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川楚白莲教起义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川楚白莲教起义

清朝中期影响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嘉庆元年(1796年),由于清朝吏治败坏,官逼民反,土地兼并,流民增多,首先在湖北宜都、枝江交界的温泉窑一带,爆发了张正谟、聂杰人领导的白莲教起义。湖北的襄阳、樊城、孝感,四川的达州、东乡、太平、巴州、通江,纷起响应。这次起义,以白莲教为组织形式,提出“换乾坤,换世界”的口号。二年(1797年),川、楚义军会师于东乡。重定青、黄、白、兰诸号,主要有八支,即襄阳黄号、襄阳白号、襄阳兰号、达州青号、东乡白号、太平黄号、巴州白号、通江兰号。并设置了掌柜、元帅、先锋、总兵、千总等职。东乡会师后,襄阳义军主力由四川经湖北转入陕西,攻克眉县、周至。四川义军,取得临江大捷和金盆池的胜利。三年十月,与清军进行了有名的大鹏寨战役。双方对峙三月余,义军失败。四年义军取得了苍溪战斗的胜利。五年三月,义军与清军在江油马蹄冈进行了激战。清廷撤换了作战不力人员,起用地主武装“乡勇”与“团练”,采用“筑堡固守”、“坚壁清野”的策略。马蹄冈战后,义军力量逐渐削弱,进入分散坚持斗争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义军人数大减,由几十万人减到几万人。各号主要首领,多相继牺牲,余部退入深山老林,坚持斗争。十年,义军最后一个元帅王世贵牺牲,起义最后失败。这次起义参加人数达四五十万之多,斗争区域遍及川、楚、陕、豫、甘五省和湖南的龙山县。清廷征调十六省的兵力才勉强将起义镇压下去。

川楚白莲教起义

川楚白莲教起义Chuan cu bailianjiao qiyi

指发生在四川、湖北等地的白莲教大起义。白莲教起义爆发于嘉庆元年(1796)。白莲教是元、明、清三代流行的民间秘密宗教,源于南宋的白莲宗,乃佛教的一支,后教义中渗入弥勒下生说,又受罗教影响,其教派林立,流传很广, 常被用来发动农民起义。清朝中期, 白莲教在河南、湖北、陕西、四川等省有广泛群众基础。乾隆五十八年 (1793), 清政府下令严密搜捕白莲教徒,杀害白莲教首领,仅荆州、宜昌一带,“株连罗织数千人,富破家,贫陷死无算。”( 《圣武记》卷7《嘉庆川湖陕靖寇记》)各地白莲教首领紧急聚会,约定辰年辰月辰日 (嘉庆元年三月十日) 起义。后因事急, 起义遂于此年二月在湖北荆、襄先行发动。荆州聂杰人、张正谟, 襄阳王聪儿、姚之富两支义军并起, 继之四川达州徐天德、王三槐起而响应,鄂西、川东烽烟遍地,并蔓延到豫、陕、甘一带。据当时人统计, 起义军的首领有142名。起义军深得群众拥护。清朝统治者自叹, 义军 “所到之处, 有屋舍以栖止, 有衣食火药以接济, 有骡马刍草以夺骑更换, 有逼胁之人为之向导负运。”(同上书)起义军采用游击战术,在川、陕、豫、楚一带为高山密林中, “忽分忽合,忽南忽北”屡败清军。起义军按地区编制分别以白、黄、蓝、青、绿五色为号记, 设掌柜、元帅、总兵等职; 但长时期内没有建立政权,没有攻取城市,没有集中统一的领导,也没有提出更高的革命目标。在各支起义军中, 以女英雄王聪儿、姚之富等领导的襄阳起义军力量最强。她率领起义军转战几省,给清军以沉重打击。嘉庆三年,在湖北郧西被围,跳崖牺牲,年仅22岁。其他各支起义军仍在极艰的情况下坚持斗争,直到嘉庆九年,才被清统治者残酷镇压下去。白莲教大起义波及五省,历时9年, 是清中期规模最大的一次起义。使清廷耗银2亿两,一、二品高级将领死去二十余名,沉重打击了满汉地主阶级, 成为清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 台湾朱一贵、林爽文起义   苗民起义 ☛

川楚白莲教起义

清嘉庆时,四川、湖北白莲教领导的农民起义。1796年姚之富、王聪儿在襄阳起义,次年由豫经陕入川,与四川义军会师东乡(今宣汉),获川东大捷。1801年1月大败清军于苍溪。次年渡嘉陵江。由于缺乏统一指挥,1804年失败。


川楚白莲教起义

清代四川、湖北农民起义。清乾隆末,由于土地兼并剧烈,流入两省边界地区沦为佣工、佃户的外来农民因不堪压迫、剥削,利用白莲教支派混元教为组织工具,于嘉庆元年(1796年)春起义于湖北枝江、襄阳,得到四川达州、东乡、太平、巴州、通江一带教徒的响应。清政府即派兵弹压,次年襄阳起义军突破重围,辗转入川,会合四川起义军,整编为八大支,各设官职。起义军皆分别以白、黄、蓝、青、绿五色为号,有掌柜、先锋、元帅之名。长期内未建号称王。随后分路出击,在川东大胜。后又屡败清军,控制川西大部分地区,威胁成都。清四川总督魁伦自尽。后清政府组织地主武装,坚壁清野,镇压起义。起义军因长期流动作战,力量分散,又缺乏统一指挥,被陆续击败。这次起义坚持斗争达9年之久,先后参加的农民达数十万人,遍及四川、湖北、陕西、甘肃、河南五省地区,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统治。

川楚白莲教起义

清嘉庆年间,四川、湖北等省农民的反清武装大起义。乾隆末年白莲教以“官逼民反”为号召,组织武装起义。嘉庆元年(1796年)春张正谟、刘之协、王聪儿等先后在湖北枝江、襄阳领导起义。秋、冬徐天德、王三槐等率众在四川达州、东乡、太平、巴州、通江等地起而响应。清廷调大军镇压。二年湖北起义军突破清军重围,分兵3路由豫经陕入川,与四川起义军会师。但两省起义军不能团结对敌。不久湖北起义军东归湖北,与敌周旋于川、陕、鄂边境。三年力量最大的襄阳黄号在郧阳山中被围,损失惨重,王聪儿等跳崖牺牲。四川、湖北其他各部起义军也遭很大损失,但仍利用山区之利,流动游击,不断打击敌人。从四年起清廷改变战略,加强清军的统一指挥和对起义军的招抚瓦解。由于起义军力量过于分散,缺乏统一的领导和部署,逐渐被各个击破,至九年九月,起义终于被镇压下去。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0:2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