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的吕剧、茂腔、柳琴戏和五音戏
吕剧、茂腔、柳琴戏和五音戏是流行于山东境内的主要剧种。
吕剧,曾叫“化装扬琴”或“琴戏”,从说唱艺术山东琴书演变而来。流行于山东及江苏、安徽、河南等地。1950年正式定名为“吕剧”。
吕剧在表演、化妆和乐器上都受到了东路梆子和京剧的影响。吕剧的唱腔明朗轻快,优美动听。主要伴奏乐器被称为“吕剧”四大件,即坠琴、扬琴、三弦、琵琶。
吕剧分小戏和连台本戏,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小戏。小戏的剧目有《小姑贤》、《王定保借当》、《小借年》等。这些剧目善于刻画人物性格,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新中国建立后创作的《李二嫂改嫁》、《姊妹易嫁》、《逼婚记》等剧目,都很好地体现了吕剧的风格。
茂腔是清代咸丰、同治年间,在民间小调“肘鼓子”的基础上,吸收、采用了柳琴戏的音乐曲调和伴奏乐器而成的。它在发展过程中,还受到了京剧和河北梆子的影响。茂腔流行在青岛、胶县、高密、诸城等地。它的伴奏乐器主要为胡琴、二胡和月琴。传统剧目有《玉杯记》、《绣鞋记》、《金簪记》、《风筝记》等。新中国建立后,演出的剧目有《罗衫记》、《锦香亭》、《花灯记》等。
柳琴戏也叫“拉魂腔”。因曲调优美,演唱时尾音翻高或有帮和而得名。
柳琴戏是如何形成的,至今尚无定论。柳琴戏形成后,流布于鲁南、北、苏北接壤的广大地区,分为五路:中路、东路、北路、南路和西路。它们各有特色。柳琴戏在形成过程中,受到了京剧和梆子戏的影响。
柳琴戏的角色行当分为:小头、二头、二脚梁子、老头、老拐、大生、勾脚、毛腿子、奸白脸等。表演具有民间色彩。传统剧目有《四平山》、《八盘山》、《鱼篮记》、《英台劝嫁》、《雁门关》等。新中国建立后,整理演出的传统剧目有 《喝面叶》、《小书房》、《张郎与丁香》等,还创作了现代戏 《大燕和小燕》。
五音戏又叫“秧歌腔”、“五人戏”。它是在民间秧歌、花鼓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它流行于山东济南、章丘、淄博一带,大约有百余年的历史。
五音戏原来由5个人表演,故称 “五人戏”。它的曲调和民歌相似,伴奏起初为打击乐器,后来增加了弦乐。传统剧目约有160余出,其中《王小赶脚》、《拐磨子》、《探亲家》等小戏,乡土气息浓郁。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整理改编的优秀剧目有 《墙头记》、《二子争父》、《姊妹易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