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上) > 草部 > 根 > 川烏 > 川烏頭 川烏頭 chānwūtóu 川乌头药名。出唐·侯宁极《药谱》。又名川乌。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Debx. (栽培品)的块根(主根)。主产四川、陕西。辛,热,有大毒。入心、脾经。祛风湿,散寒,止痛。 ❶治风寒湿痹,半身不遂,历节风痛拘挛麻木,中风后半身不遂,寒性头痛,寒疝腹痛,小儿慢惊。煎服:制川乌,1.5~9g,宜久煎(一小时以上)。 ❷外治阴疽肿毒,生川乌研末调敷。反贝母、白蔹、半夏、瓜蒌、白及。本品的毒性反应同草乌,参见草乌条。生品内服宜慎。孕妇忌服。乌头子根的小者名侧子,又名即子,功同川乌,煎服并治脚气。乌头子根的琐细者名漏篮子,炒研末为丸服治恶痢;研末井水调涂治恶疮臭溃。本品含生物碱,巳分得消旋去甲基乌药碱、次乌头碱、乌头碱、新乌宁碱、川乌头碱甲及乙等。乌头碱具局麻(先刺激,后麻醉)镇痛及抗炎作用,但系剧毒药,安全范围小,可使心率减慢、心律紊乱,甚至室颤。据报告,人口服乌头碱0.2mg、川乌3~90g即可中毒致死,致死原因是呼吸中枢及心肌麻痹。乌头碱极易水解,水解后毒性大大减少。川乌头毒性极强,在炮制或加热煎煮后,总碱含量减少,毒性亦大大降低,但因炮制、煎煮时间的不同,其毒性差别很大。 川乌头chuān wū tóu《本草纲目》草部第17卷乌头(72)。药名。 【基原】为毛莨科植物乌头(栽培品)《本经》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块根。 【性味】辛、热、有毒。 ❶《医学启源》:“气热,味大辛。《主治秘要》云,性热,味辛甘。” ❷《东医宝鉴》:“性大热,味辛甘,有大毒。” ❸《医家心法》:“辛,温,大毒。” ❹《长沙药解》:“味辛苦,性温。” 【归经】 ❶《要药分剂》:“入脾、命门二经。” ❷《本草撮要》:“入手厥阴、少阴经。” 【功用主治】祛寒湿,散风邪,温经,止痛。治风寒湿痹,历节风痛,四肢拘挛,半身不遂,头风头痛,心腹冷痛,阴疽肿毒。” ❶《珍珠囊》:“去寒湿风痹、血痹。” ❷李杲:“除寒湿,行经,散风邪,破诸积冷毒。” ❸王好古:“补命门不足,肝风虚。” ❹《王氏究原方》:“性轻疏,温脾去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五分至二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成分】含多种生物碱,其中主要的有乌头碱(Aconitine)、中乌头碱(Mesaconitine)、次乌头碱(Hypaconitine)等。除此还有塔拉弟胺(Talatisamine)、川乌碱甲及川乌碱乙(Chuan-Wu-base A、B)。乌头碱经水解后变成毒性较小的苯甲酰乌头胺(Benzoyl aconine),继续水解则生成乌头原碱(Aconine),其毒性为乌头碱的1/2000。此外,还分离出消旋-去甲乌药碱(dl-Demethylcoclaurine)等。 【药理】 ❶镇静、镇痛:实验证明乌头碱、次乌头碱、乌头原碱及乌头注射液对小鼠有镇痛、镇静作用。 ❷局麻:乌头和乌头碱能刺激局部皮肤,产生麻醉,丧失知觉。 ❸抗炎:川乌总碱对各种致炎剂如角叉菜胶、蛋清、二甲苯、组胺、5-羟色胺有致炎作用,巴豆油气囊肿渗出,肉芽组织增生,白细胞游走,PGE合成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对可逆性被动Arthus反应,大鼠迟发型过敏反应,佐剂关节炎等免疫性炎症也有显著抑制作用,还有明显的镇痛作用。 ❹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乌头碱对免疫器官的影响和体液免疫均呈现免疫抑制作用。提示乌头碱对T细胞及其亚群产生抑制作用,从而影响B细胞功能。另有报告同种植物附子注射液对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有促进作用,可使小鼠血清抗体(IgM和IgG)滴度及脾脏抗体形成细胞数明显增加;并可使玫瑰花结形成细胞数及T淋巴细胞转化率明显增加。对非特异性免疫也有促进作用,可使血清补体含量增加。 ❺抗癌:乌头注射液对实体动物肿瘤抑制率可达50%以上。可见癌细胞核空泡、变性、回缩及淋巴结构破碎等退行性变。 ❻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本品有强心作用,乌头碱可使体外或在体蛙心出现短暂的强心作用,随即转入抑制,最后出现心跳停止等毒性作用。南京产的中国乌头A.chinense久煎剂对体外动物心脏有明显的强心作用,而生乌头的冷浸液或煎煮时间较短者仅表现短暂的强心作用,继而心脏抑制及心律紊乱。煎煮愈久,煎剂中钙含量也相应增高,故认为乌头煎剂的强心作用与其中所含的钙有密切关系。此外,乌头碱能使血压下降,煎剂具有扩张冠脉血管的作用。 ❼其他:去甲乌药碱对豚鼠体外完整气管及5-羟色胺所致小鼠肺支气管痉挛均有松弛作用,喷雾给药对组胺所致豚鼠哮喘有平喘作用;乌头碱对大鼠体外回肠有收缩作用。 ❽毒性:乌头及其生物碱有毒,其半数致死量,乌头碱小鼠皮下注射及家兔静注均在0.3 mg/kg左右;去甲基乌药碱小鼠静注为58.9 mg/kg,腹腔注射为0.3 g/kg,口服为3.5 g/kg。附子、乌头类中毒时心率变慢、传导阻滞、室性期外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室性纤维颤动等,严重者导致死亡。影响其毒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般来说与乌头碱的含量、与用药时的室温、与其配伍、与其加工炮制等有关。乌头水提物引起的小鼠中毒死亡,用阿托品尤其是654-2后可大大降低死亡率。 川乌头chuānwūtóu中药名。出唐·侯宁极《药谱》。别名川乌。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 (栽培品) 的块根(主根)。主产于四川、陕西。辛, 热, 有大毒。入心、脾经。祛风湿, 散寒止痛。治风寒湿痹、半身不遂、寒性头痛、心腹冷痛,煎服: 制川乌1. 5 ~3 克, 宜久煎(1 小时以上)。外治阴疽肿毒, 用生川乌, 研末调敷。川乌的毒性反应同草乌, 参见乌头类中毒条。孕妇忌服。反贝母、白蔹、半夏、栝楼、白及。本品主要含次乌头碱, 并有乌头碱、新乌头碱等。有效成分为消旋去甲乌药碱。乌头碱具局部麻醉、镇痛及抗炎作用。可致心率减慢、心律紊乱甚至室颤。口服3 ~5毫克即有中毒致死的报告, 致死原因是麻痹呼吸中枢及心肌。乌头碱极易水解, 水解后毒性大大减少。川乌头毒性极强, 但因炮制、煎煮时间不同, 毒性差别很大, 在炮制或加热煎煮后, 总碱含量减少, 毒性亦大大降低。 川乌头 川乌头川乌头,又名川乌。始载于候宁极《药谱》。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母根。夏至到立秋间采挖,切去子根,除去泥沙和须根,晒干或烘干。 根呈圆锥形、长圆形或不规则的圆形,长3~5cm,直径1.5~3cm。外表面灰棕色或棕褐色,有粗纵皱纹,周围散生有小瘤状隆起的支根痕,并有摘去子根后遗留的痕迹。上端有残存的茎基,中部多向一侧膨大。质坚硬,断面灰白色或浅灰黄色,粉性。气微,味辛辣而麻舌。主产于四川省。陕西、湖南、湖北、云南等省亦产。 本品味辛、苦,性热。有大毒。归心、脾、肾经。功能祛风散寒,除湿止痛,兼有麻醉作用。主治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四肢麻木、手足拘挛、半身不遂、头风头痛、心腹冷痛、寒疝、阴疽、牙痛等证。以其长于通痹止痛,凡风寒湿邪伤于经络,或寒湿留滞脏腑,用之皆可收到辛散温通之效。正如《长沙药解》所云:“乌头温燥下行,其性疏利迅速,开通关腠,驱逐寒湿之力甚捷,凡历节、脚气、寒疝、冷积、心腹疼痛之类,并有良功。”用于风寒湿邪所致的痹痛、麻木诸证,多与草乌、麻黄、威灵仙等相伍,如《金匮要略》乌头汤,取本品配麻黄、芍药、甘草等煎服,治寒湿侵袭,历节疼痛,不可屈伸;《和剂局方》活络丹(小活络丹)以本品与草乌、地龙、乳香、没药等配伍,治风寒湿邪或痰湿瘀血留滞经络,肢体筋脉挛痛,关节屈伸不利,痛无定处,或腿臂间疼,日久不愈者; 《普济方》用以配威灵仙、五灵脂为末,酒糊丸服,治手足麻痹,或瘫痪疼痛,损伤瘀痛等证。本品治痹,不仅内服,亦可外敷。如《太平圣惠方》治腰脚冷痹疼痛,单以本品为末,用醋调敷贴; 现代广泛用于外治风湿、扭伤等关节肌肉疼痛之伤湿止痛膏,亦系以本品与草乌、马钱子等为主药配制而成。若卒中神昏,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痰气上壅,喉中痰鸣者,亦可与生南星、生附子、木香同用,如三生饮。小儿慢惊,涎壅厥逆,也可用生川乌、全蝎、生姜煎服。治头风头痛,《外台秘要》用乌头炒黄为末,袋盛浸酒服; 《百一选方》取本品与天南星、生姜等煎服; 《经验方》并以川乌、南星为末,葱汁调涂太阳穴取效。治心腹冷痛,属阴寒厥逆或寒饮内盛者,多与蜀椒、细辛等相伍,如《金匮要略》赤石脂丸、赤丸等。治寒疝腹痛,多主用本品或与桂枝等配合,如《金匮要略》大乌头煎、乌头桂枝汤。若湿热疝痛,囊纵红肿刺痛者,亦可与栀子配用,如《医宗金鉴》乌头栀子汤。川乌用于外科肿毒,又有消肿溃坚与祛腐作用,但以外治寒湿阴疽顽疮最宜,如治瘰疬经验方,用本品配草乌、天南星、半夏等为末,掺膏药上 (或油膏上) 贴患处; 《疡医大全》代针散,用本品合木鳖子水磨,以鹅翎扫疮,治恶毒肿痛,久不出头; 《古今录验》治痈疽肉突,用乌头以浓醋渍三日外洗。此外,用生川乌与生附子为末糊丸小豆大,以绵裹一丸咬痛牙处,可治牙痛; 生川乌煎水外洗,能治久生疥癣。《医宗金鉴》记载本品配草乌、麻黄、闹羊花等为末,茶酒调服,作手术麻药之用; 近年亦用作局部表面麻醉药,对皮肤、粘膜、溃疡疮面具有麻醉止痛作用。总之,本品功用与附子类似 但附子善于补火助阳,可用于温补之剂; 川乌祛风散寒止痛作用较强,毒性亦较附子为烈,性善疏利泄散,故多用于祛邪。因其大毒,古方多与蜂蜜同煎或以蜜为丸,既可增强止痛作用,又可缓解本药毒性。内服宜炮制后用,并宜久煎1小时许,以减其毒。煎服,1.5~4.5g。孕妇忌用。反半夏、栝楼、天花粉、贝母、白蔹、白及;畏犀角。 实验研究: 川乌头含有效成分消旋去甲基乌药碱以及乌头碱、次乌头碱、中乌头碱、塔拉胺、川乌碱乙和卡米查林等生物碱。 乌头碱有镇痛作用,东茛菪碱可增强之,次乌头碱和乌头原碱亦有镇痛和镇静作用。乌头碱对离体及在位蛙心,初使心率减慢,随即由于高度刺激了心肌,突然心率加快,心收缩力加强,很快出现心律紊乱,心收缩力减弱,最终心跳停止。乌头的强心作用曾有过不少争论,有认为与所含Ca2+量有关,亦有人认为是一种极微量的Yokonoside,后者随又被否定。有人从国产附子中分离得消旋去甲乌药碱,具有兴奋β-受体的作用 (其药理见附子条)。乌头碱有一过性降压作用,煎剂和总碱均能增加麻醉猫冠状窦流量。中国乌头中分离出的生物碱部分以及纯乌头碱亦有降低肾上腺内抗坏血酸的作用,但非生物碱部分则无此作用。乌头碱可抑制呼吸中枢,使呼吸变慢; 对局部皮肤粘膜的感觉神经末梢先兴奋、瘙痒、烧灼感,继以麻痹、知觉丧失: 并可反射性引起唾液分泌亢进,使发热及正常动物体温降低。对离体肠管呈胆碱样作用。中乌头碱具有抗炎作用,与肾上腺皮质无关。 乌头毒性极强,因品种、采集时间、炮制、煎煮时间等不同,毒性差别很大。川乌3~90g、乌头碱0.2mg即可中毒。中毒症状: 流涎、恶心、呕吐、腹泻、头昏、眼花、口干、四肢及全身发麻、脉搏减少、呼吸困难、手足搐搦、神志不清、大小便失禁、血压及体温下降、心律紊乱、室性期前收缩、呈二联律或窦性心律伴以多源性频繁的室性期前收缩和窦房停搏。临床应用大量阿托平抢救乌头中毒,可减轻症状,使心电图恢复正常。利多卡因可显著降低动物因乌头中毒的死亡率。 ☚ 附子 草乌头 ☛ 000023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