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戏剧、曲艺、民歌与山东方言
山东地方戏剧如吕剧、山东梆子、五音戏、茂腔、柳子戏、二夹弦、柳琴戏、大弦子戏、四平调,曲艺如山东快书、山东大鼓、山东琴书,民歌如各种号子、儿歌、山歌、小调、秧歌、俚曲等都采用山东方言作为艺术语言。这类艺术作品直接用山东方言写成,因此山东方言词语俯拾即是。如山东快书《武松传》就有“皮锤”(拳头)、“不不楞楞”(反复扑棱)、“硬棒”(结实)等词。同时,山东方言语音特点对唱词的押韵和乐曲的旋律也有直接影响。如大部分地区“白、墨、责、刻”等字读ei韵母,故归入“灰堆”辙,与ei、uei押韵。胶东地区阴平调值为下降型,故胶东民歌遇阴平字时其曲调往往也呈下降型。山东地方戏剧、曲艺、民歌正是由于同山东方言血肉相连,才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并为山东人民所喜闻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