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屈原自沉与《哀郢》关系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屈原自沉与《哀郢》关系 屈原自沉与《哀郢》关系主要有三说:一、将《哀郢》与白起破郢、郢都沦陷相联系。汪瑗《楚辞集解》:“悲故都之云亡,伤主上之败辱,而感已去终占之所居,遭谗妒之永废,此《哀郢》之所由作也。”并推断屈原被放于顷襄王十三年,《哀郢》作于顷襄王二十一年。王夫之《楚辞通释》指出《哀郢》是“哀故都之捐弃”,认为《哀郢》内容是写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占楚都郢城、襄王东北保于陈城之事,并说《哀郢》作于此后九年,即在顷襄王三十年。郭沫若《屈原研究》看错了王夫之说,“《哀郢》一篇,应该从王船山说,是襄王二十一年楚为秦兵所败,郢都为白起所据,‘东北保于陈城’时做的。”其《屈原赋今译》附注又说,“此篇王船山以为所纪者乃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楚东北保于陈时事,极是。”综上,郭沫若认为王夫之的观点:1.《哀郢》所写内容是白起破郢、迁陈之事;2.《哀郢》作于白起破郢时。进而引申为:1.“屈原的死是在襄王二十一年”;2.屈原自沉原因是白起破郢,是殉国难。游国恩《屈原》亦认为屈原自沉是因为白起破郢、且在白起破郢时而殉国难。二、谭介甫在五十年代就提出《哀郢》与“白起破郢”绝无关系,屈原所哀乃“庄𫐆暴郢”。姜亮夫《屈原赋校注》亦申说屈原自沉与白起破郢没有联系。张叶芦《屈原见到郢都沦陷辨惑——兼辨屈原之放、之死》提出,屈原被放是在顷襄王元年(前298)或襄王二年(前297);《哀郢》写襄王九年(前290);郢都沦陷于襄王二十一年(278):屈原作《哀郢》时没有见到郢都沦陷,以后也没有见到;《哀郢》的内容与诗人的自杀、跟郢都沦陷都毫无关系(1979年第一期《浙江师院学报》)。三、熊任望《<哀郢>缘何而作》既批“弃郢迁陈”说,又驳“庄𫐆暴郢”说,而认为“东迁”应是诗人自己遭到迁逐(1981年第三期《河北大学学报》)。钱贵成亦有《<哀郢>非为“白起破郢”、“庄𫐆暴郢”而作》(1981年第四期《江西大学学报》)。此外,聂石樵《楚辞新注》、《屈原论稿》、胡念贻《楚辞选注及考证》均对《哀郢》因白起破郢而作、作于白起破郢时表示质疑。聂氏认为破郢时屈原不一定还活着,胡氏认为王夫之说窒碍难通。章培恒《关于屈原生平的几个问题》认为,王夫之仅云“哀故都之弃捐”,而未涉白起破郢,连白起名字都未点出;王夫之并没有认为《哀郢》作于破郢之二十一年,而是九年之后,这是郭沫若看错了王说(1981年第十期《学术月刊》)。在这方面又以潘啸龙的系列论文影响为著,先后作《王夫之、郭沫若的〈哀郢〉之说不能成立》(1981年第一期《江淮论坛》)、《屈原自沉汨罗的年代和原因》(1982年第五期《江汉论坛》)、《〈哀郢〉辩证》(1988年第二期《成都师专学报》)、《从汉人的记述看屈原的沉江真相》(1989年第三期《安徽师大学报》),反复申述:1.屈原的沉江原本就与“白起破郢”毫无联系;2.《哀郢》非哀郢都之沦陷;3.所谓屈原“殉国难”之说,纯粹是某些治骚者附会《哀郢》而作的想象;4.澄清屈原沉江真相,丝毫无损于屈原爱国思想的光辉。尽管如此,王夫之说仍有很大影响,如黄渊源《论〈哀郢〉爱国主题》推崇王夫之说而发掘其爱国思想(1982年第一期《长春师院学报》),曹大中《论〈哀郢〉》等文,重申王夫之、郭沫若“白起破郢”说,认为“殉国难”说可取而定为顷襄王二十二年(1987年第三期《社会科学战线》)。 ☚ 屈原是否为政治家 【九画】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