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尸冷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尸冷

人体死亡后,因产热停止而散热仍在继续,使尸体温度逐渐下降变冷的现象。尸冷形成的快慢,易受体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常见的有:(1)环境温度。周围环境温度越低,尸体冷却越快,反之亦然。(2)衣着。裸露尸体冷却较快,衣着较多的尸体则冷却得很慢。(3)尸体本身的情况。尸体胖瘦、年龄等因素,对尸冷形成的快慢有一定影响。肥胖尸体有较多的脂肪组织,起到了保温作用,尸冷形成较慢。儿童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易于散热,故较成人尸体冷却得快。(4)死因。急死、一氧化碳中毒、士的宁中毒、机械性窒息死亡以及伤寒、猩红热、日射病、破伤风、脑膜炎、癫痫等病死者,尸温下降很慢,甚至可以暂时上升。与此相反,慢性消耗性疾病死者、大出血死亡、溺死、大面积烧伤死亡等尸体,尸冷形成很快。尸冷虽然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但对推测死亡时间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一般认为,在普通室温(16—18℃)环境中的成人尸体,死后10小时内,平均每小时下降1℃左右。

尸冷

人死后,新陈代谢停止,体温不再产生,但仍继续散热,导致尸温逐渐下降,尸体变冷的现象。在最初数小时,冷却迅速,待尸温与周围环境温度接近时,冷却速度变慢,尸体表面的温度往往可降到低于周围环境温度。尸冷形成的快慢,与尸体内在和外界因素有关; 周围环境温度越低,尸温发散越快; 裸露尸体尸冷较快,衣着较多的尸体尸冷较慢; 小儿和老年人的尸体较成年人的尸体容易冷却; 肥胖者较瘦弱者尸体冷却慢; 一氧化碳中毒和机械性窒息死者尸体冷却也缓慢,甚至有些疾病 (如高热传染病、日射病等) 死者,体温不仅不下降,反可暂时上升。但慢性消耗性疾病,尸体冷却较快; 尸体的尖端较躯干冷却快; 体表较内脏冷却快。尸冷对确定死亡无多大意义,但对估计死亡时间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尸冷algor mortis

家畜死亡后,其躯体逐渐变凉的现象。尸冷是机体产热过程停止后,其体表继续散热的结果。尸冷的速度受动物自身状态和周围环境的影响:肥胖和有厚层被毛的动物由于散热较难,尸冷的速度较瘦弱动物慢;在通风良好、湿度小的环境中,尸冷比在通风不良和潮湿的环境中快。

尸冷algor mortis

人死后产热停止而散热尚继续进行致尸体变凉,叫尸冷。是早期尸体的现象之一。查尸体温度以直肠温为佳。测时要了解环境温度,同时注意死者衣着薄厚、停放位置、温湿度、温差等,这些因素对尸冷的时间、程度有影响。法医可依据尸冷判断死者死亡时间。

尸冷

人死后体内产热停止,而体表散热继续进行,使尸体温度逐渐下降,尸体冷却。在室温环境中,死后10小时内,平均每小时下降1℃左右。据此可推断大概死亡时间。

尸冷algor mortis

是早期尸体现象之一。尸体温度逐渐下降到与气温一致,下降的速度与环境的条件和死因有关。检查现场的尸体可从尸冷的情况分析死亡时间。

尸冷

尸冷

是尸体现象之一。正常机体产热与散热保持平衡状态,使人的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7℃左右。死后,体内产热停止,而体表散热继续进行,结果尸体温度逐渐下降,尸体冷却,称为尸冷。尸冷有一定规律性。通常成人尸体,在室温(16~18℃)环境中,死后10小时内,平均每小时下降1℃左右。因此根据尸冷可作估计死亡时间的参考,法医学尸体检查时一般要测量尸体直肠温度。
尸冷速度受外界环境及尸体本身各种因素的影响:
❶尸体散热也是通过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来完成的,故尸体所处条件不同,尸温下降便显著不同。如缢死者主要靠辐射散热,溺死者主要靠传导散热,前者尸冷比后者慢。死者有衣着或覆盖物多则散热慢,裸体则快。周围环境温度越低,尸冷越快,反之则越慢。如冰雪中尸体约经一小时即可完全冷却,而在40~50℃环境中则不发生尸冷。
❷尸体肥瘦、年龄不同,尸冷速度也不同。脂肪组织有保温作用,故肥胖尸体较瘦弱尸体尸冷慢。体表面积越大,尸温发散也越速。故儿童较成人尸冷为速。
❸死因也可影响尸冷速度,如急死者、一氧化碳中毒死者和机械性窒息死者尸冷较慢。有些病死尸体,其温度在死后一定时间内,反可暂时上升,例如高热传染病伤寒、猩红热等死后,病原体可使糖元分解作用增强,产热增加,故尸温可暂时上升; 又例如日射病患者临终前体温调节发生障碍,死后尸温也不能很快下降。破伤风、脑膜炎、癫痫或士的宁中毒患者,死前曾发生较长时间痉挛,体内产热增加,故死后尸温也可暂时上升。与上述情况相反,慢性消耗性疾病,大出血,溺水,冻死,大面积烧伤尸体,尸冷较快。

☚ 尸体现象   尸斑 ☛
0000770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3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