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地理学 工业地理学gongye dilixue经济地理学分支学科之一,是研究国家或地区工业生产分布规律及其发展条件和特点的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❶工业企业的合理区位。主要介绍和评价西方若干工业区位理论。包括1909年德国经济学家A·韦勃提出的 《工业区位论》,他将最低成本作为区位理论追求的目标,影响区位的因素有运输因子、劳动力因子和集聚因子。在寻求最低运费的过程,他使用了区位三角形、区位多边形等区位图形。1948年美国经济学家胡佛对韦勃的工业区位理论作了修正,他用运费结构分析了 一种原料、一种产品、一个销售市场的生产企业的最小费用模型,他认为终端的区位优于中间区位、港口、铁路枢纽是发展工业的理想区位。此外,还有A·廖什的《经济区位论》、M·L·格林胡特的《工厂选址的理论与实践》都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工厂合理区位的选择问题。 ❷企业的合理规模问题。工业企业根据其产值、固定资产设备、职工人数可分为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多种类型。一般讲,企业扩大规模可取得规模经济的效益,但企业规模如果超过一定限度,不仅会带来管理混乱而使效益下降,而且降低了市场竞争能力。所以合理规模的研究就成为工业地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❸区域工业结构。包括主导部门或专业化部门的选择,配套部门的确定,以及确定其他有关国计民生的工业部门。工业部门的最优组合,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❹企业关联。工业企业之间通过投入产出的技术经济联系彼此存在一定依从关系,包括垂直联系、聚合联系、直接联系、间接联系。 ❺区域生产优势和远景规模预测。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环境客观上存在着差异性,各种生产的选择性和限制性各不相同,各种生产都有最适宜的发展地区。一个地区工业发展必须根据当地的自然和经济优势,建立最佳的工业结构,并根据此预测未来的发展规模。总之,工业地理既研究各工业企业或工业部门的发展与合理布局问题,也研究地区工业的优化结构和战略预测问题。 早期的工业地理学只限于个别工厂企业分布的研究,并把工业类型的历史演变和自然环境的作用放在显著地位,把自然原料和自然动力资源看作工业区位的重要因素。20世纪初开始注重工业区位理论和模型的应用。60年代以来,随着地理的计量革命和电子计算机应用,各种成本分析和模型预测迅速发展。但到60年代末,行为学派盛行,传统区位论受到抨击。工业区的探讨由先前的致力于寻找最优化的抽象模型转向由决策者的偏好、性格、气质、知识去选择满意的工业区位。近年来,随着生产发展的需要,工业地理学中又出现了梯度理论、点轴理论、中心城市理论等工业布局理论。70年代以来,工业地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种专题: 第一种专题是集中注意区位的决策过程。常用调查方法研究企业对区位选择的各种考虑以及如何作出这样的选择。第二种专题侧重于在区位决策和一般工业活动的空间结构中强调工业组合的作用。但是工业布局是相当复杂的问题。不同工业企业或部门受各种制约因素影响的程度不同,即便是相同一个工业企业和部门,不同的技术装备对各种因素的要求也不同。原料采掘工业比加工工业对自然环境依赖大,电力工业对燃料、有色冶金对电力、纺织工业对湿度都有特殊要求。但是由于新技术新设备的采用,这种依赖性也在变化。有的工业由能源定位,有的工业由原料定位,有的工业趋向市场,有的集中在技术力量雄厚的科学城,有的趋向航空港,形成临空型工业。这些都是工业布局的新课题。工业布局的合理性,既是技术可能性与经济可行性的统一,又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在一个地区的企业和部门之间由于存在着技术经济方面的联系,因而出现 “团组布局” 和 “群体布局”的趋势,这也成为工业布局的重要课题之一。 自区位理论引入工业地理学以来,地理学家对工业发展和规划问题发生了兴趣。但各国规划的目标不同。发达国家重点放在防止老工业区衰退以及防止因大城市工业推向外围所引起的城市中心衰落。发展中国家注意力则集中在资源有限、资金不足、技术落后的条件下如何刺激国内工业发展方面。 ☚ 生态农业 工业布局 ☛ 工业地理学经济地理分支学科。研究工业生产地域分布规律的学科。主要研究内容是工业在区域内的分布特点和规律及其形成发展条件,不同类型的工业地域组合的形成发展和分布规律,地区间经济联系等。 工业地理学研究工业部门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科学。经济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工业地理学以与工业生产相联系的工业空间分布及其组合与联系的运动形式为研究领域,以工业生产力布局、工业地域组合的形成和特点及其发展变化规律为研究对象。学科的任务是:从地理学角度,运用区域和综合的观点,从自然、技术、经济的相互联系中,研究工业布局的理论和方法,为提高工业建设的经济效益服务。 工业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社会工业生产发展的结果。早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为适应资产阶级发展工业商品生产和了解国内外资源与市场情况的需要,出现了某些工业地理方面的描述,随着工业生产规模日益扩大,十九世纪德国经济学家罗雪尔(Wilhelm Roscher)、谢弗尔(Albert B. F. Schaffle)、龙赫德(Wilhelm Launhardt)首先开始对工业区位的若干因素和形成工业区位的各个条件进行了探讨,但是他们的论述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十九世纪末,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帝国主义阶段,资本家和垄断集团为了在竞争中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要求把工业建立在最有利的位置上。在这样的背景下,德国经济学家韦伯 (AlfredWeber)提出了“工业区位论”(Uberden Standort der Industrie),主张工业分布趋向于生产费用最低的地区,为工业地理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其后,德国经济学家廖施 (AugustLosch)1940年发表的《区位经济学》,是资本主义区位理论的一本重要著作。他以垄断资本主义的竞争代替了韦伯自由资本主义竞争的假想,认为工业企业配置的决定因素是最大利润,而不是生产费用。 社会主义工业地理学是在苏联创立的。H.B. 乌洛佐夫1932年在莫斯科大学开设了经济学和工业地理学课程,标志着这门学科的形成。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经济地理工作者和经济工作者学习苏联的经验,在总结我国的实践经验,丰富了工业地理学的内容。工业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是:工业布局的基本规律和原则,各工业部门地理分布的特点与布局规律; 工业基地类型、结构与发展趋势;工业中心、工业区的形成发展和合理布局;全国及各地区各级工业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及其分工协作: 地区的工业结构与地域组合;社会、经济、技术、自然诸因素对工业布局影响的分析与经济评价; 工业合理布局的指标体系以及技术经济评价方法,等等。 工业地理学与许多学科关系密切,(1) 它作为经济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必须以经济地理学所揭示的一般规律为依据,以其方法论为基础。(2)工业地理学与多种经济学科有密切的关系。由于工业总体(宏观)布局的规律性是由不同社会形态的经济规律所制约的,所以它必须以政治经济学作为其基础理论之一。同时,工业地理学需充分利用工业经济学(包括部门经济)所提出的工业部门结构的理论,以及工业发展的组织形式、规模、速度、指标等理论来分析工业布局中的问题;此外,工业统计学所研究的工业生产各种经济现象的总量,以及从数量指标上分析地区工业生产布局和工业企业布置的统计资料与图表,也是工业地理学认识工业布局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的必要依据。(3) 工业地理学必须利用地质学、经济地质学、矿床学、自然资源地理学等学科的知识,来进行地区工业生产发展和布局的自然资源、自然条件的经济评价; 在进行工业的厂址选择与确定城市工业区位置时,还要应用有关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水文学、气象学与气候学、地貌学和环境科学的知识。(4)工业生产技术是工业布局的内部依据,为改变工业布局条件、扩展布局领域提供了各种可能性。因此,学习工业地理学和研究工业布局尚需了解有关工业部门的技术经济知识,原材料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知识,以及各种有关的技术经济定额与经济效益分析计算的知识和方法。 阅读书目: 《我国的轻工业地理》王经著,科学出版社1955年6月第1版;《我国的重工业经济地理》吴行著,科学出版社1957年1月第1版; 《中东石油工业地理》张务栋等编,商务印书馆1958年7月第1版; 《苏联钢铁工业地理》陈汉欣等编,冶金工业出版社1981年8月第1版; 《工业地理学(工业布局原理)》 魏心镇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11月第1版。《New Viewpoints in Urban andIndustrial geography》M.I.Logan& G.J.Missen,Sydney,ReedEducation,1971; 《Industrie geo-graphie; Themen der allgemeinenIndustrieraumlehre》 Werner Mi-kus,Darmstadt,Wissenschaft-Liche Buchgesellschaft,19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