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尿素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尿素niàosù

有机化合物,白色结晶,易溶于水,是人或动物尿中的一种含氮物质。可人工合成,用作肥料、饲料等。
★尿布 尿肥
★利尿 排尿

尿素niào sù

一种有机化合物。1909年周树人《人生象学·本论》:“尿素之成,一由于卵白质之分解。其代谢有盛衰,即分泌有多寡。”1919年汤尔和译《诊断学》下卷:“唾液之化学检查诊断上应用者不少。在肾炎,其中每可见尿素,但胆色素及糖尚无在唾液中检出者。”◇脲、尿质、尿脭基、由里阿,“由里阿”为英语urea(尿素)之音译。

元素

元素

素(色~;激~;尿~;毒~) 原质
化学元素:碳 磷 硫 硒 碲 硅(矽)砷(砒) 碘 砹 硼 镉 鉫(镓)
气体元素:氮 氧 氟(砩) 氯 氦 氖氩 氪 氙 氡 氰 氢 氕 氘氚 氨
放射性元素:铀 钍 锕 钷 钚 锔 钔 锎 镅 镎 锫 锿 镄 锘铹 钋 钅卢 焊 锝 镭 铀
稀土元素:铈 镧 镨 钕 钐 钷 钆钇 钬 铥 镱 镝 销 铽 铒
主族元素:锂 钠 钾 铷 铯 钫 铜金
铂族元素:钌 铑 钯 锇 铱 铂
金属元素:铪 铼 铊 铟 镓 锗 钠
非金属元素:硒 砷 溴
硫磺:硫 磺
硫黄的别称:黄牙 黄芽
(化学上指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元素)

☚ 元素   化学物质 ☛

尿素urea

碳酸的全酰胺,学名碳酰二胺[(NH2)2CO]。其氮以酰胺基形态存在。
尿素既是高效固体氮(N)肥,又是树脂、塑料、炸药、医药、食品等工业的原料,还可作家畜、淡水养鱼的代用蛋白饲料。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德国开始将尿素用作肥料。实践证明,尿素含氮量高且无副成分,在所有作物上都显示了良好的增产效果。20世纪50年代以后,成为各国重点发展的氮肥品种,在1960~1975年的15年中,全球的尿素产量增加了10.5倍,并从70年代开始逐步代替了硝酸铵而成为世界各国施用最多的氮肥品种。尿素与醛类生成的聚合物和包膜尿素、大颗粒尿素等可以减少一般尿素吸湿、结块和肥效短的缺点,是长效尿素。
制造方法
尿素的制造方法多达50种以上。但一般工业化生产只采用直接合成法。其工艺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❶尿素合成。即由氨(NH3)和二氧化碳(CO2)在185~200℃、2×107帕气压的合成塔内连续反应,首先生成氨基甲酸铵,然后脱水转化为尿素,反应式分别为2NH3+CO2→NH2COONH4+热量和NH2COONH4→CO(NH)2+H2O+热量。在上述反应中约有60%~70%氨基甲酸铵转化成尿素熔融液。其中除了尿素以外,尚有水、氨及部分氨基甲酸铵。
❷二氧化碳气提。将尿素熔融液通入二氧化碳气提塔,使氨基甲酸铵分解。 其反应式为NH2COONH4⇌2NH3+CO2
❸精馏和蒸发造粒。将以上含一定量二氧化碳和氨的尿素水溶液进行低压精馏,使二氧化碳和氨挥发(回收循环),先得到浓度为73%~75%的尿素溶液,再在130~140℃条件下的真空蒸发,浓缩到含水量0.3%后造粒,即得产品。为防止和减轻尿素的吸湿结块性,在生产过程中可采用添加一定量的石蜡等疏水物质,制成复盐,并在颗粒表面包膜。在生产工艺不合理的情况下,尿素加热到133℃以上时,常易缩合成缩二脲并放出NH3,其反应式为2CO(NH2)2



继续加热到177℃时,则会进一步缩合成三聚氰氨。
理化性质
纯品为白色颗粒状或针状、棱柱状结晶,混有铁等重金属则呈淡红或黄色。无味无臭,易溶于水,20℃时100千克水能溶解105千克尿素,溶解时吸热。水溶液呈中性反应。纯品含氮量为46.65%,农用尿素为42%~46%,含少量缩二脲,一般低于2%,通常对作物生长无害;尿素的比重和容重均较小,每立方米肥料重0.65吨。
尿素在温度20℃以下和相对湿度低于70%时,不但不吸湿,尚会使水分蒸发而降低其含水量;当温度超过20℃,相对湿度高于80%时,则开始吸湿,严重时便呈糊状,空气再转干燥时便重新结块,其程度仅次于硝酸铵。尿素水溶液在80℃时,会发生水解和分解反应,分别形成氨基甲酸铵及氨气、二氧化碳:



在酸和碱性条件下,尿素遇热时,分解加快。
尿素易与直链状碳水化合物结合成晶体状附加化合物;与多种无机化合物分别形成Ca(NO3)2·4CO(NH2)2、NH4Cl·CO(NH2)2、CaSO4 · 4CO(NH2)2、MgSO4 · 4CO (NH2)2 · 3H2O、Mg (NO3) ·4CO(NH2)2·2H2O等多种复盐;易与磷酸一钙生成磷酸尿素、磷酸二钙和水,即Ca(H2PO4)2·H2O+CO(NH2)2→H3PO4·CO(NH2)2+CaHPO4+H2O;与硝酸作用易生成两者结合松弛的硝酸尿素,CO(NH2)2+HNO3→CO(NH2)2·HNO3;能与甲醛结合生成脲甲醛类化合物(尿酸缩胶),其中甲醛比例高者为尿素树脂,比例低者即为缓释(效)性尿素。
根据中国国家标准GB2440-81规定,由直接合成法制得的尿素,颜色为白色或浅色,应符合下表质量指标要求:

农用尿素质量指标


指标名称(%)一级品二级品
总N含量(以干基计)
缩二脲含量
H2O
Fe含量
粒度(φ0.8~2.5mm)
≥46.0
≤1.0
≤0.5
-
≤90
≥46.0
≤1.8
≤1.0
-
≤90

尿素施入土壤以后,很快以分子态溶于水,尿素分子中的-NH2基或



基等官能团与土壤粘土矿物表面的-OH、-SiOH及腐殖质上的-COOH、



等基团之间通过氢键连接,可直接被土壤胶体吸附,其结合力与铵离子相似,大于硝酸根离子。如图示:



土壤的粘粒及腐殖质含量愈高,对尿素分子的吸附量也愈大。土壤的这种吸附作用,有助于减少尿素的流失。但施入土壤的尿素,仅少部分直接被作物吸收和土壤吸附,大部分是先在土壤尿素分解酶的作用下,转化为碳酸铵或碳酸氢铵,然后以NH+4离子态被作物吸收或土壤胶体所吸附,以及进行硝化作用等其它反应。土壤pH值、水分、温度和有机质含量等性质,是影响尿素转化的主要因素。在多数情况下,尿素水解产物以碳酸铵为主,即CO(NH2)2+2H2O(NH4)2CO3;但在土壤碳酸含量高的时候,则水解产物又以碳酸氢铵为主, 即CO(NH2)2+2H2O+H2CO32NH4HCO3。在土壤反应近中性、水分含量适当、温度上升、有机质含量高等条件下,尿素的转化速度随之加快。尿素转化为碳酸铵或碳酸氢铵以后,进一步水解,使土壤溶液呈碱性反应,土壤胶体负电荷增加,从而增强了其对NH4+的吸附能力。因此,土壤对尿素水解产物铵的吸附量常比等量的硫铵、氯化铵和硝酸铵等氮肥多;尿素水解后产生的铵离子的硝化速率也比硫酸铵和硝酸铵快。尿素中所含的副成分缩二脲,在土壤中也能分解为氨和碳酸。
施用技术
尿素为中性肥料,不含有害成分,水解产物NH+4和HCO-3均可被作物吸收利用,连年施用,对土壤性质一般无不良的影响。适用于各种作物和土壤,其肥效与等氮量的硫酸铵相近;用于缺乏活性铁而易发生硫化氢毒害的“老朽化”水田,效果则优于硫酸铵。尿素施用过量,或缩二脲含量过高,易对作物造成氨和缩二脲的毒害;作物的脲酶活性越高,对尿素和缩二脲的毒害越敏感。
尿素的施用方法有基肥、追肥、种肥或根外追肥等。作基、追肥施用时间应较铵态氮肥提早4~5天,而施用量按含氮量相应减少。尿素用作水田基肥,应在灌水前5~7天撒施后立即翻耕,施后不要过早灌水,以减少尿素的直接流失;用作追肥时先将水排至田面,保持浅水层,施肥后马上耘田,并保持2~3天不灌水。尿素作旱地基肥和追肥的施用方法与各种铵态氮肥基本相似。尿素一般不直接作种肥,因施肥带尿素或氨的浓度和pH值高,会导致蛋白质变性而阻碍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甚至使种子丧失发芽能力,对小粒种子危害尤大;但如将尿素先与干细土混匀后施于种子下一定深度,并盖上薄土层后播种;或将尿素侧施在距种子2.5厘米处,则对种子发芽无不良作用。
尿素与氢醌等脲酶抑制剂配混施用,可延缓尿素在土壤中的水解进程,从而减少氨的挥发和毒害作用。脲酶抑制剂是对土壤脲酶活性有明显抑制作用的物料。作为农学上推广应用的脲酶抑制剂,其必备的基本条件是:❶对脲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土壤中能随尿素一起移动;
❷性质稳定,作用持久,对人、畜和作物等均无不良影响,使用安全;
❸用量少,效果明显,总成本低。至今已发现效果较佳的脲酶抑制剂有二元酚和醌类,如二氨苯磷酸盐(PPD)和氢醌等等。脲酶抑制剂的施用方法一般是与尿素混合作基肥或前期追肥。其施用效果,除了脲酶抑制剂的类型和性质以外,还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第一,土壤中氮的损失途径。如在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强,而氨的挥发不是主要损失途径的土壤上,脲酶抑制剂的效果常不明显;第二,施肥方法。如由于氮肥深施方法本身就有减少氨挥发和硝化、反硝化作用等方面的作用,所以在尿素深施的情况下,脲酶抑制剂的作用就较小;第三,尿素用量高,也会掩盖脲酶抑制剂在减少氨的挥发中所起的作用;第四,土壤中其他酶的活性。土壤水分等也影响抑制剂施用的效果。
一般作物的叶吸收利用尿素的速度比根快,尿素作根外追肥比其它氮肥效果好,其原因是:❶尿素是中性的有机态氮,不含副成分,一般浓度的喷施溶液对作物茎叶灼伤性很小。
❷电离度很少,分子体积也小,容易透过细胞膜进入叶细胞。
❸分子态尿素有较高的渗透和扩散速度,在透入细胞时,不易发生质壁分离现象,即使发生,也易恢复。
❹本身具有较强的吸湿性。因喷洒液水分蒸发而残留在叶面的固体尿素,仍能重新吸湿而溶解,吸收利用率较高。尿素作根外追肥的适宜浓度因作物种类及其生育阶段而异。一般稻、麦和禾本科牧草喷施的最适浓度为2.0%,黄瓜1.0%~1.5%,萝卜、白菜、菠菜和甘蓝为1.0%,西瓜、茄子、甘薯、马铃薯、花生和柑橘为0.4%~0.8%,桑、茶、梨、苹果和葡萄为0.5%,柿子、番茄、草莓、温室黄瓜及茄子、花卉为0.2%~0.3%。通常每隔7~10天喷一次,共2~3次。溶液用量每公顷每次750~1125千克,以喷至叶子湿润为度。喷施时间以清晨或傍晚较好。作根外追肥的尿素,其缩二脲的含量不得高于0.5%,以免伤叶。
尿素可代替部分蛋白饲料,如作乳牛精饲料添加剂等;但其加入量不可超过精饲料的3%和总饲料量的1%,以防牲畜中毒致病。另外,因豆饼含有大量的脲酶,故不要与尿素混合作饲料或肥料。
贮存运输
尿素有吸湿性、潮解或结块性,以内用塑料薄膜袋,外套以涤纶袋、麻袋或三层牛皮纸袋包装;也可用单层厚质塑料袋包装。袋装尿素室内堆码高度以12~15袋高为限。库内要求温度保持在20℃以下,相对湿度低于80%。

尿素urea

由氨和二氧化碳在高温和高压下直接合成的有机态氮肥。化学式为CO(NH2)2。呈白色针状或柱状结晶,易溶于水,20℃时,每100g水能溶解100g尿素。一般制成颗粒,以减少吸湿性。含氮量42%~46%(N)。含少量缩二脲。尿素施入土壤后,大多以分子态存在于土壤溶液中,少量以氢键结合形式被土壤所吸附。经微生物分泌的脲酶的作用,尿素较快地转化成碳酸铵,为植物所吸收利用。可作基肥和追肥。宜深施。还适于作根外追肥,溶液浓度因作物及其生长的环境条件而异,一般在0.5%~2%范围内。

尿素

一种化学产品。白色、无臭、无味的针状或棱柱状结晶。1773年A.鲁埃勒从人尿中发现。1828年E.维勒首先采用化学方法从氰酸铵制得。1922年德国法本工业联合公司实现工业化生产(用氨和二氧化碳在200℃高温和20 MPa高压下反应而生成尿素)。它的含氮量高达46%。作氮肥施用,1 kg尿素可增产水稻4~6 kg,小麦3~5 kg,玉米4~7 kg,籽棉1.5~7.5 kg。因其肥效显著,且其原料氨和二氧化碳均可由合成氨厂中取得,随着合成氨的发展而迅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期世界尿素产量已近100 Mt。中国于1959年由南京化学工业公司首先生产尿素,至70年代发展迅速,2001年生产尿素3121.93万t(实物),其中90%用于农业,10%用于工业。

尿素

尿素niaosu

学名碳酰胺,又称脲,结构式


因存在于人类和哺乳动物的尿液中而得名,无色或白色晶体,做肥料用的一般为白色或略带黄色的米粒大颗粒。无臭,相对密度为1.335,溶点为132.7℃,易溶于水、乙醇和苯,难溶于乙醚和氯仿。水溶液显中性,加热水溶液放出氨气和二氧化碳。
工业上用液氨和 二氧化碳在180~200℃,15~20MPa的条件下直接合成。反应分两步: 先生成氨基甲酸铵,然后脱水而得尿素。反应式如下:


2NH3+CO2→NH2COONH4 (1)

NH2COONH4→(NH2)2CO+H2O


(2)实际生产中两步都在合成塔内连续进行。为提高产率,氨过量0.5~2倍。反应 (2) 进行得不完全,反应约1h,氨基甲酸铵转化率只有70%,这时合成塔中的物料除尿素和水外,还有未反应的物料氨基甲酸铵和过量的氨,将未反应的物料分离出去,余下尿素水溶液进一步加工得到固体成品。若将未反应的物料部分送回原合成系统循环使用,另部分加工成其他氮肥,这种工艺路线称为“半循环法”,氨利用率为42%~73%。若将未反应的物料全部送回合成系统循环使用,则称为“全循环法”,氨利用率高达98%。近年来,世界各国新建的尿素厂 ,绝大多数采用全循环法生产工艺。
农用尿素总含氮量要求在46%以上,直径在0.8~2.5mm之间的颗粒应大于90%。
尿素是一种优质高含量的中性氮肥,适用于各类作物。尿素施入土壤后,一小部分以酰胺的形态被植物吸收,大部分在脲酶的作用下进行氨化,转化成氨,然后再被植物吸收:



分解速度取决于土质、温度与含水量,一般在3~10天,因此尿素的肥效比其他氮肥长,氮素流失也较少。尿素是根外追肥的理想肥料,因为它不含对作物有害成分,呈中性,不灼伤茎叶,吸湿性强,易随水分渗透到叶片中去,迅速被作物吸收。根外追肥使用浓度一般为0.5%~2%。为提高尿素利用效果,除必须正确掌握尿素的性质和施用条件外,还要注意合理施用。尿素可作反雏动物的补充饲料,也是制作脲醛树脂、药物等的原料。尿素用内衬塑料薄膜、外套编织袋包装,贮存于干燥库房。
☚ 化肥、农药   氨水 ☛

尿素urea

系蛋白质代谢含氮的终末产物。存在于血与尿中,血中正常含量为3.2~7.0mmol/L(19~42mg/dl)。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功能障碍由于排出减少,血中浓度可升高,故临床检查血中尿素含量对诊断肾功能障碍有一定意义。此外尿素亦是一种药物,用于脱水,治疗脑水肿、青光眼等。

尿素

又称“脲”或“碳酰铵”。结构式为。 白色晶体,易溶于水。大量存在于人和哺乳动物的尿中。工业上由氨和二氧化碳在高温、高压下作用而得。为重要的氮肥,也可作动物饲料和合成脲醛树脂等的原料。参见“农业”中的“尿素”。


尿素

见“工程技术”中的”尿素”。


尿素

氮肥的一种。含氮42—46%。一般制成颗粒状。易溶于水,可作基、追肥,最宜作叶面喷肥。亦用作配制混合肥料的供氮体。参见“工程技术”中的“尿素”。

尿素

urea


尿素

urea


尿素

urea;carbamide


尿素

urea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3: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