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银行
旧中国地方官僚资本银行之一。成立于1919年,总行设在太原。由山西省政府投资,为阎锡山统治山西的财政支柱。
历史沿革 它的前身是1912年成立的山西官钱局。山西省官钱局成立时,有资本33万元,主要代理省库,发行大小银元票和银条纸币。1917年经阎锡山提议,成立山西省银行筹备处,自任处长,聘祁县大德通票号经理阎维藩为副处长。额定资本300万元,为股份有限公司,公私合资,公股除由官钱局资产抵充外,不足部份由省府拨款补资;私股由辛亥革命时军政府劝募款项名下的资金转充。资本收足120万元后于1919年元旦正式成立。阎维藩任总经理第二年由阎锡山的叔丈人徐一清继任。四年后清退商股,改为完全由官方出资。除总行设于太原外,省内主要县城均设立分支行及办事处、寄庄,省外则有绥远分行和天津办事处。
经营业务 山西省银行的业务活动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19~1931年,为创设、发展与危机阶段。初创时按商业银行惯例,经营存款、放款、汇兑、金银买卖及票据收受等业务,并同时享有管理政府款项、发行纸币等特权。初发纸币,十分谨慎,到1928年末共发行1300万元,信誉较好;对地方纺织、发电、火柴等工业和农田水利建设方面在资金上作了支持。但到1929年,阎锡山联合冯玉祥、李宗仁等积极准备倒蒋战争时,其军饷主要依靠山西省银行发行钞票,还因此而停止了晋钞兑现。阎锡山还以山西省银行为基础,组成“中华国家银行”,设总行于北京,由徐一清兼任行长。战事开始,晋钞随同军队带进华北诸省和中南、华东部分省区,同年十月,倒蒋战争失败,晋钞又象飞蝗一般涌回山西,此时省钞发行量已近亿元,造成了山西近代史上第一场恶性通货膨胀。阎锡山败走大连后,有关方面任命高步青为总经理,先后采取“抽签兑现”、“二五入股”、“二五存款”等办法进行整顿,均无济于事,引起市场一片混乱,晋钞一元仅值银元1/25,太原的私营银钱业1/3倒闭歇业,全省商号关门者亦达1/3,山西省银行彻底瘫痪,人民蒙受巨大灾难。第二阶段为1932~1937年抗战前夕,是该行重振旗鼓发展最盛的时期。1932年阎锡山再次上台后,提出了所谓“十年建设计划案”,改组省行,发行新钞,按25:1收回旧钞。以后又分别成立晋绥地方铁路银号、绥西垦业银号、晋北盐业银号,并设立“四行号十足实物准备库”,以其“物产证券论”的依据,纸币发行不以金银为准备,而以实物库商品物资为保证,“收物发券,售物兑现”,保证银行券的稳定性。到1936年底,资本额调整为2000万元,存款总额为2121万元,发行额为1827万元。业务重心是以贷款和投资支持省营工业。阎锡山将省政府投资的工业、交通、商业、金融和科研机构融为一体,成立山西省人民公营事业董事会,下含西北实业公司等30多个工业企业以及同蒲铁路局、斌江五金行、四粮店、省铁垦盐四银行号、电气研究会等,由督理委员会监督管理,阎锡山自任首席督理委员。到抗战前夕这些省营企业的资本达9585万元,为全省私营工商业的2.8倍。在农村方面,以省银行钞票为“酵面”,息借县银号,县银号息借村信用合作社,作为县银号和村信用社的发行准备,启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从而使山西城乡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第三阶段是抗战时期。日军侵占太原后,省银行组织了十几人的随营银行,迁往晋西,从事军饷拨付,其他人员则组成“四银行号联合办事处”撤往西安。部分人员由办事处指派在成都、广元、宝鸡、兰州从事商业投机。迁往晋西的银行人员继续印刷山西省银行钞票,他们在南京政府领取法币军饷,发放军队时却搭配晋钞,转抽法币从事大后方投机活动。第四阶段是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到1949年4月太原解放。日本投降后省银行迁回太原,重订章程,增拨资本,实行改组。但是这个时期真正的银行业务并未开展,主要是吸收军政机构存款,从事金银、外汇投机,尽管南京国民政府的中央银行有各种规定,但它始终未交存存款准备金。它虽无多大正常业务,而盈利却相当丰厚,1945~1947年的盈利折合黄金分别为300两、400两和9000两,1948年盈利金元券15.2亿元。中国人民解放军包围太原以后,阎指令省行经理多次转移黄金外汇等资产;至太原解放由军管会接管时,资产已为数甚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