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尺布斗粟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当前位置:主页 > 成语大全 > 成语故事 >

尺布斗粟

 【出处】: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民有作歌,歌淮南厉王曰:‘一尺布,尚可缝; 一斗粟, 尚可舂。兄弟二人, 不能相容。’ ”
【故事】: 汉文帝有个弟弟叫刘长, 被封为淮南王。他想当皇帝, 就起兵谋反, 但很快就被平定了。抓住了刘长就解往蜀郡严道县。在押送路上, 刘长不吃不喝, 死在途中了。老百姓知道了这件事, 就编了一首民谣唱起来。民谣说: 一尺布, 还可以共缝而成衣; 一斗粟, 还可以在一个石臼里被舂而成米。同胞兄弟两个人, 怎么都不能相互容存呢?”
【意思】: 一尺之布能共衣, 一斗之粟能共食。尺布: 一尺之布; 斗粟:一斗之粟。比喻兄弟之间不和到了互不相容的地步。
【古例】: 《汉书音义》:“尺布斗粟, 犹尚不弃, 况于兄弟而更相逐乎? 瓒曰:‘一尺布尚可缝而共衣, 一斗粟尚可春而共食, 况以天下之广, 而不能相容。’”《晋书, 王济传》: “尺布斗粟之谣, 常为陛下耻之。” 南朝·宋·刘义庆 《世说新语·方正》: “武子曰:‘尺布斗粟之谣, 常为陛耻之。它人能令疏亲, 臣不能使亲疏, 以此愧陛下。’”
  • 上一篇:持盈保泰
  • 下一篇:尺寸之功

“尺布斗粟”的意思,出处,故事 - 可可诗词网

尺布斗粟

旧指兄弟失和。典出《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淮南王刘长是刘邦的少子,与汉文帝刘恒为同父异母兄弟。文帝即位,淮南王自以为与之关系最亲,骄横无度,不奉汉法。文帝也屡屡碍于兄弟之谊,不忍绳之以法。文帝三年(前177年),淮南王利用朝觐皇帝之机,用铁锤打死他素来怨恨的朝中大臣辟阳侯审食其。文帝以兄弟之故,仍将他赦免。他回到自己的郡国以后,更加放纵,以至于抛弃汉法,自定法律,将礼制威仪等同于皇帝。到文帝六年,他北联匈奴,南联闽越,准备发动蓄谋已久的叛乱。不巧,事情败露。朝廷立即派出使臣把他带到京都长安。经过仔细调查,朝廷掌握了淮南王发动叛乱的全部事实和大量证据。参与处理此案的大臣们一致同意将他判处死刑。但是文帝决定赦免其死罪,只予以废除郡王的惩罚。大臣们不服,和文帝苦争,最后文帝将他流放到蜀郡严道(今四川境内)。刘长不堪这种侮辱,在流放途中不食而死。

刘长饿死之后,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讽刺他们兄弟的歌谣:“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

后人将此归纳为“尺布斗粟”,比喻兄弟间因利害冲突而不相容。

尺布斗粟

比喻兄弟相残。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 “尺布斗粟之谣,常为陛下耻之。它人能令疏亲,臣不能使人疏亲,以此愧陛下。” 《隋书·文四子传论》: “俄属天步方艰,谗人已胜,尺布斗粟,莫肯相容。”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孝文十二年,民有作歌歌淮南厉王曰: ‘一尺布,尚可缝; 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 ” 汉文帝之弟刘长,因谋反获罪,在押往蜀郡途中绝食而死。后民谣以尺布共衣、斗粟共食作譬,嘲讽他们兄弟二人。

尺布斗粟chǐbù-dǒusù

旧指兄弟失和。典出《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淮南王刘长是刘邦的少子,与汉文帝刘恒为同父异母兄弟。文帝即位,淮南王自以为与之关系最亲,骄横无度,不奉汉法。文帝也屡屡碍于兄弟之谊,不忍绳之以法。文帝三年(前177年),淮南王利用朝觐皇帝之机,用铁锤打死他素来怨恨的朝中大臣辟阳侯审食其。文帝以兄弟之故,仍将他赦免。他回到自己的郡国以后,更加放纵,以至于抛弃汉法,自定法律,将礼制威仪等同于皇帝。到文帝六年,他北联匈奴,南联闽越,准备发动蓄谋已久的叛乱。不巧,事情败露。朝廷立即派出使臣把他带到京都长安。经过仔细调查,朝廷掌握了淮南王发动叛乱的全部事实和大量证据。参与处理此案的大臣们一致同意将他判处死刑。但是文帝决定赦免其死罪,只予以废除郡王的惩罚。大臣们不服,和文帝苦争,最后文帝将他流放到蜀郡严道(今四川境内)。刘长不堪这种侮辱,在流放途中不食而死。
刘长饿死之后,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讽刺他们兄弟的歌谣:“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
后人将此归纳为“尺布斗粟”,比喻兄弟间因利害冲突而不相容。

尺布斗粟

汉文帝弟淮南王刘长谋反,事贩被废,徙居蜀郡严道县,途中不食而死。民间为此作歌谓:“一尺布,尚可缝; 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见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后因以“尺布斗粟”讥讽兄弟不和,南朝宋刘义庆 《世说新语·方正》:“帝遂召武子苦责之,因曰: ‘知愧不?’武子曰: ‘尺布斗粟之谣,常为陛下耻之。它人能令疏亲,臣不能使亲疏,以此愧陛下。’”《旧唐书·太宗纪论》:“当神尧任谗之年,建成忌功之日,苟除畏逼,孰顾分崩,变故之兴,间不容发,方惧毁巢之祸,宁虞尺布之谣。”

尺布斗粟chǐ bù dǒu sù

汉文帝弟淮南厉王刘长因谋反事败,被徙蜀郡,在路上不食而死。民间作歌曰:“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事见《史记·淮南厉王传》。后用“尺布斗粟”比喻兄弟间因利害冲突而不相容。《世说新语·方正》:“尺布斗粟之谣,常为陛下耻之。它人能令疏亲,臣不能使亲,以此愧陛下。”也单作“斗粟”。《新唐书·吴兢传》:“陛下即位四年,一子弄兵被诛,一子以罪谪去,惟相王朝夕左右。斗粟之刺,《苍蝇》之诗,不可不察。”

尺布斗粟

(反)手足之情

尺布斗粟

一尺布,一斗粟。指兄弟之间因利害冲突而不能和睦相处。西汉时,文帝的弟弟淮南厉王刘长发动了叛乱。文帝平定后把刘长流放到蜀郡严道县。路上,刘长不吃不喝,最后饿死了。当时人们编成民谣到处传唱:“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见《史记·淮南衡山王列传》)

尺布斗粟、相煎太急、兄弟阋墙、煮豆燃萁;亲如手足[亲若手足、亲如兄弟]、情同手足[情若手足]、如手如足[如足如手]、如兄如弟

○尺布斗粟chǐ bù dǒu sù

汉文帝弟淮南王刘长谋反失败,在被押解去蜀途中不食而死。民间作歌“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春;兄弟二人不能相容”。后以比喻兄弟不和或不相容:至若淮南迁蜀而死,天子闻~之谣,辄食甚哀|~之谣,常为陛下耻之。

○相煎太急xiāng jiān tài jí

曹丕曾令弟植七步成诗,不成则行大法。植作诗云:“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后以形容兄弟或内部之间的迫害或残杀很厉害:皇族里兄杀弟,弟杀兄,父杀子,子杀父,真是~|不念往日情谊,何苦~。

○兄弟阋墙xiōng dì xì qiáng

语本《诗经》。原指兄弟相争吵,后比喻内部纷争:~,外御其侮|大家庭中,~的事屡见不鲜。

○煮豆燃萁zhǔ dòu rán qí

比喻兄弟间互相残杀:封建王子为争帝位,常常演出~的丑剧。

●亲如手足qīn rú shǒu zú

关系亲密,像亲兄弟一样:相处四年多的时间,两人~。也说【亲若手足】、【亲如兄弟】。

●情同手足qíng tóng shǒu zú

形容交情很深,像兄弟一样:名虽各姓,~|他们常来常往,~|亲密无间、~的战友情。也说【情若手足】。

●如手如足rú shǒu rú zú

比喻兄弟友爱:谁无兄弟,~|我们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亲密~。也说【如足如手】。

●如兄如弟rú xiōng rú dì

情如兄弟,比喻亲密无间:宴尔新昏,~|从此书窗得良友,~共钻研|这些年轻的战士团结友爱,~。

尺布斗粟

喻指兄弟间因利害冲突彼此不能相容。汉文帝之弟淮南厉王因谋反事败,被迁徙蜀郡,路上不食而死。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歌谣:“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

字数:86 - 来源:委婉语应用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 心存芥蒂   煮豆燃萁 ☛
家庭不和

家庭不和

家反宅乱
夫妻不和、吵架:犯斋 夫妻反目 夫妇反目
家庭内部争吵不和:阋墙谇帚
兄弟之间因利害冲突而不和:尺布斗粟 尺帛斗粟 斗粟尺布 斗粟尺帛
兄弟对立,不和睦:兄弟相参 兄弟参商
 兄弟反目成仇:桃伤李仆

☚ 不和   不投合 ☛

布帛

布帛

货物布帛:货帛
金钱布帛:帑 财帛
旧时作为庆吊礼物的整幅布帛:幛(幛子;贺~;喜~;挽~) 红(披~;挂~) 帐子
少量的布帛和粮食:尺布斗粟 尺帛斗粟尺缕斗粟 斗粟尺布 斗粟尺帛
(棉织品和丝织品的总称:布帛)

☚ 好的丝织物   纱 ☛

尺布斗粟chǐ bù dǒu sù

粟:指谷子。指要一尺布,可以缝制,要一斗谷子,叶可以舂出来,但兄弟之间的关系却不能相容。多指兄弟不和;也形容物品数量很少。brothers quarrelling each other,very few

尺布斗粟chǐ bù dǒu sù

【解义】粟:谷子。一尺布可以缝成一件用物,一斗粟也可以春成米,但兄弟两人却不能合起来。
【用法】兄弟之间有所争夺,互不相让,变成水火,可用此语。
【例句】他们是~的兄弟,现正在为争夺家产大打官司呢!
【近义】兄弟阋墙
【反义】伯歌季舞

尺布斗粟

《辞源》源云:汉文帝弟淮南厉王刘长因谋反事败,被徙蜀郡,在路上不食而死。民间作歌曰:“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见《史记·一八一·淮南厉王传》。后以“尺步斗粟”比喻兄弟间因利害冲突而不相容。晋武帝(司马炎)出弟齐王攸于外,攸愤怨发病死。王济讥帝:“尺布斗粟之谣,常为陛下耻之。”见《世说新语·方正》、《晋书·王济传》。
按,诸本此语之源,俱从上说,以为“尺布斗粟”,仅指兄弟间因利害间冲突而不能相容。河南版《汉语成语大词典》补逸云:也指少量的粮食布帛。《隋书·酷吏传·厍狄士文》:“士文至州,发擿奸隐,长吏尺布斗粟之赃,无所宽贷。”(按,《隋书》作“尺布升粟”《北齐书·士文传》作“尺布斗粟”。)此说是,且此意之早,远出上一意。请看:《墨子·鲁问》:“子墨子曰:翟尝计之矣,翟虑耕而食天下之人矣。盛,然后当一农之耕,分诸天下,不能人得一升粟,籍而以为得一升粟,其不能饱天下饥者,既可睹矣;翟虑织而衣天下之人矣,盛,然后当一妇人之织,分诸天下,不能人得尺布,籍而以为得尺布,其不能煖天下之寒者,既可睹矣。”此语也作“斗粟尺帛”。《新唐书·列传一百二十·孝友刘君良》:“四世同居,族兄弟犹同产也,门内斗粟尺帛无所私。”

尺布斗粟chǐ bù dǒu sù

汉文帝刘恒在位时,其弟淮南厉王刘长谋反,事败被徙居蜀郡,路上不食而死。民间作歌曰:“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后用“尺布斗粟”比喻兄弟之间因利害关系而不相容者。“粟”,谷子。《史记·淮南厉王传》:“民有作歌,歌淮南厉王曰:‘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武子曰: ‘尺布斗谣,常为陛下耻之。

尺布斗粟chǐ bù dǒu sù

手足之情
shou zu zhi qing
【尺布斗粟】 一尺布可以缝一件用物,一斗粟也可以舂成米,但兄弟两人却不能和合。源出《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教十二年,民有作歌歌淮南厉王曰:‘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
【手足之情】 兄弟间的亲密感情。源出唐·李华《吊古战场文》:“谁无兄弟,如足如手。”
﹝例﹞ 至若淮南迁蜀而死,天子闻尺布斗粟之谣,辄食甚哀。(明·赵弼:《酆都报应录》) 臣窃哀其志,不胜手足之情。(宋·苏辙:《为兄轼下狱上书》)

尺布斗粟chǐbù-dǒusù

粟:谷子。一尺布,一斗粟。
❶《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孝文十二年,民有作歌歌淮南厉王曰:‘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后以“尺布斗粟”指兄弟间有利害冲突,互不相容。
❷指很少的布帛粮食。泛指很少的物品。

尺布斗粟chǐ bù dǒu sù

一尺布一斗粮。
❶ 旧指兄弟不和。汉文帝弟淮南王刘长谋反被废,于移居途中不食而死。民间作歌曰:“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见《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❷ 也指量很少的布帛和粮食。泛指数量很少的东西。也作“斗粟尺布”。

5141【尺布斗粟】chǐ bù dǒu sù

指兄弟间因利害冲突而不相容。粟:谷物。也作“斗粟尺布”。

尺布斗粟chǐbù-dǒusù

〔并列〕 ❶一尺布可以缝一件用物,一斗粟也可以舂成米,但兄弟两人却不能和合。语本《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孝文十二年,民有作歌歌淮南厉王曰:‘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明·赵弼《丰都报应录》:“至若淮南迁蜀而死,天子闻~之谣,辍食甚哀。”
△ 描写兄弟不和。
〖反义〗手足之情 鹡鸰在原。一尺布,一斗谷子。形容东西数量极少。宋·王禹偁《济州龙泉寺修三门记》:“吾粗衣粝食,往来竹山上庸间,得~负荷而归,积毫累铢以至百万。”
△ 形容数量少。
也作“斗粟尺布”。

尺布斗粟chǐ bù dǒu sù

汉文帝弟淮南王刘长谋反失败,被押解去蜀郡严道县,在路不食而死。民间作歌道:“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春;兄弟二人不能相容。”后因用 “尺布斗粟”表示兄弟不和。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7:3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