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尺蠖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尺蠖尺合chǐ huǒ❶比喻缩伸量长度。例:用手拃蠖一下,~有多长。 尺蠖chǐhuò一种蛾的幼虫,体细长,行动时体向上变成弧形,成虫危害果树、茶树等。俗称吊死鬼儿。 古代名物 > 蟲豸類 > 昆蟲部 > 蛾蝶 > 尺蠖 尺蠖 chǐhuò 亦作“蚇蠖”,單稱“蠖”。尺蠖蛾的幼蟲。似蠶絶小,食菜葉。爬行時屈伸向前,如布手度物,故稱。《易·繫辭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孔穎達疏:“尺蠖之蟲,初行必屈者,欲求在後之信也。”信,通“伸”。《爾雅·釋蟲》:“蠖,蚇蠖。”唐·白居易《代書詩一百韻寄微之》:“伸屈須看蠖,窮通莫問龜。”《爾雅翼·釋蟲》:“尺蠖……如人以手度物,移後指就前指之狀,古所謂布指知尺者,故謂之尺蠖。《後漢書·律曆志》曰:‘寸者,忖也;尺者,蒦也。’則蒦自有尺之義矣。”清·陳大章《次韻姜西溟秋日雜感》:“尺蠖屈伸存我法,蝸牛負載亦吾廬。” 尺蠖【同义】总目录 尺蠖桑阖 害虫 害虫害虫名:蚜(蚜虫;菜~;棉~;桃~;烟~;麦~) 蛾(蛾子;螟蛾;麦~;菜~;衣~;蓑~;毒~;天蚜;夜~;枯叶~) 蚧(红蜡~)蝽(蝽象;荔枝~) 螟(螟虫;大~;桑~;菜~;稻~虫;三化~;玉米~) 蛉(棉~) 蝚 虸(虸蚄) 蟪(~蛄) 蟘 蠖(尺蠖) 蠷(蠷螋) 螨(螨虫;彩~;草~;尘~) 蝶 蠰 螬 蝉(灰~;叶~;稻叶~) 蜮 蜜虫 腻虫 粘虫 油虫 蟥虫 蠓虫 毛虫 竹象 龙虱 白蚕 樟蚕 天牛 地胆 田鳖 步曲 蓟马 樗鸡 芫菁 瓜守 叶甲 牙甲 葬甲 桑蟥 麦蛆 叶蛆 斑蟊 蜤螽 油葫芦 稻飞虱 桑木虱 红娘子 地老虎 黄守瓜 小红虫 金花虫 食心虫 钻心虫切根虫 夹叶虫 卷叶虫 稻苞虫稻象虫 铁甲虫 铁壳虫 硬壳虫乌壳虫 放屁虫 另见:叮咬 翅膀 爬行 飞翔 为害 ☚ 害虫 各种害虫 ☛ 尺蠖geometrid为害茶树芽叶的一类害虫。主要有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 hypulina We-hrli)、油桐尺蠖(Buzura suppressaria Guenee)、木橑尺蠖(Culcula panterinaria Bremer et Grey)、云尺蠖(Buzura thibetaria Oberthur) 等, 均属鳞翅目尺蠖蛾科。 茶尺蠖 生活习性 在江苏和安徽一年发生5~6代; 在杭州6~7代, 以6代为主。若10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可能部分发生7代。均以蛹在树冠下土中越冬。在杭州翌年3月初开始羽化出土, 一般4月上、中旬第一代幼虫开始发生, 危害春茶。第二代幼虫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发生, 第三代幼虫于6月中旬至7月上旬发生, 均危害夏茶。以后大体上每月发生一代, 直至最后一代老熟幼虫入土化蛹。从第三代开始世代重迭。成虫有趋光性, 羽化后第二、三天黄昏开始产卵, 卵产于上部枝桠间、茎基裂缝或枯枝落叶上, 平均每一雌虫产卵300余粒。成虫寿命一般3~7天, 卵期5~32天,各代不一。初孵幼虫爬行迅速, 不畏阳光。2龄后怕阳光, 晴天日间常躲在叶背或丛间隐蔽处, 以腹足固定,体躯大部离开枝叶。受惊动后,立即吐丝下垂,清晨及黄昏后取食最盛, 1龄幼虫仅食嫩叶叶肉,残留表皮, 呈褐色点状凹斑。2龄即咀食穿孔,或自嫩叶边缘咬食, 形成缺刻。3龄后食量激增。各代幼虫平均历期11~48天。幼虫老熟后入土作土室化蛹, 入土深度一般1厘米, 也可达1.5~3厘米, 数量多时可在落叶间化蛹。一般以在根际20厘米内为最多。非越冬蛹历期7~13天,越冬蛹可长达5个月左右。一般以丘陵茶园发生较多, 高山茶园发生较少。茶尺蠖有许多天敌,以茶尺蠖绒茧蜂、斜纹猫蛛、病毒、拟青霉及鸟类等常有相当控制能力。 防治 结合秋冬深耕施基肥, 将树冠下表土中虫蛹, 深埋施肥沟底; 培土镇压; 放鸡除虫。幼虫发生时, 喷施50%辛硫磷1 500~2 000倍液,50%杀螟松、90%敌百虫或50%杀螟腈1 000倍液,或拟除虫菊酯类农药6 000~8 000倍液。注意保护天敌。 油桐尺蠖 分布与为害 又名大尺蠖, 各主要产茶省均有分布, 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福建等南方地区为害较重。幼虫蚕食叶片, 除茶树外, 还危害油桐等树木。 形态 成虫银灰色, 体长20~25毫米, 翅展50~70毫米, 翅面多有黑色小点,前翅有黄褐色波纹3条,后翅两条。雌蛾腹部肥大, 末端有一束黄色绒毛。初孵幼虫灰黑色, 2龄以后转黄绿或淡绿, 4龄后体色随栖息环境而变化, 淡绿、深绿或深褐色等。成长幼虫体长70毫米左右, 头部密布棕色小颗粒, 头顶中央凹陷, 体表粗糙, 气门紫红色,第7~8节体背各有突起一对。蛹圆锥形, 体长19~27毫米, 棕色褐色, 头部有角状突起一对, 腹末有刺一枚, 突起两个。 生活习性 在长江流域一年发生2~3代, 华南一带一年发生3~4代, 均以蛹在根际表土内越冬。湖南、江西等省于4月下旬成虫羽化产卵, 5月上中旬第一代幼虫开始孵化, 6月中、下旬老熟化蛹, 7月中、下旬至8月下旬成虫羽化产卵, 7月下旬到9月上中旬第二代幼虫陆续孵化危害。广东1~3代幼虫分别于5月中旬7月中旬至8月中旬, 9月下旬至11月中旬发生为害。成虫多在傍晚羽化, 白天喜栖息于茶园附近大树及电杆等建筑物上, 两翅平展不动, 受惊即坠地假死或短距离迁飞。傍晚至次日清晨交配, 卵成堆产于树干皮层缝隙、孔洞内或茶丛枝桠处。初孵幼虫爬至植株上部吐丝下垂,借风力飘移分散危害。3龄前食量小, 只在叶缘和叶尖取食上表皮及叶肉, 显示黄褐色或黄绿色食痕。2龄后食量加大, 取食全叶,仅留部分主脉。幼虫停食时,腹足夹住叶缘(3龄前)或枝杆,虫体斜竖如枝条。老熟后入土1~2寸作土室化蛹。 油桐尺蠖 防治 冬季逐园挖除越冬虫蛹。各代成虫期中逐日清晨寻觅扑打成虫。利用成虫喜光趋白和成堆产卵于孔洞缝隙的习性, 可用草把刷石灰水悬挂或竖立于茶园中,或将周围树干从离地0.5米往上刷白1.5米,诱蛾栖息产卵, 便于集中扑杀。每亩喷用油桐尺蠖核多体病毒3×1010~6×1010PIB, 或从田间收集感染病毒的大尺蠖虫尸稀释1000倍扩大应用。药剂防治则应抓住幼龄幼虫期喷施90%敌百虫、80%敌敌畏1000~1500倍液, 50%辛硫磷1000~2000倍液, 10%二氯苯醚菊酯, 20%杀灭菊酯或2.5%溴氰菊酯6000倍液。对于零星发生的幼虫可根据被害状或排泄物等追踪扑杀。 木橑尺蠖 分布与为害 台湾、浙江、安徽、河南、四川等产茶省均有发生。幼虫蚕食茶树叶片, 为害严重时片叶不存。除为害茶树外, 还为害果树、林木等。 形态 成虫体长18~26毫米,翅展45~72毫米,翅白色, 散布灰色或棕褐色斑纹, 外横线呈一串断续的棕褐色或灰色圆斑。前翅基部有一深褐色大圆斑。雌蛾体末有黄色绒毛。卵草绿色,椭圆形, 长0.77毫米;卵块上覆有黄色绒毛。幼虫成长时体长70~78毫米,体绿色、茶褐色、灰色不一, 头部有倒“V”形黑纹, 头顶及前胸背板两侧有褐色突起, 体表多灰色斑点, 以后胸及1~7腹节各节亚背线前端的一个灰色斑点较为固定。蛹长24~32毫米, 棕褐或棕黑色, 有刻点, 头顶两侧各有齿突一个, 臀棘分叉。 生活习性 在浙江省余杭县一年发生2~3代, 以蛹在根际松土中越冬。第一、二代幼虫分别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7月下旬至8月初盛发。卵块多产于茶园附近的松、杉等林木树皮缝隙内。幼虫孵化后吐丝随风飘落茶园危害。木橑尺蠖常间歇局部严重发生,夏季高温干旱是抑制虫口发生的重要因素。据朱庆俊观察, 卵的发育起点C=10.119℃, 有效积温常数K=139.846日度, 卵历期预测式N=139.846/T-10.119(T为日平均气温, N为天数)。 防治: 见油桐尺蠖。 云尺蠖 分布与为害 分布于贵州、云南、四川、广西等省区,幼虫蚕食叶片,除茶树外, 还危害油茶、油桐等,是西南茶区常见的一种茶树害虫。 形态 成虫为大型蛾子, 体长18~32毫米, 翅展约70毫米, 体翅白色, 腹部多黑色环纹,前翅基部有两黑点, 内横线与外横线呈两条黑色波纹, 中央近前方有一近长方形灰黑色环纹, 前缘中央有一黑斑, 外横线外侧及内横线内侧均具黄色宽带。后翅只外横线黑纹明显。卵椭圆, 长约1毫米, 淡绿色, 卵块覆有黄毛。幼虫老熟时体长45~65毫米, 头部棕褐色, 两侧向上呈角状突出, 颜面中央有一近三角形黑斑。前胸前缘背侧有一对角突。体色灰绿黄褐至黑褐不一,头及体表多暗褐色粒状点突, 腹面黑色。蛹长21~25毫米, 胸背前方横列4枚小突, 臀棘基部膨大, 端部针状。 生活习性 在贵州省湄潭县一年发生两代, 以蛹在茶树根际土中越冬。两代幼虫分别于5月下旬、9月上旬前后发生。成虫趋光, 雄蛾善飞。卵多成块产于附近高大树干裂缝、墙缝内, 或茶丛枯卷叶中。幼虫共6龄,孵化后吐丝随风扩散危害。2龄前多在丛面取食芽梢, 3~4龄后蚕食叶片,仅留中脉, 5龄后多栖于丛内, 早晚取食。老熟后再转至根际土中化蛹。 防治 见油桐尺蠖。 灰尺蠖 分布与为害 湖南、江西等省局部地区发生, 幼虫蚕食茶叶, 偶亦取食油茶叶片。 形态 成虫体翅深褐色, 前、后翅有不规则略成平行的暗色曲纹3~4条。翅反面灰褐色, 有长形点状物一个。雌蛾体长14~20毫米, 翅展50~55毫米, 雄蛾体色较深, 体长13~17毫米, 翅展47~52毫米, 腹部末端有一束绒毛。卵椭圆, 长约1.0毫米,淡绿转褐色, 卵面有方格纹。幼虫成长时体长41~58毫米, 灰褐色, 腹部第二节背面有一对突起, 第五、六节背色较深, 背中有一明显纵斑纹。蛹圆锥形, 长14~19毫米, 暗棕色, 腹末臀棘端部分叉。 生活习性 在湖南省长沙市一年发生4代, 以蛹在土内越冬。次年2月下旬开始羽化。成虫有趋光性。卵散产于茶枝上。4代幼虫分别于4月上、中旬, 6月上、中旬, 7月中、下旬和8月下旬至9月中、下旬开始发生, 幼虫一生取食75~80片叶, 以末龄取食量最大, 占取食总量的85~87%。全年以3、4代发生较多为害较重。 防治 冬季挖除越冬蛹。各代成虫羽化期扑蛾和燃灯诱蛾。幼龄幼虫期(4龄以前)喷施50%辛硫磷、50%杀螟松1000倍或拟除虫菊酯类农药6000~8000倍液。 尺蠖 尺蠖chihuo无脊椎动物,昆虫纲,鳞翅目,尺蛾科昆虫的统称。幼虫身体细长,行动时一屈一伸像个拱桥,休息时,身体能斜向伸直如枝状。完全变态。成虫翅大,体细长有短毛,触角丝状或羽状,称为“尺蛾”。全世界约有12000种,我国约有43种。幼虫为害果树,茶树、桑树、棉花和林木等。如茶尺蠖的幼虫食害叶片,严重时造成光秃现象。静止时,常用腹足和尾足抓住茶枝,使虫体向前斜伸,颇像一个枯枝,受惊时即吐丝下垂;又如枣尺蠖的幼虫,不仅食害枣树,酸枣的叶片,并食嫩芽、花蕾。雌成虫无翅,雄成虫全体灰褐色,前翅有褐色波纹2条。我国南北各地最常见的桑尺蠖,其幼虫常作为“拟态”的典型代表。详见“桑尺蠖”。 ☚ 柞蚕 桑尺蠖 ☛ 尺蠖又称“尺蛾”、“步曲”。林木害虫。鳞翅目,尺蛾科。成虫细长,翅宽而薄,两翅颜色常相同。幼虫行走时一伸一展。防治方法:冬季灭蛹;幼虫期喷药;用白僵菌治虫等。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