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崩漏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各科的病

各科的病

内科病名:疳 痞 痃 疸
感冒:外感 流感 伤风 着凉 受凉鼽嚏 霜露之病 霜露之疾
哮喘病:齁(~得慌) 哮(哮喘) 喘
外科病名:瘘(~管) 疝(疝气) 痔 疣 痈 疽
溃烂:疡(溃疡) 溃(~脓)
嘴唇溃疡:
疮溃不收口的病:漏(痔~)
中医妇科病名:带(白~) 崩漏
传染病名:痘(面~;水~) 疟(疟疾;齐后~) 疹(疹子;风~) 疽(痈~) 痢 麻(麻疯) 癞 花(天花~;面~;出~) 痁 痎 面豆
结核病名:痨(痨病;肺~) 劳(童子~) 瘵
急性传染病名:瘟(瘟疫) 疫(疫气;疫病;沴~;时~) 瘥(沴瘥) 瘴(~气) 大札 时气 沴疠 佐疾 天行病 天行证候
急性肠道传染病:霍(霍乱)
痢疾:痢 泄利
瘟疫与灾荒:札荒
害人的疫病:烈假
运动系统病名:痿(痿症;下~) 癃
瘫痪:疯(~瘫) 瘫(面~) 俳(足~) 痪 枯
偏瘫:痱 偏枯 半枯 偏废 半身不遂 半身不随 半身不摄
风湿病:痹(痹症;痹痼;寒~)
四肢的病:末疾
足部的病:足疾
白内障:翳(白翳) 瞖
皮肤病名:疥(~瘙) 疔 疖 痄(~腮) 痱 痘(~疮) 痆 瘃 疱(面~) 疡 痏 瘊 痒 疣 痣痂 痤 苛(~痒) 疮(疮疾;疮疡;疮痏;疮痍;疮疖;疮疠;疮肿) 疯(白癜~) 癜(紫~) 疠(疥~) 瘢(紫~;白~) 癣 瘭(~疽) 瘙(骚) 疽 疤 痈(~疽) 瘩(~背) 瘘(鼠~) 臃 癀 癍 粟 鬎鬁 瘌痢 疙瘩 扢秃 斑秃 愠羝 蚧搔 狐臭 腋气 癞痢 雀班 鬼剃头
痣和疣:志赘

☚ 各种病   神经系病名 ☛

崩漏

病名。见《济生方》。亦名崩中漏下。崩,指不在经期突然阴道大量出血,来势急骤,出血如注;漏是出血量少,淋沥不止,或经期血来,量少而持续日久不止者,前人以其出血淋沥不断,如器之漏,故名。在发病过程中,两者常易互相转化,如崩血渐少,可能致漏,漏势发展又可转变为崩,因此,临床有时不易截然分开,故多以崩漏并称。本病多发生于青春期及更年期妇女。多因血热、气虚、肝肾阴虚、血瘀、气郁等,以致冲任不固所致。治崩要以止血为先,以防晕绝虚脱,待血少或血止后,可审因论治,亦即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参见血崩、漏下等条。

崩漏

崩漏

中医指女性非行经期间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出血淋漓不断为崩漏。导致此种症状的因素很多,如内分泌功能紊乱,生殖器病变、环境改变等等。中医理论认为是劳伤过度,冲任气虚所致。重则为崩,轻则为漏,皆由气血皆亏,脾胃先损,能受补者可治,若误用止涩寒凉之乐,复伤脾胃生生之气则难治矣。崩漏还可因抑郁、肾虚、大怒等所致。

☚ 经量异常   倒经 ☛

崩漏

崩漏

指妇女非经期阴道忽然大量出血,或出血持续不断的病证。其中来势急而血量多者为崩中,血崩或经崩;势缓而淋漓不断者称为漏下或经漏,两者常互相转化,故合称崩漏。多发生于青春期及更年期妇女,多因血热妄行,气滞血瘀,心脾气虚,肾虚不固等导致冲任损伤,或冲任不足,不能固摄经血所致。治疗崩漏,本着“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灵活掌握塞流、登源、复旧三法。辨证论治:
❶血热者,经血突下,量多势急,亦可量少淋漓,血色鲜红而质稠,常伴心烦潮热,小便黄少,大便干结,苔薄黄,脉细数,属虚热证,以保阴煎加沙参、麦冬、五味子、阿胶滋阴清热,止血调经。如血来色深红质稠,伴口渴烦热,或有发热,小便黄大便干,苔黄或黄腻,脉洪数,属实热证,以清热固经汤加沙参清热凉血,止血调经。
❷肾虚者,经来无期,出血量多或淋漓不尽,色淡质清,兼有畏寒肢冷,腰腿酸软,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细,属肾阳虚,以右归丸去肉桂、当归、加黄芪、覆盆子、赤石脂温肾固冲,止血调经。若其血色鲜红,质稍稠,兼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心烦,舌红少苔,脉细数,属肾阴虚,以左归丸去牛膝加女真子、旱莲草滋水益阴,止血调经。
❸脾虚者,崩后淋漓,血色淡而质薄,兼气短神疲,面色㿠白,或面浮肢肿,饮食不佳。 舌质淡苔薄白,脉弱或沉弱。以固本止崩汤(熟地、白术、黄芪、当归、黑姜、人参)去当归加升麻、山药、大枣、乌贼骨补气摄血,养血调经。
❹血瘀者,血时下时止,或淋漓不净,或停闭日久又突然下血,继而淋漓不断,色紫黑有块,小腹疼痛,舌紫黯,苔薄白,脉涩。以四物汤加蒲黄、五灵脂、三七粉、血余炭、乌贼骨活血化瘀,止血调经。针灸治疗:实证以气海、三阴交、隐白为主穴。血热者配血海、水泉;湿热者配中极、阴陵泉;气郁者配太冲、支沟、大敦;血瘀者配地机、气冲、冲门。针刺泻法。虚证以关元、三阴交、肾俞为主穴。脾虚配气海、脾俞、足三里;阳虚配气海、命门、复溜;阴虚配然谷、阴谷。针刺补法。调护:
❶经期注意保暖,避免冒雨涉水。
❷经期注意休息,防止剧烈运动,严禁房事与坐浴。
❸饮食忌生冷、辛辣等有刺激性的食物。
❹对崩漏要保持镇静,消除紧张与恐惧心理。
❺平时以艾条灸足三里与肾俞穴,以健脾益肾。

☚ 闭经   经期发热 ☛

崩漏

病名。《诸病源候论》称“崩中漏下”。指非正常行经周期,阴道大量流血; 或量虽不大,但持续流血,淋漓不断的一种病证。一般称大量来势凶猛的出血为“血崩”;称持续流血淋漓不断的为 “漏下”。崩和漏可互相转化。妇科中的功能性子宫出血、盆腔内生殖器官炎症、结核、肿瘤等,都可以出现崩漏的症状。中医认为崩漏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冲任失调和受损的结果(冲为血海,任主胎胞,冲、任和妇女内分泌系统有关)。在病机分型上,可分为气虚、血虚、血瘀、血热四型。

崩漏

崩漏

中医病名。又名“崩中漏下”。是指妇女不在月经期间,忽然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出血,淋沥不断的病症。如来势急,出血量多的,叫血崩,又叫崩中;来势较缓,出血量较少,但持续不断的,称为漏下。崩和漏常易互相转化,崩可致漏,漏可转变为崩,故常统称为崩漏。多由冲任不固所致。好发于青春期及更年期妇女。临床有气虚崩漏、血热崩漏、血瘀崩漏等多种类型。气虚崩漏,症见出血量多或持续不止,血色淡红,面色苍白,伴有头晕气促、神疲肢倦。血热崩漏,临床表现有出血量多,色深红或紫,或夹有少量血块,伴有面红,烦躁,易怒。血瘀崩漏,主症为漏下淋沥不止,突然又大量出血,血色紫黑有瘀块,伴有小腹疼痛拒按,痛连胁肋及腰部,血块排出后,痛势有所缓解。治疗应分别采用益气止血、清热凉血止血和去瘀止血。西医妇产科有许多疾病,如功能性子宫出血、盆腔炎、内生殖器官炎症、肿瘤等病,都可引起崩漏,临床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 龟背   带下 ☛

崩漏

病名。崩中漏下的合称。经血非时暴下不止为崩;淋漓不断为漏。二者常交替出现。多由血热、肾虚、脾虚、血瘀而致冲任受损、经血非时妄行。崩漏虚多而实少,热多而寒少。治疗须灵活掌握塞流,澄源、复旧三原则,辨证应用固气摄血、凉血止血、化瘀止血等法。

崩漏bēng lòu

《本草纲目》主治第4卷崩中漏下(白芷)(17)。病证名。亦名崩中漏下。崩,指不在经期突然阴道大量出血,来势急骤,出血如注,漏是出血量少,淋漓不止,或经期血来,量少而持续日久不止者,前人以其出血淋漓不断,如器之漏,故名。在发病过程中,两者常易互相转化,如崩血渐少,可能致漏,漏势发展又可转变为崩,因此,临床有时不易截然分开,故多以崩漏并称。见《济生方》。本病多发生于青春期及更年期妇女。多因血热、气虚、肝肾阴虚、血瘀、气郁等,以致冲任不固所致。治崩要以止血为先,以防晕绝虚脱,待血少或血止后,可审因论治,亦即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

崩漏bēnɡlòu

病症名。见《济生方》。又名崩中漏下。不在经期, 忽然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淋漓不断出血。来势急, 血量多者为崩; 来势缓而淋漓不断者为漏。因两者常互相转化, 崩可致漏, 漏可转变为崩, 故统称为崩漏。多发生于青春期及更年期妇女。崩漏以冲任不固为基本病理。常见有血热崩漏、气虚崩漏、肝肾阴虚崩漏、血瘀崩漏等类型。详各条。

崩漏

崩漏

妇女在非行经期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淋漓不止者称“崩漏”。如《血证论》云: “崩漏者,非经期而下血之谓也。”一般以来势急,出血量多者为“崩”;出血量少,淋漓不净,病势缓者为“漏”。《医学入门》:“凡非时血行,淋漓不断,谓之漏下;忽然暴下,若山崩然,谓之崩中。”这说明崩急而漏缓。崩与漏虽然临床表现不同,但发病机理则一,两者在演变过程中每可相互转化。如血崩日久,气血大衰可变成漏;久漏不止,病势日进,亦可成崩,故并称“崩漏”。发病的主要机理是脏腑、气血功能失调,冲任失固使然。它与肾、肝、脾三脏密切相关。发病原因以内伤七情,饮食劳倦,房室不节者居多。如《景岳全书·妇人规》:“崩淋之病,……未有不由忧思郁怒,先损脾胃,次及冲任而然者。”
崩漏治法,以调节脏腑功能为主,使气血和平,冲任得固,其病自愈。古有“漏轻崩重,漏缓崩急”之说,乃指病势而言,说理有欠全面。临床常以病程的新久,证型之虚实,作为辨证的依据。若新病而证属热属实,来势虽猛,元气未伤,其病尚轻。若久病正虚,其势虽缓,元气已伤,其病为重。治疗时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用塞流、澄源、复旧三法。
塞流,即止血。在暴崩出血多时运用,否则易致虚脱。止血方法,必须辨其证型的寒、热、虚、实。虚者宜补而止之,实者宜行而止之,热者宜清而止之,寒者宜温而止之,非专事止涩而能收效。若猝然下血量多,呈现面色苍白,汗出肢冷,脉微细或芤,是为气随血陷,气虚欲脱之象,治宜补气固脱,急用独参汤(《景岳全书》)频频灌服。若现四肢厥逆,大汗淋漓,脉微欲绝者,乃阳虚欲绝之象,急用参附汤(《正体类要》)以回阳救逆。此为急则治标之要着。
澄源,是澄清本源之意。因止血在于救急,血止以后,就必须澄源以清其本,但须审证求因以为治:血热者,宜清热凉血;虚寒者,宜温经养血;气虚者,宜固气摄血;血淤者,宜活血化淤。切忌不问原因,概投寒凉、温补之剂,致犯虚虚实实之戒。
复旧,用于澄源之后,调理善后之法。此为病机向愈,只是气血未复,还须培补气血。肾主藏精,精生血,为经血之源,但肾精必赖后天脾胃化生精微以充之,故治宜补肾或健脾,使肾气得固,脾气健旺,冲任相资,则经自调。以上三法,是治疗崩漏的基本原则,临床宜细心体察,详审寒、热、虚、实,灵活运用。发生在不同年龄,不同时期的崩漏,其临床特点也表现不一。如发生于青春期,其病多属肾虚,因青春期肾气初盛,天癸始至,冲任之气尚未健全,易受外邪而使冲任失固。若发生于壮年时期,一般以血热者居多,因经、孕、产、乳数伤于血,肝血不足,肝气偏激,或因情志所伤,肝火内炽,搏于冲任,遂至崩漏。若发生在绝经期,以气虚者为多,每因中气虚弱,脾虚失统所致。《河间六书》云:“妇人童幼天癸未行之间,皆属少阴;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之;天癸既绝,乃属太阴经也。”正具体地说明了这个道理。此外,根据临床实践,崩漏出血量多时,除因血淤所致者,不可轻用当归、川芎行血活血之品,以免动血。
血热崩漏: 素体阳盛,或感受热邪及过食辛烈之品,或情绪过激,怒伤肝气,肝火内炽,热扰冲任以致迫血妄行。《女科经纶》引王海藏云:“妇人血崩,来如潮涌,明是热势妄行。”证见阴道突然大出血或出血淋漓,色深红,日久不净,头晕面赤,口干喜饮,烦躁不寐,便结溲黄,舌质红,苔黄,脉数大。治宜清热凉血,固经止崩,方用清热固经汤(《简明中医妇科学》),加麦冬、五味以养阴生津。若七情内伤,五志化火,证见出血量或多或少,淋漓不止,或有血块,胸胁胀满,心烦易怒,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治宜平肝清热,佐以止血。方用丹梔逍遥散(《女科撮要》)去煨姜,加生地、益母草、炒荆芥、血余炭清血分之热,以安其血。
气虚崩漏: 脾主中气,统摄血液,如素体脾虚,或忧思不解,或饮食不节,或久病体虚脾弱,气虚下陷,统摄无权,冲任不固而致崩漏。《万氏女科》:“妇人崩中之病,皆因中气虚不能收敛其血。”证见暴崩下血或淋漓不净,色淡质清,面色㿠白,肢倦神疲,气短懒言,舌质淡,或舌边有齿印,苔薄润,脉缓弱无力。治宜益气健脾,固摄止血。方用固本止崩汤(《傅青主女科》)去当归,加升麻、山药以增其举陷摄血之功。或用举元煎(《景岳全书》),酌加阿胶、艾叶以养血止血。若血出过多,而见怔忡健忘,惊悸失眠,食少体倦,舌淡苔薄,脉细等心脾两虚证象者,治宜补益心脾。方用归脾汤(《济生方》),酌加龙骨、牡蛎固摄止血。
肾虚崩漏: 先天禀赋不足,或因房室不节,早婚多产,精血暗耗,以致肾阴不足,阴虚内热,热伏冲任,迫血妄行。如《东垣十书》云:“妇人血崩,是肾水阴虚,不能镇守包络相火,故血走而崩也。”证见阴道出血,量多少不一,色鲜红,头晕目眩,耳鸣心悸,五心烦热,两颧红赤,腰酸膝软,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育阴滋肾,固冲止血。方用左归丸(《景岳全书》)去牛膝,加女贞子、旱莲草以养阴止血。
若肾阳虚衰,闭藏失职,冲任不固,而致崩漏,色黯质薄,面色晦暗,腰痛如折,形寒肢冷,小便清长。治宜温肾填精,固冲涩血。方用右归丸(《景岳全书》)去附子,加黄芪、补骨脂、赤石脂、禹余粮,以增温肾益气固涩之力。若兼腹痛便溏者,则宜温肾化淤。方用震灵丹(《南岳魏夫人方》)。如阴阳俱虚者,可综合上述两法灵活运用。
血淤崩漏: 经期、产后,余血未尽,不慎房事,或兼外感、内伤,淤阻冲任,淤血不去,新血不得归经。《血证论》:“凡系离经之血……此血在身,不能加于好血,而反阻新血之化机。”证见时崩时止,淋漓不净,或突然量多,挟有淤块,少腹疼痛拒按,块出痛减,舌质紫黯,或边有淤点,苔薄,脉沉涩或弦细。治宜活血行淤,方用逐淤止崩汤(《安徽中医验方选集》)。
临诊尚可选用单方或针灸止血:
❶仙鹤草、血见愁、旱莲草各30克,水煎服,一日三次。适用于血热致崩者。
❷补骨脂、赤石脂各等量研细末,一日三次,每次服3克。适用于肾气虚寒出血者。
❸断红穴:二、三掌骨间,指端下一寸,先针后灸,留针20分钟。
❹神阙、隐白:艾灸20分钟。

☚ 经闭   经行吐衄 ☛

崩漏beng lou

【医学】uterine bleeding

崩漏bēng lòu

metrorrhagia and metrostaxis; profuse uterine bleeding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0:1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