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尺八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尺八 尺八卞之琳作。写于1935年6月19日。收于1942年桂林明日社版诗集《十年诗草》。本诗是诗人早期作品中最好的作品之一。诗人很少写真人真事,而这首诗写了他1935年在日本时的一次感遇。正是这次感遇,使他“明白对祖国式微的哀愁”。而这种对于国家面临着民族危机的感触,却是通过“小处敏感”来抒写的。 “尺八”是中国唐宋时代的竹管乐器,由当年的三桅船“长安丸”传入了日本,诗人在京都屡次听见有人吹奏这种古笛,便“动了乡愁”,这句在此含蓄地表现出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思想。随后又看到这“异方的种子”,乃成了“三岛的花草”,它从“霓虹灯的万花间”还飘着“一缕凄凉的古香”。这是主体抒情的第二个层次,写日本现代文明的发达,隐含着为祖国日趋贫弱而深感痛苦。此外诗中还借“海西客”发出沉重的呼唤:“归去也……”诗思虽然有些哀怨,但意向十分坚决。本诗一方面采用了西洋的自由体和英国式的格律(每行3或4顿),诗句比较整齐;另方面保存着中国古典诗歌的传说,在诗的关键处放进3个旧诗的复句,用它模拟乐器的特点和表达诗人的心声, “诗和音乐,形式和内容在这里达到了完美的统一”(王佐良《中国新诗中的现代主义——一个回顾》)。 ☚ 大堰河——我的保姆 断章 ☛ 《尺八》《尺八》
卞之琳 像候鸟衔来了异方的种子, 三桅船载来了一支尺八, 从夕阳里,从海西头。 长安丸载来的海西客 夜半听楼下醉汉的尺八, 想一个孤馆寄居的番客 听了雁声,动了乡愁, 得了慰藉于邻家的尺八, 次朝在长安市的繁华里 独访取一支凄凉的竹管…… (为什么年红灯的万花间 还飘着一缕凄凉的古香?) 归去也,归去也,归去也—— 像候鸟衔来了异方的种子, 三桅船载来了一支尺八, 尺八乃成了三岛的花草。 (为什么年红灯的万花间 还飘着一缕凄凉的古香? 归去也,归去也,归去也—— 海西人想带回失去的悲哀吗? 【注释】 尺八:又称“箫管”。古代管乐器,因营长一尺八寸而得名,7至8世纪传到日本,现仍流行于日 泰。 【赏析】 30年代,卞之琳受西欧和美国文学的影响写了不少诗。这时期诗人的作品怀旧、怀远的情调比较浓。其原因用诗人自 己的话说是,“当时由于方向不明,小处敏感,大处茫然,面对历史事件、时代风云,我总不知要表达或如何表达自 己的悲喜反应。这时期写诗,总像是身在幽谷,虽然是心在峰巅。”(《雕虫纪历 · 自序》)30年代中期,卞之琳曾跨海到日表,为职业(为国内特约译书)而在京都住过5个月。《尺八》正是这个时期写下的作品。 表诗是凄凉而忧愁的,它所表现的是诗人对于当时祖国前途的哀愁。诗人在表达这种感情时,所选定的中心意象是“尺八”,此物吹奏时,声音哀婉悲凉,悠远销魂,听之使人凄然。诗人开篇写道:“像候鸟衔来了异方的种子,三桅船载来了一支尺八,从夕 阳里,从海西头。”这里的“海西头”指的是祖国。一支尺八被三桅船从祖国载来,它就像鸟儿街来的“种子”,在诗人的内心播下,长出 了浓郁的乡愁和对祖国命运不济的忧虑。“长安丸载来的海西客,夜半听楼下醉汉的尺八,想一个孤馆寄居的番客,听了雁声,动了 乡愁。”“海西客”当然也包括诗人自 己,都是些流落漂泊异乡的“番客”,当他们听到夜半悠悠动人的箫声,想到自 己的处境和祖国的命运,怎么不思潮起伏,感慨万端呢? 哀婉的尺八声勾起了“番客”内心的痛苦,而又同时成为一丝慰藉。但慰藉是暂时的,尺八吹不出欢快的调子,它勾起的人们的痛苦却是像它的音韵那样悠长。于是,“海西客”的唯一的愿望便是“归去也,归去也,归去也——”。诗人在这里连用三句“归去也”,且后边贯以长长的破折号,使那浓烈的乡愁袅袅萦回,化作长长的、长长的呼唤而掣动人们的心弦。“像候鸟衔来了异方的种子,三桅船载了 一支尺八,尺八乃成了三岛的花草。”“尺八”在这里已经成为“乡愁”的象征,那萧管中吹出的无限乡愁像种子播下,长出无际的花草,确是“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归去也,归去也,归去也——”,诗人以此句式再一次加强了那种“乡愁”的浓度,然而,“海西人”的悲愁是无边无际的,“孤馆寄居”是痛苦的,但“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则更为痛苦。 这首诗以“情”贯穿首尾,所表达的是一种凄婉之情,是对祖国前途和命运的哀叹。在诗中,诗人选定的很多意象,本身有就是含情的,是我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情种”,如“尺八”、“孤馆”、“雁声”、“花草”等等,这样,我们在读诗时,自然会受到诗情的感染。此外,这首诗前后呼应,使诗之“情”在前呼后应中得到升华和深化,也能充分打动读者的心。 尺八 尺八chǐbā┃┃ 指古代竹制管乐器,如笛、箫之类。其长约一尺八寸,故称。《容斋随笔》引《逸史》:“汝主在寺以爱吹尺八,谪在人间,此常吹者也,汝当回可将此付汝主。”清·叶玉森《雾泊辽海》诗:“卧听倭娘吹尺八,余音袅袅为谁哀。” ☚ 凤管 巴人 ☛ 尺八这是一种省略形式,即一尺八寸。类似的还有:斗三升、百几、升半、碗半、斤六两等。俗语:“张掖有个铁塔,离天只有尺八。”“大不过尺二的帽子。”“麦浇叉,豆浇花,青稞浇水盖老鸦,胡麻浇的两朵花,西麦浇到尺七八。” 《郭巨埋儿》(贤孝):“麦麸子卖着六吊钱,一斗谷糠卖着吊八银。” 尺八❶〈隐〉清末以来旅馆业指床。系“八尺”之倒说,即就床的长度而言,藉以隐喻床。 古代名物 > 樂舞類 > 吹樂器部 > 笳管 > 尺八 尺八 chǐbā 亦稱“簫管”、“尺八管”、“豎篴”、“中管2”。古管樂器。竹製,六孔,旁開一孔蒙竹膜。豎吹。管長一尺八寸,因而得名。唐代已出現,且有製作能手。日本奈良正倉院藏有我國唐代之“尺八”。唐·張鷟《遊仙窟》:“五嫂詠箏,兒詠尺八。”唐·盧□《逸史》:“明皇夢見終南山回回院布施有狂僧,尋至其院,院有老僧,曰:汝主昔在院,愛吹尺八,謫在人間,今限滿當歸,可持尺八付之。上得尺八吹之,如先所習者。”《舊唐書·吕才傳》:“侍中王珪、魏徵又盛稱才學術之妙,徵曰:‘才能爲尺十二枚,尺八長短不同,各應律管,無不諧韻。’”《新唐書· 吕才傳》:“太宗詔侍臣舉善音者,中書令温彦博白才天悟絕人,聞見一接,輒究其妙;侍中王珪、魏徵盛稱才製尺八凡十二枚,長短不同,與律諧契。”宋·陳暘《樂書》:“簫管之制六孔,旁一孔,加竹膜焉。足黄鐘一均聲。或謂之尺八管,或謂之暨篴,或謂之中管。”《文獻通考·樂考十一·竹之屬》:“簫管之制,六孔,旁一孔加竹膜焉。足黄鍾一均聲。或謂之尺八管或謂之暨篴,或謂之中管。尺八,耳長數也,後世宫縣用之,豎篴其植如篴也:中管,居長篴短篴之中也。今民間謂之簫管,非古之簫與管也。” 尺八chǐ bā❶旧时旅店业谓床。《切口·旅馆》:“尺八: 床也。” 管乐器 管乐器管(管乐;风管;箫管;笙管;铜~;金~;黑~) 簜 玉律 笙箫 细乐 ☚ 管乐器 笙 ☛ 尺八 尺八又称竖笛、箫管、中管。古代吹奏乐器。因管长一尺八寸而得名。竹制,竖吹。《新唐书·吕才传》载: 王珪、魏征“盛称才制尺八,凡十二枚,长短不同,与律谐契”。宋代陈旸《乐书》:“箫管之制六孔,旁一孔,加竹膜焉。”公元7至8世纪时,东渐日本。现流行于日本的尺八,称“普化尺八”,形制长短不一,共五孔,前四后一,无膜孔。日本奈良正仓院藏有我国唐代尺八。 ☚ 义嘴笛 竖笛 ☛ 尺八 尺八又称竖笛、箫管、中管。古代吹奏乐器。因管长一尺八寸而得名。竹制,竖吹。《新唐书·吕才传》载: 王珪、魏征“盛称才制尺八,凡十二枚,长短不同,与律谐契”。宋代陈旸《乐书》:“箫管之制六孔,旁一孔,加竹膜焉。”公元7至8世纪时,东渐日本。现流行于日本的尺八,称“普化尺八”,形制长短不一,共五孔,前四后一,无膜孔。日本奈良正仓院藏有我国唐代尺八。 ☚ 义嘴笛 竖笛 ☛ 尺八shakuhachi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