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民间雕刻
山西民间雕刻艺术,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综合起来,大致可分以下几类:
戏曲类
山西是中国戏曲发源地之一,享有“中国戏曲的摇篮”美称。金元时期,晋南平阳地区戏曲活动便异常活跃,成为全国戏曲活动的中心。从稷山、侯马、新绛、襄汾等县、市发掘出的许多宋金时代的砖墓来看,都有砖雕戏台、杂剧演员、乐伎、舞俑。山西人民一向将戏曲这种喜闻乐见的艺术,作为自我娱乐、自我欣赏的形式。因此, 民间雕刻艺人,不仅讲究画中有戏,往往将戏曲的典型情节,直接表现出来,使人得到艺术享受激发美好的遐想。襄汾县丁村1789年(清乾隆五十四年)所建的民居,就雕有戏曲木刻。
吉祥寓意类
山西雕刻艺术,立意选材都要求有美感,寓意有喜气, 出口要吉利。如“喜、禄、封、侯”用喜鹊、奔鹿、蜜蜂、猴子4种动物的形象,构成画面,并以动物名称的谐音,拼成吉祥语言。其寓意,即祝福满门喜庆,高官厚禄。诸如“喜(喜鹊)事(柿子)连(莲花)年”、“吉(鸡)庆有余(鱼)”、“三阳(羊)开泰”、“六(鹿)合(鹤)同春”、“松鹤延年”、“五福(蝙蝠)捧寿”、“麒麟送子”、“鹭鸶戏莲”、“喜鹊闹梅”、“龙凤呈祥”、“喜(犀)牛望月”、“芙蓉金鸡”、“丹(牡丹)凤(凤凰)朝阳(太阳)”、“岁寒三友(松竹梅)”、“春兰秋菊”、“猫蝶富贵”、“封侯拜将”、“麒麟朝日”、“狮子滚绣球”、“凤凰戏牡丹”、“松鼠吃葡萄”等等,都是通过生动美丽而可借以抒情的动物、花草,确定寓意吉祥的题材,分别反映人们对五谷丰登、生活富裕、四季平安、婚姻美满、四世同堂、幸福长寿、和睦处邻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殷切希望。
历史传说类
过去,这类雕刻在山西省民间广为流传。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有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等八仙人物,说他们得了神道,超出人世,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龙驾凤, 长生不老,还说他们神通广大,变化莫测,本领无比,法力无边,能左右人间祸福,主宰世界万物。民间雕刻艺术中,像“八仙庆寿”、“和合二仙”、“禄亚仙”、“天官赐福’、“福禄寿三星”等天仙之类的题材,比比皆是。这些带有神话内容的作品,反映了人们对生活安康、延年益寿和征服自然、祛灾免难的祈求。
民间社火类
文化活动从来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们不仅岁岁搞社火,而且要把喜闻乐见的形式,运用雕刻艺术去反映它,并装饰在建筑物上。丁村清代民居木雕中,就有绘声绘色的敲锣鼓、扣人心弦的踩高跷、悠然起舞的跑竹马、饶有风趣的大头娃娃、引人入胜的耍狮子和赏心悦目的放风筝等游戏。这说明了山西人民不但热爱戏曲,对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社火,尤为喜欢。
民情风俗类
这类雕刻反映着当地社会生活和民间家庭乐趣以及各阶层人民朴素的愿望。如匾额和影壁上常常出现的“渔樵耕读”、“琴棋书画”,都是祝愿世世代代勤俭节约,劳动致富,成为书香门第,耕读世家。
丰富多彩的月饼印模,说明了山西民间中秋月饼的样式丰富多彩。这朵艺术小花是民间雕刻中的精品,是匠师们为美化人们生活,寓吉祥于其中,用沾满泥巴的双手精心培育而成。小巧玲珑的月饼印模,风格独具。线条深浅恰好,奔放粗犷流畅;形式或圆、或方、或长,八角形、叶子形、花瓣形,变化多样;图案内容有“嫦娥奔月”、“玉兔捣药”、“蟾宫折桂”、“吴刚奉酒”以及广寒宫、八仙、老寿星、狮子、鱼、龙等, 寄托着吉祥如意、福寿康宁的祝愿。
瓦当是雕刻艺术的别种,以山间小溪之水,汇入雕刻艺术的长河之中。瓦当俗称“猫头”、“滴水”,在建筑上起着保护和装饰屋檐的作用。这个微不足道的附属品,大都是历代古建废墟堆里的遗物,而它们上面的装饰纹样和造型,却活灵活现,惟妙惟肖。
山西民间雕刻艺术的特点一是顺应当地群众的传统欣赏习惯,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部位装饰点缀,繁而不乱、多而不杂,达到了局部和整体、形式和内容的统一。除在神龛、墓室、经幢、高塔和民宅的斗拱、雀替、门楣、迎风、柱石、阶石、影壁、牌坊、走廊等必有以外,就是在门框、窗棂、门墩、栏杆、座礅、石桩等细小的地方,都要雕琢精美的图案,使建筑物显得精细华丽。生活用具,也不例外,床榻、桌椅、条几、衣架、镜框、其至小小梳妆匣甚至牲口食槽,无不雕以玲珑的花纹,倍增了物件的情趣,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二是着力于写意,有情有趣。能工巧匠们把凤凰尾部与牡丹花枝巧妙地连一起,使画面丰富饱满,增强了爱情的气氛;“五福捧寿”屏镜,用流云、如意纹样,把五只蝙蝠和“福”字自然贯穿起来,并别出心裁地在“福”字上勾勒一尊寿星头,形成了人格化和象形文字,加深了福寿的寓意和引人入胜的情趣;木雕“犀牛望月”,更是艺巧奇作,匠师们利用木质镜架,雕刻一头躺卧的犀牛,举头仰望着云朵捧托的圆镜(代月),真乃构图别致,寓意深刻,工艺精巧,独具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