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川陕革命根据地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川陕革命根据地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当时的第二个大根据地。位于四川、陕西边界地区。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在张国焘、陈昌浩、徐向前率领下,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向西转移。1932年12月先后进入陕南和川北,趁四川军阀忙于混战之机,迅速解放了通江、南江、巴中地区。1933年2月中旬,在通江县城成立了中共川陕省委和川陕苏维埃政府 (又称“工农民主政府”,后迁巴中县城),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随即开展土地革命和苏维埃运动。1933年夏,红四方面军粉碎了蒋介石支持的、军阀田颂尧发动的三路围攻,接着又胜利地进行了三次进攻战役。到1933年10月,根据地扩大到4.2万平方千米,人口约500万,建立了23个县和1个市的苏维埃政府,正规红军由入川时的4个师1.4万人发展到5个军8万余人。从1933年11月到1934年9月底,红军又粉碎了蒋介石支持四川军阀刘湘发动的六路围攻,基本上恢复了根据地的版图。1935年3月底,红四方面军为粉碎敌人的 “川陕会剿”,向川陕甘边发展,并策应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地进行了强渡嘉陵江战役,在中坝 (今江油市)、剑阁、青川、北川等地建立了一些苏维埃政权。由于张国焘犯由 “左”倾到右倾的错误,最后擅自放弃根据地,红四方面军和根据地的党政机关遂于1935年4月21日全部撤离根据地,转而进行长征。

川陕革命根据地

川陕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和川陕边的人民群众共同创建的。1932年6月,蒋介石纠集60余万军队,对鄂豫皖在内的各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10月,红四方面军冲破“围剿”,撤离鄂豫皖根据地。11月5日,先头部队从商南赵川入陕,在白鲁础建立了区苏维埃政府。12月下旬,红四方面军入川,连克通江、南江、巴中等县城。12月29日,川陕省临时革命委员会在通江成立,主席邝继勋。1933年2月7日,中共川陕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成立了中共川陕省委,书记袁克服。中旬,川陕省工农民主政府成立,主席熊国炳。经过红四方面军的浴血奋战,到1935年2月,川陕革命根据地先后建立了近30个县级苏维埃政权,管辖区域东起川北城口,西抵嘉陵江畔,南起川北营山、渠县,北至陕南镇巴、西乡、南郑、宁强、勉县,总面积42000多平方公里。川陕根据地各级苏维埃政府普遍建立了地方武装,开展游击战争,没收地主的土地和财物,分给贫苦农民。1935年2月下旬,国民党向川陕苏区发动进攻,红四方面军撤出陕南向川康边界转移。川陕根据地人民在红军撤离后仍坚持斗争,直到解放。

川陕革命根据地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革命根据地之一。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主力自鄂豫皖根据地转移至川北后,在当地党组织和川东游击队配合下建立的以通江、南江、巴中为中心的根据地,最盛时包括有20多个县政权,约600万人口。红四方面军扩大至5个军,约8万多人。1935年9月张国焘擅自放弃川陕根据地,向川康边境转移,留下独立师坚持游击战争。

川陕革命根据地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之一。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主力由鄂豫皖区,经河南与陕西南部进入川北,乘四川军阀混战、防务空虚之际,攻占了通江、南江、巴中等地,开辟川陕革命根据地。1933年2月成立了中共川陕省委和川陕苏维埃政府。后在当地人民武装的配合下,粉碎了四川军阀田颂尧的围攻和刘湘的“围剿”,使川陕革命根据地扩大到二十余县,红四方面军由入川时万余人发展到五个军八万余人。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由川陕革命根据地向川康边转移。同年6月在川西懋功和长征中的中央红军会师。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4: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