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田治塞tuntian zhisaistationing the troops to open up wasteland and defend the frontiers
中国西汉政治家晁错提出的移民屯垦、守塞实边的战略思想和措施。晁错(约公元前205~前154年)颖川(今河南禹县)人,曾任博士、太子家令、中大夫和御史大夫等职。西汉文帝和景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有30余篇著作,大部分失传,流传下来的有《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 《论贵粟疏》、《贤良对策》和《削藩策》等。晁错生活在西汉前期,当时境内地方诸侯权势日益膨胀并与中央抗争,境外匈奴侵扰不断,汉王朝统治还不巩固。他积极主张削减地方诸侯权势,抗击匈奴军事侵扰,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政治、经济、军事主张和措施,受到汉文帝和景帝的重视和采纳,“屯田治塞”就是其中之一。
晁错认为秦王朝筑塞卫边政策的失败,在于戍边者和戍边任务之间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因而戍者“有背叛之心”,并且斗争方法不符合边境地区的天时、地理和敌情,致使“戍者死于边,输者偾于道”。戍卒不服水土病死于边关,远途运输军需物资的人病死于中途。发兵少,不足以御敌,发兵多,胡人又闻风逃逸。大军长期驻守,耗费太大,军队撤回内地,敌军又复侵扰,“为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矣”。他指出汉初沿袭秦时旧制,调“远方之卒守塞,一岁而更”,守塞的部队不能熟悉敌情,因而他主张不如选派一部分人在边疆落户,一方面种田耕地,另一方面守备边塞。这样既可减少内地百姓守边的负担,又使边疆地区的百姓能父子相助,消除被匈奴虏掠的危险,还可大大减少派军驻守边疆的军事活动,节省远途运输的费用。为了使“屯田治塞”能得到落实,他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为了鼓励移民,使“民相慕而劝往”和“乐其处而有长居之心”,他主张要首先安排好移民的生活和生产条件,他提出要先建民房,准备好农具器械,然后再移民安置;对初去的人要发给衣服和粮食,直到能自给为止;要关心移民的婚姻,“人情非有匹敌,不能久安其处”;要选择丰饶的土地作为屯垦的场所;要有医生和巫师,“以救疾病,以修祭祀”。为了能有效地防御匈奴侵扰,他主张在有利地形筑高墙,挖深沟,建内城,在军事要地和交通要道修建能容纳1000户居民的城堡。必须把移民组织起来,五家为一伍,十伍为一里,四里为一连,十连为一邑。选择有指挥能力,熟悉地形,并能密切联系群众的人为各级指挥人员,平时组织训练,战时指挥作战。为了从物质利益上奖励移民治塞守边,他主张在战时凡能把匈奴虏掠的财物人员夺回,财物的一半奖给有功之人,被救的人由官府出钱赎回。他认为这样做了,同乡邻里就会互相援助,“赴胡不避死”。
“屯田治塞”贯穿着兵农合一、耕战结合和富民固边的指导思想,是秦商鞅农战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它既能调动百姓戍边的积极性,又能节省国力民力,巩固边防,开发边疆。因而“屯田治塞”思想和措施,一直为后世主张移民戍边人士所称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