德正,用利而事节,时顺而物成。上下和睦,周旋不逆,求无不具,各知其极。……是以神降之福,时无灾害,民生敦庞,和同以听,莫不尽力以从上命,致死以补其阙。此战之所由克也。今楚内弃其民,而外绝其好,渎齐盟,而食话言,奸时以动,而疲民以逞。民不知信,进退罪也。人恤所底,其谁致死?子其勉之! 吾不复见子矣。”姚句耳先归, 子问焉。对曰:“其行速,过险而不整。速则失志,不整丧列。志失列丧,将何以战?楚惧不可用也。” 五月,晋师济河。……六月,晋、楚遇于鄢陵。……甲午晦,楚晨压晋军而陈。军吏患之。范旬趋进,曰:“塞井夷灶,陈于军中,而疏行首。晋、楚唯天所授,何患焉!”文子执戈逐之,曰:“国之存亡,天也。童子何知焉?”栾书曰:“楚师轻窕; 固垒而待之,三日必退。退而击之,必获胜焉。”郤至曰:“楚有六间,不可失也;其二卿相恶,王卒以旧,郑陈而不整,蛮军而不陈; 陈不违晦; 在陈而嚣,合而加嚣,各顾其后,莫有斗心。旧不必良,以犯天忌。我必克之!” 襄公二十七年 子罕论弭兵 宋向戌善于赵文子,又善于令尹子木。欲弭诸侯之兵以为名。如晋,告赵孟。赵孟谋于诸大夫。韩宣子曰:“兵,民之残也,财用之蠹,小国之大灾也。将或弭之,虽曰不可,必将许之。弗许,楚将许之,以召诸侯,则我失为盟主矣。”晋人许之。如楚,楚亦许之。如齐,齐人难之。陈文子曰:“晋楚许之,我焉得已?且人曰弭兵,而我弗许,而固携吾民矣! 将焉用之?”齐人许之。告于秦,秦亦许之。皆告于小国,为会于宋。…… 宋左师请赏。曰:“请免死之邑。”公与之邑六十。以示子罕,子罕曰:“凡诸侯小国,晋、楚所以兵威之。畏而后上下慈和,慈和而后能安靖其国家,以事大国,所以存也。无威则骄,骄则乱生,乱生必灭,所以亡也。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谁能去兵?兵之设久矣,所以威不轨而昭文德也。圣人以兴,乱人以废,废兴存亡昏明之术,皆兵之由也。而子求去之,不亦诬乎?以诬道蔽诸侯,罪莫大焉。纵无大讨,而又求赏,无厌之甚也!”削而投之。左师辞邑。 昭公四年 司马侯论三殆 四年春,……楚子……使椒举如晋求诸侯。……晋侯欲勿许。 司马侯曰:“不可。楚王方侈,天或者欲逞其心,以厚其毒而降之罚,未可知也;其使能终,亦未可知也。晋、楚唯天所相,不可与争。君其许之,而修德以待其归。若归于德,吾犹将事之,况诸侯乎?若适淫虐,楚将弃之,吾又谁与争?” 公曰:“晋有三不殆,其何敌之有! 匡险而多马,齐、楚多难。有是三者,何乡而不济?” 对曰:“恃险与马,而虞邻国之难,是三殆也。四岳、三涂、阳城、大室、荆山、中南,九州之险也,是不一姓。冀之北土,马之所生,无兴国焉。恃险与马,不可以为固也,从古以然。是以先王务修德音以亨神人,不闻其务险与马也。邻国之难,不可虞也。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 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若何虞难; 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 晋有里、丕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敌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恃此三者,而不修政德,亡于不暇,又何能济?君其许之!纣作淫虐,文王惠和,殿是以陨,周是以兴,夫岂争诸侯?”乃许楚使。 昭公十五年 荀吴论攻鼓 晋荀吴帅师伐鲜虞,围鼓。鼓人或请以城叛。穆子弗许。左右徒曰:“师徒不勤,而可以获城,何故不为?”穆子曰:“吾闻诸叔向曰:‘好恶不愆,民知所适,事无不济。’或以吾城叛,吾所甚恶也。人以城来,吾独何好焉。赏所甚恶,若所好何?若其弗赏,是失信也,何以庇民?力能则进,否则退,量力而行。吾不可以欲城而迩奸,所丧滋多。”使鼓人杀叛人而缮守备。围鼓三月,鼓人或请降。使其民见,曰:“犹有食色,姑修而城。”军吏曰:“获城而弗取,勤民而顿兵,何以事君?”穆子曰:“吾以事君也。获一邑而教民怠,将焉用邑?邑以贾怠,不如完旧。贾怠无卒,弃旧不祥。鼓人能事其君,吾亦能事吾君。率义不爽,好恶不愆,城可获而民知义所,有死命而无二心,不亦可乎!” 鼓人告食竭力尽,而后取之。克鼓而反,不戮一人,以鼓子鸢鞮归。 昭公二十三年 沈尹戌论城郢 楚囊瓦为令尹,城郢。 沈尹戍曰:“子常必亡郢。苟不能卫,城无益也。古者天子守在四夷;天子卑,守在诸侯。诸侯守在四邻;诸侯卑,守在四竟。慎其四竟,结其四援,民狎其野,三务成功; 民无内忧,而又无外惧,国焉用城?今吴是惧而城于郢,宁已小矣。卑之不获,能无亡乎?昔梁伯沟其公宫而民溃。民弃其上,不亡何待?夫正其疆场,修其土田,险其走集,亲其民人,明其伍候,信其邻国,慎其官守,守其交礼,不僣不贪,不懦不耆,完其守备,以待不虞,又何畏矣。《诗》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无亦监乎若敖、蚡冒至于武、文,土不过同,慎其四竟,犹不城郢;令土数圻,而郢是城,不亦难乎!” 哀公元年 伍员论伐越 吴王夫差败越于夫椒,报醉李也。遂入越。越子以甲盾五千保于会稽,使大夫种因吴大宰嚭以行成。吴子将许之。伍员曰:“不可。臣闻树德莫如滋,去疾莫如尽。……句践能亲而务施,施不失人,亲不弃劳; 与我同壤而世为仇。于是乎克而弗取,将又存之,违天而长寇仇,后虽悔之,不可食已; 姬之衰也,日可俟也。介在蛮夷而长寇仇,以是求伯,必不行矣。”弗听。退而靠人曰:“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奥其为沼乎!”…… [鉴赏]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与《公羊传》、《彀梁传》为《春秋》三传。班固《汉书·艺文志》著录为“《左氏传》三十卷”,自注云:“左丘明,鲁太史。”《左传》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终于鲁悼公四年(公元前464年),其叙事更至于悼公四年(公元前454年)为止。书中记述的大量古代史料,文字优美,记事简明,实为中国古代一部史学和文学名著。 《左传》旧传春秋时左丘明所撰。清代经今文学家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据各国史料编成。历来争议亦颇多,本书姑依旧说。左丘明,春秋时史学家,鲁国人,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双目失明,曾任鲁太史,与孔子同时的贤者,或以为是孔子的弟子。 《左传》一书内容相当丰富,它系统地记录了二百余年间春秋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重大事件,也包括当时社会的风俗礼仪、生活方式,乃至天道灾祥、鬼神占卜之事。它通过真实的、比较客观的记事,揭露和抨击了统治阶级的残暴荒淫和勾心斗角;也鲜明地反映了民本思想,揭示人心向背对政治成败的重要作用。赞扬修明德政、顾惜人民的统治者,体现了作者的进步的历史观。同时,《左传》又宣扬了正统等级观念和封建伦理观念,还夹杂着不少的神道迷信成分。 春秋时代战争极为频繁和剧烈,这在《左传》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左传》以记事为主,尤以善于记述战争过程和战斗场面著称,作者的军事思想,往往通过对战争的记述和描写显示出来。本书限于体例,只是选录了能自成片断的论战之言,以见一斑。 第一、《左传》表达得最充分、最鲜明的军事思想是:政治是军事的基石,政治的好坏和人心的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因素。晋楚邲之战,晋国的士大夫认为楚国“举不失德,赏不失劳,老有加惠,旅有施舍。”做到了“政成事时”,晋应知难而退;栾书更进一步提出楚国如何重视教育人民懂得创业艰难、守成不易,必须经常警戒祸患,因而楚军不骄不躁,戒备森严,不可轻敌。这些都是很精辟的议论。《李梁谏追楚师》篇更充分地体现了《左传》的民本思想,季梁立论的出发点是,小国抗衡大国的基本原则是“忠于民而信于神”,而且必须先民后神,因为“民,神之主也。”如何才能做到“忠于民”?回答是“上思利民,忠也。”按照这个逻辑,只有政治措施有利于民,才算是忠;只有做到了忠,才能抗衡大国。这就把人民和国家安危存亡的关系突出出来了。至于季梁论“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曹刿论战》篇中提出“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案情,虽然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尽心尽力去处理,以取信于民,都明确地把政治好坏和人心向背作为用兵的先决条件,成为历史上的名言。 第二、《左传》对大国争霸的局面和发展形势有详尽的记述,并从中反映了作者希望通过战争来实现统一的思想。因此,他对强国的用兵和兼并,有时表示赞赏,对于战争的作用,更是给予很高的评价。《子罕论弭兵》篇记叙了公元前546年,宋国大夫向戍约合晋楚等14个诸侯国盟会于宋,各国表示守约休战,晋楚平分霸权的“弭兵(弭兵,即止战)之会”后,宋国的司城子罕对“弭兵”的看法。子罕曰:“凡诸侯小国,晋、楚所以兵威之,畏而后上下慈和,慈和而后能安靖其国家,以事大国,所以存也。无威则骄,骄则乱生,乱生必灭,所以亡也。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谁能去兵?兵之设久矣,所以威不轨而昭文德也。圣人以兴,乱人以废,废兴存亡昏明之术,皆兵之由也。”就是说:各个诸侯小国,都是晋、楚两国用兵力来威慑他们。他们害怕了才上下慈惠和睦,上下慈惠和睦了才安定各自的国家,按照常规来事奉大国。这就是小国得以保存的原因。如果没有兵威的震慑,他们就会骄纵; 一旦骄纵,就会发生祸乱;一旦发生祸乱,就必然颠覆。这就是小国导致灭亡的原因。上天生长了金、木、水、火、土五种材料,人民对五材是同时并用,废掉哪一种都不可能,谁能够去掉兵器和战争?军备的设置由来已久了,它是用来威慑越轨行为、宣扬文治德化的。圣人凭借它兴起,,作乱的人由于它而被废黜,一个国家或衰落或兴盛、或保存或灭亡、或昏乱或清平,都从能否正确使用兵威而来。这种强调武备威慑的观点,在当时群雄争霸的环境下是必要的,没有武备必然挨打。《随武子栾武子楚庄王论战》篇记述了晋国的随武子、栾武子和楚庄王三人对公元前597年邲(今河南蒙阳东北)之战的看法。特别是楚庄王在邲之战取胜后,提出“止戈为武”和武有七德的理论,宣传了战争的重大意义。“夫武,禁暴、严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战争,它意味着禁止暴虐、止息干戈、保持强大、巩固功业、安抚人民、调和众国、增殖财富,这是武功的七种美德。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对战争作用的高度评价。 第三、《左传》还强调团结一致上下一心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斗廉论战》篇提出,“师克在和,不在众。”《随武子栾武子楚庄王论战》篇可以清楚的看出晋军在邲之战的失败,一个关键的原因就是将帅意见分歧,指挥失调。先彀恃勇轻进而牵累晋军主力匆促渡河,予楚方以可乘之机,以至大败。 此外,臧文仲论“无备,众不可恃。”曹刿论“一鼓作气”,宫之奇论唇亡则齿寒,沈尹戌论防御重在边境不在国都,伍子胥论“心腹之患”,各从不同的角度涉及到战略和策略,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由于《左传》一书与《国语》思想相近,有关战术原则,《国语》已有导评,这里就不详细描述了。 《左传》《左传》
儒家经典之一,亦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晋杜预把它和孔子的《春秋》合在一起,用它来解释《春秋》,称《春秋左氏经传集解》,省称《左传》。作者相传是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是孔子同时或稍后人,生平事迹不详。汉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说:“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七十子之徒口受其传指,为有所刺讥褒讳挹损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鲁君子丘左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说:“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周室既微,载籍残缺。仲尼思存前圣之业……以鲁周公之国,礼文备物,史官有法,故与左丘明观其史记,据行事,仍人道,因兴而立功,,败以成罚,假日月以定历数,借朝聘以正礼乐,所有褒讳贬损,不可书见,口授弟子,弟子退而异言,丘明恐弟子各安其意以失其真,故论本事而作传,明夫子不以空言说经也。”唐以后学者始有认为《左传》非左丘明所作者。唐赵匡以为作《左传》的左氏与《论语》上所说的左丘明是两人,左丘明是孔子以前的贤人,如史佚、迟任等见称于当时;左氏盖与公羊氏、谷梁氏相似,都是孔门以后的门人。(见陆淳《春秋啖赵集传纂例赵氏损义益章》)宋王安石曾撰《春秋解》一卷,证明左氏非左丘明凡十一事。宋郑樵《六经奥论·左氏非丘明辨》更设八验,以为左氏非丘明,而是六国时楚人。清康有为《新学伪经考》以为系汉刘歆由《国语》篡改而成。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春秋左传正义》六十卷,周左丘明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自刘向、刘歆、桓谭、班固皆以《春秋》传出左丘明,左丘明受经于孔子,魏晋以来儒者,更无异议。至唐赵匡始谓左氏非丘明,盖欲攻传之不合经,必先攻作传之人,非受经于孔子,与王柏欲攻毛诗,先攻毛诗不传于子夏,其智一也。宋元诸儒,相继并起。王安石有《春秋解》一卷,证左氏非丘明者十一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谓出依托,今未见其书,不知十一事者何据?其余辨论,惟朱子谓‘虞不腊矣’为秦人之语。叶梦得谓纪事终于智伯,当为六国时人,似为近理。然考《史记·秦本纪》称惠文君十二年始腊。张守节《正义》称秦惠文王始效中国为之,明古有腊祭,秦至是始用,非至是始创。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亦驳此说曰:‘史称“秦文公始有史以记事,秦宣公初志闰月。”岂亦中国所无,待秦独创哉?’则腊为秦礼之说,未可据也。《左传》载预断祸福,无不征验,盖不免从后傅合之。惟哀公九年,称赵氏‘其世有乱’,后竟不然,是未见后事之证也。《经》止获麟,而弟子续至孔子卒;《传》载智伯之亡,殆亦后人所续。《史记·司马相如传》中有扬雄之语,不能执是一事指司马迁为后汉人也。则载及智伯之说,不足疑也。今仍定为左丘明作以祛众惑。”近代研究者多认为此书是战国初年人据各国史料编成。书中记事用夏历,以《春秋》为记事提纲,顺着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十二个鲁君的世次来记载。始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悼公四年,比《春秋》多出十七年。它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的史书,又是一部杰出的历史散文。在思想内容上,它表现了初期的民本思想,其次是爱国思想;它对宗法制度的逐渐解体、领主统治阶级的尖锐对立,作了有力的揭露;对暴君的凶残和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以及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进行了无情的抨击;对当时一些为人民作了一定贡献的政治家、社会活动家,作了尽情热烈的歌颂。对劳动人民的反抗和斗争,也作了一定的记载。但书中也有严重的缺点,主要表现是对于宗法伦理思想、正统等级观念及宗教迷信的宣扬。其主要艺术成就表现在:创造了多样的精密的篇章结构和富有魅力的文学语言,文辞生动优美,议论精辟深刻,而且描绘了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形象;善于用委曲尽致的笔调描写复杂的战争事件和娓娓动听的外交辞令。唐刘知几盛誉道:“左氏之叙事也,述行事则簿领盈视,哤聒沸腾;论备火则区分在目,修饰峻整;言胜捷则收获都尽;记奔败则披靡横前;申盟誓则慷慨有余;称谲诈则欺诬可见;谈恩惠则煦如春日;纪严切则凛若秋霜;叙兴邦则滋味无量;陈亡国则凄凉可悯。或腴辞润简牍,或美句入咏歌,跌宕而不群,纵横而自得,若斯才者,殆将工侔造化,思涉鬼神,著述罕闻,古今卓绝。”(《史通·杂说上》)对它的注释,著名的有:晋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唐孔颖达的《春秋左传正义》、清洪亮吉的《春秋左传诂》、清刘文淇的《春秋左传旧注疏证》和今人杨伯峻的《春秋左传注》、王伯祥的《左传读本》、朱东润的《左传选》等。 左传 原名《左氏春秋》。司马迁在《史记》中就用此名,到西汉班固时才改称《春秋左氏传》。据古文经学派之说,《左传》乃《春秋》之传,以传解经。《春秋左氏传》的名称也有这个含义。编年史。六十卷。相传为左丘明撰。其成书年代大致在战国初期。 《左传》的作者和成书年代是一个争论了很长时间的问题。《史记》和《汉书》都说《左传》由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晋朝杜预作《春秋集解序》时甚至还认为他是孔子的弟子。但是关于左丘明这个人,《论语·公冶长篇》中记载:“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这说明左丘明至少和孔丘是同时代的人,或许比孔丘还长。但是《左传》最后记事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其中记载的三家分晋、田氏代齐,预言郑先卫亡等历史事件,都是孔子死去七十年甚至一百多年后才发生的。因此不可能为孔子同时代的人所作。宋代史家郑樵认为此书为楚国左史倚相的后代所作。清人刘逢禄、康有为说此书是西汉刘向采摭《国语》、依《春秋》精心编纂而成。还有清人姚鼐认定《左传》是战国初期吴起所作,但均无确切证据。现代史家考证《左传》是战国初期作品,它可能出自鲁国史官的手笔,成书之后,又经多人增益。 《左传》究竟传不传《春秋》,从它的内容来看,有的学者加以了考证,肯定它是传《春秋》的。它传《春秋》有几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对《春秋》不明之处加以说明。如隐公元年《春秋》: “元年春王正月。”《左传》则说:“元年春,王周正月,不书即位,摄也。” 《左传》在“王”下加一“周”字,说明这是周王;“春正月”是遵循周王朝所颁布历法而定的;“不书即位,摄也。”是因为隐公只是代替桓公摄政,所以不写即位。第二种方式是用史实补充说明《春秋》,并改正了《春秋》的错误。如襄公二十七年《春秋》:“十二月乙朔,日有食之。”《左传》则说:“十一月乙朔,日有食之。”这一条传文就订正了《春秋》经文的错误。第四种方式是增加《春秋》所没有的重要内容,即“无经之传”。隐公元年,《春秋经》共七条,都有《传》;《传》有十四条,有七条是“无经之传”,传文说明了太史所以不书《春秋》的缘故,这都是对《春秋》史料的补阙。《春秋经》只有一万六千多字,而《左传》有十八万多字。《左传》传《春秋》是根据大量可靠的史料补充订正《春秋》的。它和《公羊传》和《谷梁传》同被列为《春秋》三传。不过《左传》的史料价值远非其他两传可比。 《左传》是一部以《春秋》为纲,并仿照它的体例,按鲁君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悼十三公的次序,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至鲁悼公十四年(前454)间的春秋史,全书分六十卷,十八万多字。它取材广泛,博采了古代和当时的史书记载,如晋《乘》、楚《梼杌》、鲁《春秋》,以及周、郑、宋、卫等国的旧文简册和历史传说,删繁就简,加以裁编而成。《左传》对春秋一代的天下大事演变作了全面记载,对春秋时期各主要国家的盛衰兴亡以及他们的内政、外交、军事诸方面的史实都作了系统记载,是一部春秋霸主递嬗的历史。如《左传》对春秋时大国争霸的记载:定公十四年,“吴伐越,越子勾践御之,陈于檇李”;哀公元年,“吴王夫差败越于椒,报檇李也。遂入越”;哀公十三年:“秋七月辛丑,盟,吴、晋争先”。又如《左传》对春秋时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记载:昭公二十九年“晋赵鞅、荀寅帅师城汝滨,遂赋晋国一鼓铁,以铸刑鼎,著范宣子所为刑书焉”;“初税亩,非礼也。谷书不过藉,以丰财也”。 《左传》还尤其重视对战争活动的记载,春秋二百多年的重要战役,如齐鲁长勺之战、秦晋韩之战、宋楚泓之战、晋楚城濮之战、秦晋殽之战、晋楚邲之战、齐晋鞌之战、晋楚鄢陵之战等,它都作了生动描述。如晋楚城濮之战是春秋时期的一次重大战役。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在公元前632年爆发了城濮之战,这次战役,是从楚国围宋,晋师救宋开始的。书中记载:“晋车七百乘,韅、靷、鞅、靽。晋侯登有莘之墟以观师,曰:‘少长有礼,其可用也!’遂伐其木,以益其兵。”“子玉以苦敖之六卒将中军,曰:‘今日必无晋矣!’子西将左,子上将右。胥臣蒙马以虎皮,先犯陈、蔡。陈、蔡奔,楚师溃。……楚师败绩。”晋文公取得胜利后,召开践土之盟,大会诸侯。《左传》还评论说:“君子谓是盟也信,谓晋于是役也,能以德攻。”《左传》还保存了夏、商、周几个历史时期的部分史料。《左传》也保存了很多传说。如昭公十八年七月:“简兵大搜,将为搜除。子大叔之庙在道南,其寝在道北,其庭小。过期三日,使除徒陈于道南庙北,曰:子产过汝而命速除,乃毁于而乡。子产朝过而怒之,除者南毁,子产及冲,使从者止之曰,毁于北方。”这是关于子大叔保护家庙的传说。 《左传》详于记事,而略于制度的记述,这是它的缺陷。但《左传》同《春秋》相比,则有进一步发展。《春秋》带有原始性,记事而《左传》将史料按年代先后的顺序组织起来,达到了编年体的完备程度,记事详备,可称之为我国一部真正的历史著作。《春秋》记事只交待结果,不叙述事情的原委,使人看了不知其所以然。而《左传》正好弥补了这一点,扬其长,补其短,比较详细而具体真实地叙述了历史的背景和全过程。《春秋》是鲁国的史书,所以它以记鲁国历史为主,而《左传》则平及叙述了当时几个主要国家的史实;《春秋》近似大事年表,《左传》则有史有论,是一本真正的史书。《左传》上溯了许多古代史事,比《春秋》所涉及的时间要长。因此无论在深度、广度上《左传》都远远超出了《春秋》。《左传》也不同于《公羊》和《谷梁》,《左传》注《春秋》只叙述经文、重要史实的过程。《左传》能真实地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后来史家梁启超认为它的出现是“商周以来的史界之革命”、“秦汉以降史界不祧之大宗”。(《中国历史研究法》第二章) 《左传》在史学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首先在历史编纂学上有特殊的贡献。《左传》记事首尾完整,吸收了其他史体的长处,使编年史体达到了基本成熟的程度,为后来编年体史书提供了典型的范例。其次,在史料价值方面,它保存了大量的有关春秋时期的历史资料,要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左传》是最主要的依靠。更为重要的是它还保存了非常珍贵的自然科学方面的资料,记录了我国古代自然科学的成就,如书中收录了三十七次日食,对恒星的观测,对彗星出没的观察,陨石的降落,地震水旱虫灾等,这在世界自然科技史上是最早最珍贵的记录。 《左传》不仅是一部内容丰富、史料价值很高的史著,而且还是一部有很高文学价值的历史散文名著。作者用简炼的语言描绘了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刻划了许多生动形象和人物性格。在描写战争方面,每次战争都抓住了战争的性质,战争双方政治、军事的特点和力量的对比,从而生动地描写战争的全貌。在描写战争时,也不是单纯地叙述战争的过程,而总是把军事和政治联系起来,政治高明与否往往是战争胜败的关键。在叙述战争过程时,条理明晰,情节曲折,绘声绘色,生动逼真,引人入胜,有些场面描写扣人心弦,体现了作者高度的组织能力和艺术才能。全书叙事富有故事性、戏剧性,情节紧张动人,语文精炼形象。历来学者对此书评价很高。著名史家刘知几评价《左传》说:“《左氏》之叙事也,述行师则簿领盈视,哤聒沸腾,论备火则区分在目,修饰峻整;言胜捷则收获都尽,记奔败则披靡横前;申盟誓则慷慨有余,称谲诈则欺诬可见;谈恩惠则煦如春日,纪严切则凛若秋霜;叙兴邦则滋味无量,陈亡国则凄凉可悯。或腴词润简牍,或美句入咏歌,跌宕而不群,纵横而自得”《史通·杂说》上)。《左传》是我国古代文学与史学完整结合的典型范例,这个传统和特色,由《左传》所开创,由历代史家所继承。此书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文学必读的重要典籍。 《左传》传世之后,注释者很多。在西晋杜预前的注都已亡佚了。杜预作《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是最完善的注本,采用了十多家《左传》注的成果。杜氏的《集解》始把《春秋》和《左传》合编一书,将《春秋》经文拆开,分别编在每年传文之前,出现了“或传无而经有,或经阙而传存”的现象。唐孔颖达的《春秋左传正义》,是唐朝颁布的官书《五经正义》之一,收入《十三经注疏》之中,它汇集了历代研究成果。清人洪亮吉的《春秋左传诂》和刘文淇等人的《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较著名。近人章炳麟有《春秋左传读》。今人杨伯峻的《春秋左传注》集中、外研究《左传》之成果,并参照了甲骨文、金文的考古资料,是一部较好的注本。王伯祥的《春秋左传读本》、徐仁甫的《左传疏证》可供参考。 唐代国子监曾刊刻《左传》,将之收入《五经正义》中。南宋官刻的《十三经注疏》六十卷本最丰富,杜预和宋林尧叟合注本五十卷最简便。明代天启年间王道焜、赵如源将上述两书合刻为一书,通称《左传杜林》。从明代开始,《春秋》与《左传》开始合刻为一书,收入《十三经注疏》中,清嘉庆年间阮元翻刻此本。 左传(一)zuǒchuán (二)zuǒzhuàn(一)zuǒchuán 〈动〉从左边传球,是三大球(排球、篮球、足球)的运动术语。 左传zuǒ zhuàn书名。又名《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相传为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撰,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史学著作,也是文学名著:至于古文,这是那几年所读过的几篇,连~、《国策》、《公羊》、《谷梁》、汉唐等文,不过几十篇。(七三·1773) 左传书名。又称“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中国第一部完整的编年史。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据各国史料编成。多用事实解释《春秋》,同《公羊传》、《谷梁传》完全用义理解释的有异。记载了周初封疆土、建诸侯的情况;描述了西周的宗法制度;记载了叔向对前代法制的追述;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公布成文法的事件以及由此而发生的争论。对研究古代法制有重要参考价值。本书每与《春秋》合刊,作为《十三经》之一。有西晋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唐孔颖达等《春秋左传正义》、清洪亮吉《春秋左传诂》、刘文淇等《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等。 左传书名。又称“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中国第一部完整的编年史。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据各国史料编成。多用事实解释《春秋》,同《公羊传》、《谷梁传》完全用义理解释的有异。记载了周初封疆土、建诸侯的情况; 描述了西周的宗法制度; 记载了叔向对前代法制的追述; 详细记载了春秋时期公布成文法的事件以及由此而发生的争论。对研究古代法制有重要参考价值。本书每与《春秋》合刊,作为《十三经》之一。有西晋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唐孔颖达等《春秋左传正义》、清洪亮吉《春秋左传诂》、刘文淇等《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等。 左传历史散文集。相传为春秋左丘明所作。丘明有《春秋左传正义》已著录。三十卷,十八万余字。原称《左氏春秋》,汉儒以此书为解释《春秋》经传本,称《春秋左氏传》,后人简称《左传》。唐以来,异说纷起。当今学者多数认为:此书完成于春秋末年、战国初期,非经一人之手,非成一时之作。《左传》参照《春秋》体例,起笔于隐公元年,止笔于哀公二十七年,比《春秋》多出十三年,按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鲁国十二个在位君主世次,生动地记载春秋列国间错综复杂军事、外交、政治等方面活动,蕴含丰富思想内容,体现“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的进步历史观。在君民关系上,重视民众力量,揭露贵族统治者荒淫残暴,赞美对社会做出有益活动的人物,表现出鲜明政治倾向性。唐人刘知几曰:《左传》“著述罕闻,古今卓绝”,有很高艺术成就。记载头绪纷繁历史事件,结构精密严谨,条理清晰。尤其是重大军事活动之中,穿插各国行人来往和许多生动小故事,显得有条不紊,恢宏紧凑,摇曳多姿,恰到好处地揭示出战争胜败的原因。叙事抓住人物言行特征,将人物言行置于矛盾冲突中,构成情节,揭示出人物丰富内心世界,突出人物复杂性格。晋文公形象具备传记文学雏形。语言凝练精美,富有表现力,外交辞令更是娓娓动听,形成简约严谨风格。有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七年出版标点本,中华书局一九八一年出版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为现今最详尽注本。 左传中国春秋时期鲁国编年史。鲁国太史左丘明撰。亦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成书于前403年至前386年之间。共三十卷。用详细的历史史实说明并补正《春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下至鲁悼公四年(前464年),比《春秋》多记17年。与《公羊传》、《谷梁传》关称“《春秋》三传”。全书保存了春秋时期列国社会生活事件和不同社会思想的详细史料。在道德思想方面,记载了贵族士大夫中保守主义者与革新派之间的分歧的史实。保守主义贵族认为,天命是社会生活的决定性力量,王孙满说:“周德虽衰,天命未改。”宫之奇说:“鬼神非人实亲,唯德是依。”革新派认为,人道才是现实性力量,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普遍重视论证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子产说:“德,国、家之基也。”富辰说:“庸勋,亲亲,慝近,尊贤,德之大者也。”开始建立社会道德规范体系,提出忠、信、贞、义等规范,赵孟说:“临患不忘国,忠也;思难不越官,信也;图国忘死,贞也;谋主三者,义也。”荀息说:“公家之事,知无不为,忠也。”还提出九个政治道德范畴,并加以诠释,成鱄说:“心能制义曰度,德正应和曰莫,照临四方曰明,勤施无私曰类,教诲不倦曰长,赏庆刑威曰君,慈和遍服曰顺,择善而从之曰比,经纬天地曰文。”还记载了当时对上古文献《尚书》、《周易》、《诗经》等典籍的研究成果。另外,还记录了当时人对美德与功利、法律与道德、道德原则与规范之间关系的思想言论等。是研究春秋时期道德思想史的重要原始著作。 《左传》亦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编年体史书,历史散文集。一般认为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也有人认为非一人一时之作,而由左丘明编定成书。《左传》叙事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悼公十四年(公元前454年)。全书分为60卷,共18万多字。 左传 《左传》zuozhuan先秦编年体史书。又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其作者或云为左丘明,或云为吴起,或云为子夏弟子,迄今无定论。书约成于战国初年,根据各国史料编纂而成。其记事上自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生动表现了这一时期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反映了各诸侯国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和深刻的历史变迁。作者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常以“礼也”、“非礼也”作为评价是非的标准,对礼崩乐坏的局面深致不满,但也赞扬了尊王攘夷的春秋霸主。书中表现出浓厚的民本思想,认为民是“神之主”,“国将兴,听于民”赞扬了那些重视“利民”、“教民”的统治者,在叙事中注意表现“民”的作用。书中还赞扬了其他一些具有进步思想和优秀品质的人,暴露批判了形形色色的残暴荒淫的统治者如齐襄公、晋灵公、陈灵公、楚灵王等,表现出直书无隐的求实精神。 ☚ 春秋 国语 ☛ 左传 左传是以编年体写成的一部记述我国春秋时代历史的史书。据说作者是鲁国史官左丘明。西汉人称之为《左氏春秋》,东汉班固改为《春秋左氏传》,以后一直被学者沿用。简称《左传》。《左传》是有解释“经”的成分,重要的是它以《春秋》为大纲,博采当时其他史籍以及流传于口头的史实,详细记述了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春秋时代各国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左传》是一部史书,它叙事详密完整,情节生动,故事性强,善于描写复杂的战争事件和刻画人物,语言精练生动,具有浓烈的文学意味。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开启了后代小说的先河。《左传》也是我国第一部史传文学杰作。 ☚ 战国策 墨子 ☛ 左传 左传编年体春秋史。亦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但历来学者对他的时代、籍贯、官职及著作都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尚无定论。目前史学界大多数人根据《左传》所载历史的断限,认为它的成书应在战国初年,其作者自然也只能是战国时代的历史家,而不可能是春秋时代的左丘明。当然成书以后,并不排除后人的陆续增补,所以顾炎武说:“左氏之书,成之者非一人,录之者非一世。”(《日知录》卷四《春秋阙疑之书》)这个论断是有一定道理的。是书编年记载始于鲁隐公元年(周平王四十九年,前722),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周贞定王元年,前468),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末附悼公四年(前464)事。与《春秋》上限相同而下限不同。 ☚ 仪礼 国语 ☛ 左传 左传书名。春秋鲁国人左丘明所撰编年体史书,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时称该书为《左氏春秋》,东汉史学家班固定其名为《春秋左氏传》,后人简称《左传》。至于作者,另有三种提法: 一为战国时楚人左氏; 一为战国时军事家吴起; 一为西汉末刘歆。但多数学者认为《左传》一书出自春秋鲁太史左丘明之手,是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后经人增添若干内容完善而成。《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 (前722),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前468),共255年历史。全书原为12卷。《左传》记事以晋国为主线,又分隐公11年、桓公18年、庄公32年、闵公2年、僖公33年、文公18年、宣公18年、成公18年、襄公31年、昭公32年、定公15年和哀公27年的时间顺序,简明扼要而又生动有趣地记载春秋时期有关军事、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大事,涉及晋、楚、鲁、郑、宋、卫、周、齐等国。所录史事内容有两方面最突出: 一为各国君王争夺王位、疆土和霸主的战争写得极为精彩,如韩之战、城濮之战、殽之战、邲之战、柏举之战等战役;二为各国王室活动记录详尽有趣,如国君、皇后及太子的废立、争夺、婚娶、德行和生死,皇室家族有关成员的变化和活动,王室有关的各种礼仪等等,多有记述。《左传》被列为儒家经典,史学与文学名著,后人为之作注和加以研究的著作很多。其中较著名的有: 西晋杜预 《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唐孔颖达等《春秋左传正义》、清洪亮吉 《春秋左传诂》、刘文淇《春秋左氏旧注疏证》、今人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沈玉成《左传译文》,可供查阅。 ☚ 尚书 逸周书 ☛ 左传 《左传》Zuozhuan中国古代编年体断代史,又称《春秋左传》、《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左丘明作,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国史料编撰而成,也有人认为是西汉刘歆伪托左丘明所作。纪事编年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起,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止,记载了春秋时期255年的重要史实。全书60卷,18万字。《左传》纪事不仅包括了春秋时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重要史实,并引述了一部分西周乃至夏、商的重大事件与古史传说。书中还保存了一些自然科学史的史料,记录有古代科学技术的某些成就。《左传》长于叙事记人,对古代战争场面的描写尤其出色,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它是我们今天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尤其是春秋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文献。《左传》注本较多,晋杜预、宋林尧叟合注本最为简便。 ☚ 诗经 《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 ☛ 左传 《左传》Zuozhuan先秦历史散文集。又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左丘明所作, 但不可靠。现在一般认为, 它是儒家一派学者根据各国史料编纂而成, 约成书于战国前期。书中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 (前722), 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前468),比较广泛地反映了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礼俗等各方面的情况。作者站在儒家立场上, 表现出维护礼制,尊奉周天子,反对篡弑和犯上的政治态度,对旧制度的衰败流露出深深的惋惜,但也赞扬了齐桓、晋文等春秋霸主的业绩,赞扬了一些有进步思想和改革措施的政治家如子产、晏婴等人。书中鲜明地表现了重人事,轻鬼神的思想,特别是重视民的作用,反对统治者残民以逞。作者敢于秉笔直书,大胆暴露和抨击了一些荒淫残暴的统治者。《左传》也是编年体史书,但它叙事详密,故事性强,常常具体细致地交待事件的来龙去脉,情节完整曲折,场面具体逼真。书中有铺垫,有悬念,有伏笔,有照应,波澜起伏,引人入胜。作者特别善于描写战争,不论是头绪纷繁的战争过程,还是扣人心弦的战斗场面,都写得有条不紊,历历如画。同时又注意表现与战争有关的政治、外交等活动,揭示战争胜负的原因,表达对战争的进步见解。作者注重在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刻画了一批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书中的外交辞令尤为精彩,温文尔雅,不卑不亢而又机智巧妙,内含锋芒。《左传》的写作技巧深受后人推崇,被当成散文创作的典范。《左传》的重要注本有晋代杜预的《春秋左传集解》、唐代孔颖达的《春秋左传正义》以及今人杨伯峻的《春秋左传注》。 ☚ 春秋 国语 ☛ 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是儒家经典之一,西汉初称《左氏春秋》,后来汉代儒学家认为该书是为阐述《春秋》而作的,所以又称《春秋左氏传》。“传”就是阐述的意思。其作者相传是左丘明,但也多有争论。 ☚ 楚辞 战国策 ☛ 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春秋三传”之一,《十三经》之一。传为春秋末鲁国史官左丘明撰。实为战国时人作。一说系刘歆改编。用史实解释《春秋》。始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悼公四年(前464年),较《春秋》多出17年。为现存第一部完整的编年史。文字生动,长于战争场景与人物描写,一些篇章具有相当文学价值。注本有晋杜预《春秋左氏传集解》、唐孔颖达等《春秋左传正义》、清洪亮吉《春秋左传诂》等。今人杨伯峻有《春秋左传注》。 左传书名。《春秋左氏传》的简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一说左丘明,一说刘歆,一说战国时人辑录而成。一般认为是释《春秋》经的文字。记载了公元前722年一公元前481年(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的历史。全书叙事完整翔实,剪裁得当;刻画人物生动形象,栩栩如生;语言简练谨严,错落有致。作为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参见“历史”中的“左传”。 左传 左传编年体史书,儒家经典之一。汉初称《左氏春秋》,后来汉儒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其记事以鲁国十二公为序,编年起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比较全面而具体地记载了春秋时东周王朝以及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及其盛衰兴亡的情况,广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是一部完整、系统、具体的信史。《左传》揭露了统治者的腐败,宣扬了民本思想和儒家的伦理道德,对有见识、有作为的优秀历史人物给予了赞扬。《左传》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散文名著,文学价值很高。它善于把历史的真实性与文学的形象性结合起来,通过具体的人物活动表现历史。叙事委曲详明,富于故事性、戏剧性。刻画人物细致生动,形象鲜明。尤长于叙写战争,全书写军事行动400余次。《左传》运笔灵活多变,语言精练传神。它对后世的传记文学、散文和小说都有深远的影响。 ☚ 春秋 战国策 ☛ 左传/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左传诂/春秋左传注/左传译文/左传选/左传选译 ☚ 礼记集解 左传 ☛ 左传 《左传》亦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传为春秋末左丘明著。内容记述春秋列国政治、外交、军事等活动及言论。行文严谨,语言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擅长战争描写。对后世记叙文、议论文发展有重大影响。《十三经注疏》本。 ☚ 左传 春秋左氏经传集解 ☛ 左传 《左传》儒家经典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历史著作和杰出的历史散文。相传作者是春秋时鲁国人左丘明。《左传》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比较系统地详细记述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外交、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活动、事件以及各国卿大夫和新兴阶级士的言论,也记载了相当丰富的关于审美、文艺方面的重要资料。特别是《襄公二十五年》中一段记载:“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言”之是否有“文”,直接关系到能否充分表达“志”,这里强调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志足言文”说成了后世散文创作中基本的美学原则之一,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在散文发展史上,《左传》是上承《尚书》、《春秋》,下开《战国策》、《史记》的历史散文著作,对唐宋以来的散文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 周易 国语 ☛ 左传zuǒ zhuàn《本草纲目》序例第1卷引据古今经史百家书目(23)。编年体史书名。原称《左氏春秋》。汉儒以此书为解释《春秋》经的“传”问,称《春秋左氏传》、《春秋左传》、《左氏传》,列为“《春秋》三传”之一。相传为春秋末左太史左丘明撰,实出于战国人之手。约成书于公元前375~351年间。30卷。用夏历,追叙上溯周宣王二十三年,下及于周贞定三十六年。取材于诸国史籍简册旧文、故志、训、典、语、令等。所及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文化及其代表人物翔实可靠。文字简洁,记人物、事件生动活泼,故为中国古代史学、文学名著。 左传 《左传》史书名。《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传为左丘明所作。左丘明,春秋时代鲁国人。曾任鲁国史官,为人正直,曾受孔子的赞赏。此书的编写,因袭了《春秋》的纲目,参考了《春秋》所记的重要事件,但未全本《春秋》。今天所见的《左传》 自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记录了255年间的历史事件,是当时规模最大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其主要内容是记述春秋列国的兴废存亡、会盟征伐等军国大事,以及王侯、贵族、社会名人的言行; 次则天道鬼神、灾祥变异、卜筮占梦、天文历法、节气时令、风俗礼仪、神话传说、格言谣谚等等,无不搜罗载记。《左传》在历史事实的叙述中体现了民本思想及爱国主义的进步倾向; 有的地方维护奴隶主统治下的某些旧事物、旧秩序以及封建迷信等,则是它的思想局限。它不仅是卓越的历史著作,而且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它“情韵并美,文采照耀”,是中国史传文学领域升起的一颗明星。其文善于写社会情态,真实而生动地描述了战争、政治斗争、宴飨朝会以及王侯臣僚的私生活;善于刻画人物,有个性、有特征地摹写了历史人物形象;善于记述“行人”辞令;善于谋篇布局,具有严整善变的艺术结构。《左传》取得的文学成就,为《史记》的出现准备了丰富的历史材料,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经验。 ☚ 论语 国语 ☛ 《左传》儒家经典之一。亦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解释《春秋》的古文经传。所记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悼公四年(前464年),比《春秋》多出17年。其作者、年代与真伪历来争论很多。《汉书·艺文志》认为是春秋时期鲁(今山东曲阜)太史左丘明所撰。清代今文学家认为是西汉刘歆改编。近代学者则认为是战国初年学者据各国史料编成。其文平易简直,颇近《论语》,原多古字古义,为学者传《春秋》训诂之书。以文史见长,记事详实,多用事实解释《春秋》经文,与《公羊传》、《榖梁传》专释《春秋》义理不同。注释有西晋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均收入《十三经注疏》)。 左传左傳zuǒ zhuàn亦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旧传春秋时左丘明所撰。记事起于公元前722年,终于公元前464年为止。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为中国古代一部史学和文学名著。《本草纲目 · 夏冰》:“《左传》:古者日在北陆而藏冰,西陆朝觌而出之。” 左传 左传亦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春秋鲁太史左丘明所作,《汉书·艺文志》载:“《左氏传》三十卷。”其内容乃以史实为《春秋》作解。孔子“修《春秋》之经,丘明为之传,共为表里。”(《汉志讲疏》)然终汉之世,经、传别行,至晋杜预作《春秋经传集解》,始“分经之年与传之年相附,比其义类,各随而解之。”(《集解序》)陆德明亦言:“旧夫子之经,与丘明之传各异,杜氏合而释之。”(《经典释文》)《左传》叙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止于鲁悼公四年(公元前464年),较《春秋》经多十七年,又《传》与《经》对比,亦或有阙文,故后人或以《左传》为独立之史书,可称之为《左氏春秋》,而非《春秋左氏传》。关于《左传》的传述,陆德明据刘向《别录》言,“左丘明作《传》以授曾申,申传卫人吴起,起传其子期,期传楚人铎椒,椒传赵人虞卿,卿传同郡荀卿名况,况传武威张苍,苍传洛阳贾谊。”(《经典释文序录疏证》)许慎言-汉初北平侯张苍献《左传》”(《说文解字序》),亦当据此。今存《左传》之来源,一云刘歆校书时于“秘府”发现;一云汉初张苍所献;一云鲁恭王坏孔子宅所见。盖张苍、刘歆之说均当为信史。汉代的今、古文经之争,《左传》乃被视为古文经学的主要经典。《十三经注疏》收录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正义》。 ☚ 石渠阁议 左咸 ☛ 左传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编年史。相传为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实际上是后人根据左丘明对当时历史的传诵和其它史料整理加工而成。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它按鲁十国二个君主的顺序,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悼公 十四年(前454)计269年, 18万余字。记事详明, 文字优美, 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重点描述政治活动与战争过程, 也反映了阶级关系、经济制度的变化, 以及社会生产的某些情况。还记录了部分古史传说。是研究先秦时代经济史的重要著作。通行本有晋杜预《春秋左传集解》、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近人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亦可参考。 ☚ 周礼 山海经 ☛ 左传zuo zhuanZuoqiu Ming’s Chronicles 《左传》zuo zhuanZuo Commentary on Chunqiu→左丘明 (Zuo Qiuming) 《左传》Zuo Zhuan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first chronological history covering the period from 722 BC to 464 BC 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乃《春秋》三传之一。旧称为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撰。一说为刘歆改编。实为战国时人据各国史料所作,多用事实解释 《春秋》,同 《公羊传》、《谷梁传》完全用义理解释有异。全书共六十卷,十八万字,以 《春秋》 为纲,上起鲁隐公元年 (前722),下迄鲁悼公四年 (前464),比 《春秋》 多出十七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史料,文字优美,记事详明,长于战争场景与人物描写,为现存第一部完整的编年史,也是一部文学名著。常与《春秋》合刊,为《十三经》之一。注本有西晋杜预《春秋左氏传集解》。唐孔颖达等《春秋左传正义》,清洪亮吉 《春秋左传诂》等。 左传以《春秋》为纲的编年史。作者是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原名《左氏春秋》,东汉时始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全书共十八万多字。它仿照《春秋》体例,按鲁国国君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悼十三公的次序,记载了自公元前722年至前454年的历史。书中保存了反映当时社会经济和政治斗争的大量历史资料。还保存了一些自然科学方面的珍贵史料,如记录了三十七次日蚀,记录了彗星、陨石、地震等。 《左传》的文章结构严密、文字简练、叙事生动,从这个角度讲,它还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参考图125)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