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山东的流亡教育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山东的流亡教育 山东的流亡教育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随着国民党党政军的逃亡,省教育厅长何思源组织大、中学校流亡南迁。1937年10月,山东大学迁往四川,途中图书和教学设备大部丢失。抵渝后,国民党政府指令停办,随迁的学生并入中央大学。齐鲁大学迁往成都后,借华西协和大学校舍复课,到校师生仅有数十人,省立医专迁往四川万县,于1939年正式复课。1937年底,全省中等学校师生近3000人,陆续逃至河南省讦昌、南阳,1938年春转移到湖北省郧阳、均县。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山东流亡的中学师生,又被迫徒步入川,经长途拔涉,于1939年底抵达川北,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将中学生集中到绵阳,改编为“国立第六中学”,将师范生集中到临潼,改编为“国立梓潼师范”。抗日战争初期,流亡的国民党山东省政府,经鲁西、鲁南、鲁中、至皖北到处转移。1941年秋,在安邱,昌乐开办了山东省立政治学院,先后招文、法学生六个班,200多人。1943年秋,政治学院随国民党山东省政府迁往安徽阜阳。1944年秋,流亡省政府又在安徽阜阳、临泉设立了省立第一临时中学和第二临时中学,收容山东流亡学生。 ☚ 山东同盟会教育 山东废武举乡试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