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嵩岳寺塔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嵩岳寺塔 嵩岳寺塔位于河南登封县城西北五公里太室山南麓的嵩岳寺内。建于北魏正光元年,为现存最古老的高层砖砌佛塔。塔高四十余米,平面呈十二角形,外部做密檐十五层。塔身以青砖黄泥垒砌而成,外表涂以白灰,整个外型轮廓呈抛物线型,刚柔结合,明快秀丽。 ☚ 二、宝塔 神通寺四门塔 ☛ 古代名物 > 宗教類(上) > 聖迹寳塔部 > 名塔 > 嵩嶽寺塔 嵩嶽寺塔 sōngyuèsìtǎ 座落於河南登封縣嵩山南麓嵩嶽寺内。塔以寺名。始建於北魏正光元年(公元520年),正光四年(公元523年)落成。塔身十二角形,十五級,高約十二丈,爲密檐式磚塔。參見本類“嵩山”、“嵩嶽寺”。參閱雍正《河南通志·寺觀·河南府》、《登封縣志》卷十二。 嵩岳寺塔中国古建筑。位于河南省登封市西北嵩山南麓。始建于北魏正光四年(523),是中国现存最早的1座砖塔。北魏时期寺院规模较大,堂宇逾千间,塔15层。外部以密檐分作15层,内部分作10层,平面作等边12角形,塔身以东南西北4面入口,导至塔心室,此室高10层。高约41 m,中央塔室平面为正8边形,塔室宽7.6 m,底层砖砌塔壁厚2.45 m,塔身部分的高度只不过占全塔总高的1/3,其余2/3高度则作为15层密檐和塔刹。15层檐之间密集着492个装饰性门窗,其中只有7层矮壁上开了7个真正的门洞。寺内除塔外,其他建筑所剩无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嵩岳寺塔 嵩岳寺塔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位于河南省登封县西北5公里嵩山太室山南麓,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座砖塔。塔高40余米,平面呈12角形,边数之多现为国内孤例。塔外形密檐共15层,下部第一层特别高大,四面辟券门,从南面一门可通塔的内室。其余八面雕砌壁龛一座。自第二层起各层距离急骤缩短,每层檐均由砖叠涩挑出,两层檐之间的矮墙上各面均砌出拱形门和破子棂窗。这些门窗是作为装饰的,共计492个。砖雕塔刹由宝珠、相轮、仰莲、受花等组成。此塔采用砖壁空心简体结构,内部以内檐分成10层,底层为12边,其余均为八角形。塔的造型呈抛物线,外廓雄伟秀丽,给人以轻快舒畅的感觉,已经受了1400多年的考验而巍然耸立,在世界建筑史上享有盛名。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中岳庙 会善寺净藏禅师塔 ☛ 嵩岳寺塔 嵩岳寺塔位于登封西北约6公里的嵩山南麓,建于520年(北魏正光元年)。用小砖黄泥垒砌的嵩岳寺塔,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砖砌佛塔。该塔虽历经1400多年的风雨侵蚀,仍然完好无损。 ☚ 启母阙 佑国寺塔(铁塔) ☛ 嵩岳寺塔 161 嵩岳寺塔建于北魏正光四年(523)。嵩岳寺在隋仁寿二年(602)以前名为闲居寺,原是北魏宣武帝的一处离宫。位于河南省登封县西北方向的嵩山南麓,塔高120尺,由塔身、塔檐、塔刹三部分组成。塔身分上下两段,下段比上段稍收缩些,在东、南、西、北四面各开一个入塔门,上段除四门外,其余四面各设壁龛一个,转角处各立有八角形倚柱一根。塔檐共15层,各层每面塔墙砌出门或窗的形状和壁龛用以装饰,透空的真门只有七处,用以采光。塔刹也以砖砌之,下有台座,上置覆钵、束腰和仰莲,再上安七层休目轮和宝珠一枚。塔内以木楼板分隔为10层。塔身平面以正十二边形构成,内部自二层起改为正八边形,这种多边形塔在现存的古塔中是仅有的,也是我国最古老的密檐式砖壁、筒形、空心佛塔。塔的体量稳重、外轮廓给人以柔和之感,秀中有刚,曲中有直,至今寺虽无存,塔仍屹立于山上。 ☚ 永乐宫 小雁塔 ☛ 嵩岳寺塔 嵩岳寺塔北魏时期的砖塔。位于河南省登封县嵩岳寺内。建于北魏正光四年(523年),是中国现存最古的砖塔。塔呈独特的12边形,塔高约39.5米,底层直径约10.6米,内部空间直径约5米,壁体厚2.5米。塔身建于简朴的台基上。除塔刹部分用石雕以外,全部用灰黄色的砖砌成。塔的整体轮廓用和缓的曲线组成,十分秀丽。 ☚ 长城 安济桥 ☛ 嵩岳寺塔 嵩岳寺塔我国现存最古的砖砌佛塔,也是世界著名建筑之一。位于河南登封县城西五公里太室山南麓的嵩岳寺内。始建于北魏正光四年 (523年),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寺塔高四十一米,平面作等边十二角形,外形为密檐十五层。首层于东、南、西、北四面辟门,南面之门可通塔内室。内室平面首层为等边十二角形,二层及二层以上为八角形空筒,木板楼层结构。塔首层除四面辟有券门之外,其余各壁面砌有“阿育王塔”形象。自第二层以上,塔身逐层缩短,各层面阔也相应缩减,外部轮廓呈抛物形曲线。十五层以上置塔刹,以相轮七层收顶。塔外表涂以白灰,外型轮廓具有刚柔结合的线条,给人以秀丽的感觉。 嵩岳寺塔 ☚ 荐福寺小雁塔 杭州六和塔 ☛ 嵩岳寺塔 嵩岳寺塔Songyuesita北魏密檐式砖塔。为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砖砌佛塔。位于河南登封城西北5公里太室山南麓的嵩岳寺内。始建于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塔高40多米,共15层,平面呈十二角形,是现存唯一边数最多的塔。首层东、南、西、北四面辟塔门,其余各面都雕有“阿育王塔”的形象。内室平面首层为等边十二角形,二层改为等边八角形。塔内构造采用“空筒式”。塔外形为密檐15层,自2层以上,塔身逐层缩短,横截面也相应递减。塔身为白色,外轮廓秀丽挺拔,体现了浓厚的犍陀罗风格。嵩岳寺塔是我国古代砖塔建造的一种开创性尝试,对以后楼阁式砖塔的建造产生极大的影响。 嵩岳寺塔 ☚ 白马寺 赵州桥 ☛ 嵩岳寺塔 嵩岳寺塔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密檐式砖塔,位于河南登封县城西北6公里的嵩山南麓嵩岳寺,此地原为北魏皇室离宫,在正值佛教鼎盛期的北魏永平至正光年间(508—520年)舍为佛寺,现仅存改成佛寺所建的佛塔,平面为十二边形,各面底边长约2.8m,塔高37m,采用砖砌塔壁空心筒式结构,壁厚2.45m,底层在东、西、南、北四边辟有入口,可进入塔心室,内部以木楼板分隔为九层,各层间以栈木孔连通。塔座建于低矮的台基上,以砖砌叠涩腰檐分为上下二层,四面开有火焰形券门洞,其余八边砌出壁龛,内嵌砖雕狮子,造型古朴。中段塔身以砖叠涩砌成15层檐口,逐层收缩形成十分饱满而优美的曲线,每层檐口间砌出门窗形装饰,各层共有七个真门窗以做为塔心室采光用,塔刹部分以砖石砌成,砖塔整体比例匀称,塔座稳重,塔身密檐刚健秀丽,造型优美,是密檐式砖塔中突出的一例。 嵩岳寺塔 ☚ 苏州云岩寺塔 定县开元寺塔 ☛ 嵩岳寺塔 嵩岳寺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嵩山南麓,为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密檐式砖砌佛塔。始建于北魏正光年间(520—524)。嵩岳寺原名闲居寺,初为北魏宣武帝和孝明帝离宫,后因北魏推崇佛教,改宫为寺,孝明帝曾亲自在此讲授佛经。当时寺院规模宏大,有堂宇千余间,僧徒七百余人。隋唐之际,寺院屡经扩建,改为今名,楼台亭阁,毗连相映,极尽富丽,武则天时曾一度改为行宫。唐代以后衰落。原有建筑仅存嵩岳寺塔,其余山门、大雄宝殿、伽蓝殿、白衣殿等均为清代所建。塔高约40米,周长33米,壁厚2.45米,外部以密檐分为十五层,内部以内檐分为十层,平面呈十二角形。塔基高0.85米,造型古拙。塔身四壁辟券门,门洞宽敞高大,尖拱状门额饰以“山”字形莲花纹。塔身分上下两部,以叠涩砖砌腰檐相分。下为平坦素壁,上部装饰富于变化,角隅各加一根倚柱,柱头施火焰宝珠与覆莲,柱下为平台和覆盆柱础。辟门以外的八面各砌一座突出塔壁外的单层方塔状壁龛,龛室内尚存有彩绘佛像壁画。塔身上施叠涩檐十五层,每层各面均饰有壶门、斗栱、棂窗、雕兽等,计有装饰形门窗500余扇,精巧独特。塔顶是砖雕覆莲宝刹,由宝珠、相轮、仰莲状受花等组成,高3.5米。整个塔身呈轻快秀丽的抛物线形,造型美观。塔心室自下而上直达顶部,分为十层,第一层呈十二角形,第二层以上为八角形。塔的建筑,系用小青砖、糯米汁拌黄土泥垒砌,工艺精湛,历经1400多年,仍巍然矗立,在我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中岳庙 石淙会饮处 ☛ 嵩岳寺塔见“嵩山”。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