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劳务输出发展
山区通过劳务输出,使劳动力空间流动,带动当地的收入水平和社会发展的提高。劳务输出包括国际劳务输出和国内劳务输出。劳务输入地区主要是大规模开展基本建设的地区,劳动强度大、劳动条件差的工矿区; 技术力量不足地区 (广大农村乡镇企业),以及结构性劳力不足的大城市。劳务输出地区主要是广大农村劳动力富余地区和贫困地区(边远山区和灾区)。
山区劳务输出的方式主要有五种:
❶通过对外承包工程带动的劳务输出。各种形式的承包工程需要承包公司派遣相关的劳务输出,如为工程项目提供劳务的项目管理、设计、施工、安装调试和技术培训。
❷境内企业法人与国外雇主签订劳务合同派出劳务人员。
❸对境外投资、兴办企业派出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及培训人员。
❹通过成套设备和技术出口需本国劳务人员进行安装调试、技术指导、人员培训等而产生的劳务输出。
❺民间劳务输出。劳动者个人通过各种渠道外出谋职。由于山区人口的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有限,所以大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劳务 (建房、筑路等)。主要有工程性劳务(建筑等)、技术性劳务和城市服务性劳务 (包括家庭服务、环境卫生、园林、搬运等),以工程性劳务居多。劳务输出是实现劳动力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形式,可解决乡村富余劳动力的出路,满足劳动力不足地区的需要,加速基本建设的进程和经济全面发展,以及加强国内外交流。
我国山区劳务输出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部分地区对劳务输出工作的认识仍不到位,输出结构情况不清,组织引导不力,管理服务不够。二是外出务工人员仍以自发、零散外出形式为主,组织化程度不高。三是外出务工人员素质相对较差,就业层次低,多以重体力和高危作业为主,收入不稳不高。四是劳动权益难以保障,拖欠工资、工伤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五是外出务工者伤亡给农村可持续发展带来沉重负担。一遇重大伤亡,往往造成举家返贫。
发展劳务输出,一是提高认识,强化对劳务输出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是实行目标考核,超常规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组织化程度,力争实现一半以上的有组织输出; 三是加强县、乡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劳务输出基地及其管理服务机构; 四是大力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完善县、乡(镇)、村三级培训体系,提高外出务工者素质; 五是高度重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工作,提供创业服务平台,宣传、引导外出务工致富者回乡创业;六是积极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帮助维权、解除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