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序能力指数
亦称“工程能力指数”。按图纸要求的公差范围与工序能力的比值。它表明工序能力对工序质量要求的保证程度,用以判明工序的实际加工精度能够满足公差要求的大小。当公差中心和实际质量特性值的分布中心重合时,工序能力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CP=T/6σ
式中: CP为工序能力指数; T为公差范围; σ为质量特性分布的标准偏差; 6σ即工序能力。当公差中心和实际质量特性值的分布中心不重合时,工序能力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
C
PK=C
P(1-K)

式中: C
PK为修正后的工序能力指数; K为相对偏移量; M为公差范围的中心值; X为实际质量特性值分布范围的中心值; T为公差范围。工序能力指数是衡量工序质量的一个综合性指标。其评价标准为:当C
P(C
PK)>1.33时,表明工序能力充分满足要求,但如果C
P (C
PK) 值过大,则应对公差要求及工艺条件加以分析,避免设备精度的浪费; 当C
P(C
PK) =1.33时,工序能力为理想状态; 当1≤C
P(C
PK) <1.33时,表明工序能力符合要求,但当C
P(C
PK) 接近1时,有产生超差的危险,应加强控制; 当0.67
P (CPK) <1时,反映工序能力不足,产生不合格产品的可能性大,必须改变操作方法或采取其他措施; 当CP(CPK)<0.67时,表明工序能力严重不足,已经产生大量废次品,必须立即停止生产,采取全数检查,并彻底查清异常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