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浸润麻醉local infiltration anesthesia系将局麻药物注入局部各层组织内,使神经末梢被阻滞丧失其功能、达到麻醉作用的一种常用的局麻方法。其优缺点见局部麻醉条。多用于腹部手术切开腹壁之麻醉。 局部浸润麻醉将麻醉药物分层注射于手术切口部位的组织内,使该部位的神经末稍受到局麻药液浸润而受到阻滞。是比较常用的一种局部麻醉方法。 局部浸润麻醉local infiltration anesthesia指按组织层次将局麻药逐层均匀地注射于手术区,以阻滞其中的神经末梢的方法,临床上习称的“局麻”。适用于小手术。 局部浸润麻醉 局部浸润麻醉局部浸润麻醉是将局部麻醉药直接注射并使其均匀地分布到施行手术的组织内,以完善地阻滞疼痛的传导。临床多应用于各科小手术,是比较常用的一种局部麻醉方法。 方法 麻醉前给予适当的镇静、镇痛药如吗啡类或巴比妥类药物,可增强麻醉的效果,减少局部麻醉药的反应。小儿等不合作的病人则可以先施行基础麻醉,再进行局部浸润麻醉后施行手术。局部浸润麻醉应选用浓度淡的局部麻醉药,可比较广泛地进行局部浸润注射。常用的局麻药有普鲁卡因,浓度为0.25%,0.5%或1%溶液,成人总量一般不应超过1g。利多卡因浓度为0.25~0.5%。根据手术范围的大小,部位的深浅,准备好长短粗细合适的注射针。一般应准备2~5cm的23~25G针(相当于5~5 1/2号),8~12cm长的20~22G长穿刺针(相当于6~7号),2、5、10或20ml注射器数支,盛药杯,消毒用具及无菌巾等。麻醉前先检查穿刺针有无裂痕,针头与尾端部有无松动,针尖是否锋利,然后接注射器检查穿刺针是否通畅,衔接是否紧密不漏。核对局麻药的名称、浓度、药量无误,消毒手术麻醉部位皮肤施行麻醉。一般先用23~25G细针作皮内小泡(以下简称皮丘),然后用22G穿刺针经皮丘做皮肤浸润注射,也可用20G穿刺针向皮下、肌肉等各层组织注射。浸润时可使用数只注射器交替注药。 局部浸润的方法先在预定皮肤切口线上浸润注射,切口长者可由术者及第一助手分别从切口两端同时进行皮肤浸润,先用22G细针刺入皮内注射小量药使皮肤稍隆起呈白色橘皮状皮丘,然后沿切口边注药边进针,连续形成皮丘线。作新皮丘时注射针应在前一个皮丘内刺入,使病人在局麻过程中只有一次痛感。皮肤浸润麻醉时,须切实保证穿刺针在皮内用一定的压力注药,形成张力匍形浸润,以后穿刺针逐层向下,经皮下、肌膜或胸膜、腹膜等局部组织的水压浸润注射,这样局麻药可以借水压作用而浸润神经,增强麻醉效果,并对周围组织起到水压分离及止血作用,同时有助于肌肉松弛。如手术范围较大较深时,则可先施行皮内皮下组织浸润,然后切开皮肤再进行肌膜及肌层浸润,这样浸润一层切开一层,使注射与手术俟次进行,所有手术操作之前均先进行充分的局部浸润。腹部手术切开腹膜时,先将腹膜切开一个小口,手指伸入将肠网膜等推开,然后将穿刺针经切口穿过腹膜,将麻醉药大量注入切口周围的腹膜与附近肌肉的间隙内,使麻醉充分且肌肉松弛。探查内脏时,则先在肠系膜根部进行广泛的扇形浸润。 应用原则及注意事项 局部浸润麻醉方法比较简单,适用于一般小手术,如能合理的应用,也可用于头、颈、腹部、四肢较大的手术,比较安全。麻醉的操作方法原则上要做到局部组织张力性匍形浸润和逐层产生组织水压作用。同时从皮丘注射开始掌握一针技术,即所有新的穿刺点都从已注入麻药的部位开始,边注射边进针,在所有手术操作前均应先达到充分的浸润阻滞。尽量选用较淡的麻药浓度,掌握单位时间内麻药注入量,除指趾末端手术或有禁忌外,可适当添加微量肾上腺素(1:200,000)。注药前反复进行抽吸试验,检查穿刺针是否注入血管内,以减少或预防局麻药的毒性反应。较大的手术或内脏手术,除手术野的局部疼痛刺激外,还可能通过植物神经系统引起各种反射性疼痛、牵引痛,严重时甚至发生休克。术中可配合应用镇静、镇痛、安定药物,或施行复合或神经安定镇痛麻醉。除局部充分浸润阻滞外,还可以和神经干或神经节阻滞相结合,以增强麻醉效果,消除各种不良刺激。相反,某些神经阻滞效果不良的病人,也可补充局部浸润麻醉。危重及病情复杂的病人可先在局部浸润麻醉下施行,待病情好转手术需要时再改用其它麻醉。在这些情况下应有专人负责监护病人。局部感染和癌瘤手术,不宜做局部浸润麻醉,以免引起播散。 ☚ 基础麻醉 区域阻滞 ☛ 000108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