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尽孝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尽孝 尽孝中国古代笑话。一人事奉继母,欲要尽孝,问一学究曰:“古人事继母的谁人最孝?”学究曰:“闵子骞最孝,他冬月穿著芦花,把绵衣让继母之子。”此人遂穿芦花。又问:“还有何人最孝?”学究曰:“王祥继母冬月要吃鲜鱼,他卧冰取鱼。”此人说:“这个孝道难行。”学究问何故,答言:“王祥想是衣服还厚些。”赞曰:卧冰定须冻死,教谁行孝!打开冰亦可取鱼,何必卧也?而《晋书》明载之,岂有差错?又说王祥继母要吃黄雀,就有数十黄雀飞入屋中。今之黄雀,只在茂林密叶,并不到人屋上。当由古今不同:晋时之冰不寒,黄雀皆痴。 ☚ 那秃鹜 收骨头 ☛ 尽孝jìnxiào尽到孝心 尽孝jìn xiào努力按孝道要求去做:他肯替咱们~,咱们也该托他,好好的替咱们伏侍老太太西去。(一一一·1404)按,这里指鸳鸯以死殉主。 尽孝jìnxiào对父母尽孝道。 孝顺 孝顺孝 慈良 蒸蒸 ☚ 孝敬父母 孝行 ☛ 尽孝 尽孝“孝”属于伦理范畴。它涉及的对象是家庭和宗族中的个人,是晚辈对长辈的恭顺态度,起着维护亲族感情、协调以家庭为本位的伦常关系的作用。在古代中国,由于宗法观念的内在要求,子女对家长的“孝”都已成为一种必然义务,同时也成为衡量家庭成员善恶与否的价值标准。子女小的时候,爱护自己本身,便是对父母行孝;长大成人以后,不仅要对长辈侍奉、尊敬和养老送终,还要盲目地惟父、祖之命是从,不许有丝毫违背。历代统治者大力提倡“尽孝”的最终目的,主要是为将“孝”扩展到社会,也即集中于对天子尽忠。正如《孝经·广扬名》记: “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弟,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君。”《论语·学而》也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这就将对长辈尽孝的家族伦理情感,转化成忠于封建国家的政治观念。 ☚ 夫主妻从 螟蛉子 ☛ 尽孝 尽孝孝在中国伦理观里面,是居于百善之先的。中国古代阐述孝道的书《孝经》上对于孝的意义,作下面的解释:“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看来,孝在这里实际指对父母的敬爱。《论语》也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由此可见,“孝”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尽孝的方式也有很多,比如,孔子认为孝就是要顺从父母的意志,“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论语·为政》)。古代甚至认为父亲对子女掌有生杀大权,“父叫子死,焉敢不死”,而子女受惩罚时,“虽至流血,不敢疾怨”,子女对父母的绝对顺从被认为是尽孝的表现。尽孝还表现在对父母的尊敬上。“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曾子是孔子七十二名弟子中的佼佼者,他临死之时,这样说:“启予足。启予手。”意思是他到临死保全了自己的身体发肤,可以无愧于祖宗。孔子还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就是父母健在之时,最好不到远处去,即使不得已出去的话,也必须告诉父母自己的目的地,以免父母挂念。古代人将敬父母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孔子认为:如果把孝仅仅看作对父母的供养,那么犬马也同样得到供养,对父母养而不敬,就和犬马的供养没有区别了。孟子也认为,敬是最大的孝。他说:“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后人还认为“敬”的含义是:供养老人不在乎食物的好坏,也不在乎衣服的好坏,而在于尽心竭力,做到有礼貌、能尊敬(“善养者,不必刍豢也;善供服者,不必绵绣也。以己之所有尽事其亲,孝子之至也。故匹夫勤劳犹足以顺礼,歠菽喝豆类做的汤饮水足以致其敬。”——西汉桓宽撰《盐铁论》)。对父母的供养再好,如果不能尊敬父母,也不能算作孝。如周朝的周襄王虽拥有天下,对其母亲的供养不能算不丰厚,但仍落了个不孝之名,就因为他对母亲的尊敬不足。尽孝当然还包括对父母的供养上,生养死葬是做子女的义务,在中国,家庭内父母要抚养子女,而父母年迈时,子女要对父母进行赡养,古代就有“父慈子孝”的说法。古代的史书上还载有许多子女对父母尽孝的故事。有的甚至达到残酷的地步。如汉代有一人由于家穷,为了省出粮食让母亲吃,就决定将自己的小儿子给活埋了,可是就在挖坑的时候,挖出了一坛金子,原来是上帝为他的孝心所感动,特地赐给他的。还有所谓“不孝有三,无为为大”的说法,都反映了我国人们对尽孝的看法。 ☚ 传统社会的尽孝方式 尽孝的现代意义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