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工资制度改革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工资制度改革gōng zī zhì dù gǎi géрефóрма систéмы зты)

工资制度改革

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1952年至1953年,为第一次工资制度改革。主要内容:统一以“工资分”为工资的计算单位,分别建立新的职工工资等级制度。国有企业大多数工人实行8级工资制。1956年,进行第二次工资制度改革。实行新的工资标准,取消工资分制度和物价津贴制度,直接用货币规定工人工资标准;按产业统一规定工资标准,根据不同产业工人生产技术的特点,建立不同的工资等级制度;改革企业职工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以及技术人员的工资等级制度;推广计件工资制,改进奖励制度和津贴制度。全疆有32.8万职工参加了这次工资改革。1985年,进行第三次工资制度改革。企业实行工资总额与经营成果、经济效益挂钩浮动的办法,职工的工资与本人贡献大小、劳动成果挂钩。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实行以职务工资为主要内容的结构工资制。企业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脱钩。2000年,开始推进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的建设,并在132家企业进行了企业经营者年薪制的试点工作。

工资制度改革

在我国,对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的工作人员和工人的工资,在其发放方式、结构、等级、标准及管理等方面进行的改革。我国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工资制度改革,建国以来共进行了四次:
第一次是1952—1955年。这次改革的主要特点是将供给制为主的分配制度改变为工资制。全国统一的工资计算单位为“工资分”,并统一规定了“工资分”所包含的实物的品种和数量。各大行政区分别建立了新的工资等级制度。
第二次是1956年。这次改革的主要特点是取消“工资分”制度,实行直接按货币规定工资标准的制度。进一步改革了工资等级制度。工资由各大行政区管理改为由中央集中管理。
第三次是1985年。这次改革的主要特点是实行了以职务工资为主的结构工资制。按照工资的不同职能,将其分为基础工资、职务工资、工龄工资和奖励工资四部分。
第四次是1993年。这次改革的主要特点是,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在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政府机构改革和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同时,进行了工资制度改革,建立起符合机关自身特点的“职务级别工资制度”,简称“职级工资制”。改革的基本内容是:
1. 实行职级工资制。机关工作人员的工资按不同职能,分为四个部分,即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基础工资、工龄工资。其中,职务工资和级别工资是职级工资构成的主体。职务工资是按工作人员的职务高低、责任轻重和工作难易程度而确定的工资部分。这是职级工资制中体现按劳分配的主要内容。在职务工资标准中,每一职务层次设若干工资档次。工作人员按担任的职务确定相应的职务工资,并随职务及任职年限的变化而变动。级别工资是按工作人员的资历和能力而确定的工资部分。这也是体现按劳分配的主要内容。机关工作人员的级别共分为15级,每个级别设置一个工资标准。级别工资与职务工资具有对应关系。基础工资是按大体维持工作人员本人基本生活费用而确定的工资部分。各职务人员均执行相同的基础工资。工龄工资是按工作人员的工作年限而确定的工资部分。工作年限每增加一年,工龄工资增加一元,一直到离退休当年为止。
2. 建立正常增资制度。包括:(1) 晋升职务工资档次。工作人员在严格考核的基础上,每两年可在本职务工资标准内晋升一个工资档次。(2) 晋升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和增加工龄工资。即工作人员随职务、级别的晋升和工作年限的增长相应增加工资。工作人员在原级别任职期间连续五年考核称职或连续三年考核优秀的,在本职务对应的级别内晋升一个级别。(3) 定期调整工资标准。即在正常晋升职务工资和级别工资的情况下,国家定期调整机关工作人员的工资标准。根据城镇居民生活费用的增长情况,适当提高基础工资;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和企业相当人员工资水平的增长,定期调整职务工资、级别工资和工龄工资标准。
3. 实行地区津贴制度。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物价水平及经济发展等因素,结合对现行地区工资补贴的调整,建立地区津贴制度。分为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和地区附加津贴。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是指根据不同地区的地域、海拔高度、气候以及当地物价等因素而确定的津贴。地区附加津贴是指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费用支出等因素,同时考虑机关工作人员工资水平与企业职工工资水平的差距而确定的津贴。
4. 整顿津贴。对现行津贴进行整顿,合理的项目除按国家规定纳入职级工资标准外,其余部分保留,不合理的项目予以取消。
5. 改革奖金制度。在严格考核的基础上,对优秀和称职的工作人员,年终发放一次性奖金。
6. 改革机关工人工资制度。(1) 技术工人实行岗位技术等级工资制,其工资由岗位工资、技术等级工资和奖金三部分构成;(2) 普通工人实行岗位工资制,其工资由岗位工资和奖金两部分构成。
在第四次工资制度改革中,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制度也进行了改革。其主要原则是:在科学分类的基础上,依据按劳分配原则,建立体现事业单位不同类型、不同行业特点的工资制度,与机关的工资制度脱钩;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加大工资中活的部分(即津贴部分),通过建立符合事业单位不同类型、不同行业特点的津贴、奖励制度,使工作人员的报酬与其实际贡献结合起来。对事业单位中的专业技术人员,根据不同的工作特点,实行五种不同类型的工资制度: (1) 专业技术职务等级工资制。主要适用于教育、科研、卫生、农林、水利、气象等一般事业单位。在工资构成上,主要分为专业技术职务工资和津贴两部分。(2) 专业技术职务岗位工资制。主要适用于地质、测绘、交通、海洋、水产等事业单位。在工资构成上,主要分为专业技术职务工资和岗位津贴两部分。(3) 艺术结构工资制。主要适用于文化艺术表演团体。在工资构成上,主要分为艺术专业职务工资、表演档次津贴、演出场次津贴三部分。(4) 体育津贴、奖金制。主要适用于各级优秀体育运动队的运动员。在工资构成上,主要分为体育基础津贴、运动员成绩津贴和奖金三部分。(5) 行员等级工资制。主要适用于金融单位。在工资构成上,主要分为行员等级工资和责任目标津贴两部分。对事业单位中的管理人员,实行职员职务等级工资制。其在工资构成上,主要分为职员职务工资和岗位目标管理津贴两部分。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3:2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