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尔雅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尔雅

邓尔正,广东东莞人。见“尔正”条。

尔雅ěr yǎ

(字)程注,明代人,万历进士。

尔雅

尔雅

我国第一部词典。是春秋到西汉初儒生为解说经传而纂集。收集了比较丰富的古代汉语词汇。全书分类编排,分为十九篇。其中释诂、释言、释训三篇,解释普遍字义;释亲、释宫以下十六篇,解释人事、天文、地理、动物、植物名称。释义主要用义训法,即从意义上就古今语言的不同、方言的异同和本义转义的差别解释词义。为研究先秦语言的重要著作。有中华书局1936年本。亦见于中华书局1982年本《十三经注疏》。另清郝懿行著有《尔雅义疏》,向称博赡,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6月本。

☚ 十、常用工具书   方言 ☛

《尔雅》

《尔雅》

我国古代第一部词典,是研究中国语言文字学的基本入门书。《尔雅》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历来说法不一。近现代学者多认为它不是一人一时之作,而是杂采几代多家的训诂材料汇编而成。成书不晚于战国时期,而汉代学者可能作过增补润色的工作。关于书名,所谓“尔”是“近”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尔雅”即取其近于雅止,即用通行的“雅正之言”来解释典籍中的古词语、方言词和俗语。《汉书·艺文志》著录《尔雅》3卷20篇,今存19篇13113字,其中“释诂”、“释言”、“释训”3篇解释普通名词;“释亲”、“释宫”、“释器”、“释乐”4篇解释亲属关系和建筑器物名称;“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5篇解释天文地理名称;“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释草”、“释木”7篇解释动植物名称。分类清楚,编撰体例完整,具有百科词典的性质。但《尔雅》实际上是一种故训汇编,还不是真正的词典。今人王力说:“我们应该从文献观点上肯定它的价值。”它辑录了丰富的古汉语词汇,是研究先秦语言、阅读古代经籍、了解古代社会常识的重要著作,深受历代学者的推重。

《尔雅》在东汉、魏时有刘歆、孙炎等几家作注,均亡佚。现存最早注本是晋代郭璞注,共3卷。为郭注作注释最通行的有北宋邢昺作《尔雅注疏》10卷;清代邵晋涵的《尔雅正义》20卷。清代郝懿行的《尔雅义疏》20卷;郝书后来居上,其博洽超过邵书,有北京中国书店1982年影印本。近代王国维《尔雅草木虫鱼鸟兽释例》(收入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王国维遗书》第6册)、黄侃《尔雅音训》(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当代周祖谟《尔雅校笺》(1984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均有重要参考价值。近年有《尔雅今注》徐朝华撰(1987年南开大学出版社),著名学者张清常序,称此书“博采众家之长,并吸收最新科研成果,深入浅出,简明扼要,是一部好书”。


尔雅 - 可可诗词网

尔雅

 儒教经典。是古今唯一被尊为经的 “字书”。“尔” 同“迩”,近的意思; “雅”,正的意思。“尔雅” 意即 “近正”,近于古义。《尔雅》 曾相传为周公所作、孔子所增,其实是西汉学者辑取经子诸书训诂名物之文,分类汇编而成的一部训诂书。全书分为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等十九篇,颇似后代分类编排的百科词典。《尔雅》释义简单明了,如《释诂》: “印、吾、台、予、朕、身、甫、余、言,我也。” 这一连串字都是第一人称的“我”。又如 《释天》: “太岁在寅曰摄提格,在卯曰单阏,在辰曰执徐,在巳曰大荒落……” 这是古人用岁星纪年时给每一年取的名称,这些稀奇古怪的名称是从哪里来的,也没有下文。尽管如此,因为《尔雅》 是最早的训诂书,保留了许多古注古义,是阅读古代经典的重要参考书,所以被学者珍重,在唐代即正式升格为经。值得一提的是,三国时代,魏国张揖仿照 《尔雅》 的体例,广采博收汉人笺注、八方殊语,编为一书,名为 《广雅》,实有后来居上的意思。清代考据家王念孙作 《广雅疏证》,便是看准了它的学术价值。

尔雅 - 可可诗词网

尔雅

 见“儒教·经学” 【尔雅】条。

《尔雅》

中国第一部训诂专著。 关于作者, 向有争论。《四库全书总目》认为《尔雅》成书在毛亨以后,“大抵小学家缀缉旧文, 递相增益”。 《汉书·艺文志》载 “《尔雅》, 3卷20篇。”今本19篇, 即: 释诂、 释言、 释训、 释亲、 释宫、 释器、 释乐、 释天、 释地、释丘、 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 、释兽、释畜。前3篇收集非名物词语,用 “同义类聚”的方法编排, 汇集具有相同、 相近意义或具有某种相关性的一组词为词条, 每条用一个比较普通的词作解释。如 《释诂》“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 权舆, 始也。” 后16篇训释各类名物, 采取的主要训释方法是以共名释别名, 以口语释书面语; 有些古词、 书面语或方言, 找不到相当的今词、 口语或者通语对释, 就采取用语句说明词义的训释方法。 全书共解释4300多个词语、 2091个条目。其中与《诗经》有关的约占十分之一,解说 “五经”的约占十分之四。在汉语训诂学史上, 《尔雅》第一次对古今异言、方俗殊语以及各种名物作全面研究, 系统总结, 是研究先秦文献典籍、 考证词义和古代名物的重要资料。 后世小学家常以此解释儒家的经义, 唐文宗时列于十三经, 尊为经典。 历代学者或为之注, 或为之疏, 或辑佚, 或考证。 研究 《尔雅》 成为专门的学问, 称为“雅学”。 汉代犍为文学的注释为最早, 今佚。 东晋郭璞注、 北宋邢昺疏的 《十三经注疏》 本最为通行。 清代邵晋涵的 《尔雅正义》、 郝懿行的 《尔雅义疏》, 是研究 《尔雅》 的集大成者。

尔雅

尔雅

我国第一部有系统的训诂专著,是先秦至西汉时期训诂资料的总汇。作者不止一人。先秦时已有雏形,西汉中期写定。此书用普通词语解释“古今之异言”“方俗之殊语”,因此命名为《尔雅》。“尔”就是“近”,“雅”就是“正”,“尔雅”就是“接近正言”的意思。
《尔雅》今本共十九篇,前三篇解释一般词语,后十六篇解释名物。《尔雅》训释词语的方式有三类:
❶汇集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关的一组词,用一个普通词加以解释。如《尔雅·释诂》:“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有时也采用一词解释一词的方式。如《尔雅·释言》:“务,侮也。”
❷以通名解释别名。如《尔雅·释草》:“权,黄华。”《尔雅·释乐》:“大钟谓之镛,其中谓之剽,小者谓之栈。”
❸用语句说明词义。如《尔雅·释亲》:“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男子谓女子先生为姊,后生为妹。父之姊妹为姑。”
《尔雅》作为一种综合性的百科辞典,词汇丰富,分类清楚,体系完整,为后代同类词典的产生,起到了引导和促进作用;作为训诂专著,对后世训诂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尔雅》的注本主要有:郭璞《尔雅注》、陆德明《尔雅音义》(在《经典释文》内)、邢昺《尔雅疏》、郑樵《尔雅注》、邵晋涵《尔雅正义》、郝懿行《尔雅义疏》。

☚ 毛诗笺   《尔雅》郭注 ☛

尔雅

我国最早的解释词义的专著。由战国末至汉初学者缀辑前人对经传诸书的训释递相增益而成,故有人称为故训汇编。全书分为《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十九篇。前三篇收录一般词语,将同义词分为若干义列,用一个通用的词语训释。《释亲》以下十六篇,收录专有名词,用下定义、描形譬况、今语释古语、俗语释通语等多种办法训释。《尔雅》一书网罗了不同时代、不同区域的汉语词汇,内容十分丰富,可以说是先秦至西汉训诂资料的总汇,对我们学习古代文献,探求古汉语语义及其发展演变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同时,该书缀采故训,按语义进行分类,也就是对训诂资料进行研究,所以它又标志着我国训诂学的开端。前人对此书极为推崇,把它列为“十三经”之一。有1936年中华书局版本。注释《尔雅》的书,最重要的有郭璞的《尔雅注》、邢昺的《尔雅疏》、邵晋涵的《尔雅正义》及郝懿行的《尔雅义疏》等。

端庄

端庄

矜 俨正
端庄稳重:端重
秀美端庄:修整
文雅端庄:尔雅
温润端庄:晬穆
丰满端庄:丰端
严肃端庄:峭整
端庄的样子:俨如
(端正庄重:端庄)

另见:端正 庄严 从容

☚ 庄重   潇洒 ☛

《尔雅》

中国最早的一部训释词义的书。由秦汉间学者收集训诂注释,逐步汇集而成。《汉书·艺文志》著录为3卷20篇,今本19篇。从古代至近代,《尔雅》研究者约有20家。其中释诂、释言、释训3篇系解释一般词语;释亲、释宫、释器、释地、释虫等16篇系解释各种名词。解释字义、词义的方式有的将相同的字、词编于一起作一个概括性解释,有的将内容相关的词放在一起而分别解释。

尔雅

195 尔雅

我国最早解释词义和名物的专著。系秦汉间学者采集六经训诂注释、递相增益而成。成书当在公元前2世纪以前。今本19篇。前3篇《释诂》、《释言》、《释训》解释一般词语,体例是将古书中同义词分别归并为各条,每条末尾用一通语作释。如 《释诂》第1条:“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后16篇分释百科词语。如《释天》:“北极谓之北辰,何鼓谓之牵牛。”《释乐》:“大钟谓之镛,和乐谓之节。”集中保存了古词、古义,为考证词义和古代名物制度的重要资料。至唐宋时列为“十三经”之一。历代注本很多。以晋郭璞《尔雅注》,北宋邢昺等《十三经注疏》最为通行,清邵晋涵 《尔雅正义》、郝懿行《尔雅义疏》最为详备。

☚ 著述与成果   方言 ☛

尔雅

096 尔雅

我国最早的一部词书。约自战国时期开始汇集,至西汉时完成。书中有:释草、释木、释虫、释鸟、释兽、释畜等篇。专门解释动植物的名称、产地以及性状等。从书中对动植物名称的排序中已经反映出较为精细的分类认识。例如,在释草中把韭、葱、蒜等排列在一起,归属葱蒜类;在释木中分有桃李类、柏类、桑类、榆类等。在释虫中把不同种类的蝉排列在一起,归属蝉类,还分有甲虫类、蚁类、蜂类、蚕类、贝类等等。这些古老的分类方式,基本上符合生物界的客观实际。书中还反映出对生物变异性的认识,如多处举出变异事实,仅马就有36个品种,毛色有黑白杂毛和红白杂毛等。

☚ 著述   管子·地员篇 ☛
尔雅

《尔雅》erya

训诂学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训解词义的专著。后人大多以为是秦汉人所作,作者又非一人,当为学者采辑诸家训诂,递相增益而成。今本十九篇,分为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概括起来,可分两大类,前三篇是一般词语,后十六篇各种名物。全书共收2091条,解释了4300多个词语。
《尔雅》是我国训诂学史上第一部完整的著作,它对训诂学专著有开创性的贡献。它的优点主要是:首先,在内容上它汇集了汉以前大量词语故训,而这些词语故训多半是由经师们口耳相传保留下来,所以词义一般是可靠的。它辑录的,除一般词语外,还有大量典制、天文历法、鸟兽草木虫鱼等专科性词语。在某种意义上讲,它具有百科词典的性质,对于阅读和整理先秦文献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其次,在体制上,它开创了以义类划分词汇的先河,并归纳同义同类词,这既便于人们理解每个词的意义,也便于运用义类和同义词的观念掌握一群词。因此,受到历代学者的重视,被称为“七经之检度,学问之阶路”(见张揖《上广雅表》)。自班固《汉书·艺文志》始,到清《四库提要》,目录学著作把它置于“经部”。我们认为,从训诂学史和文献的角度给它以肯定的评价是应当的,但把它定为“经”则没有多大意义。由于它是第一部专著,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缺点,主要有:
❶解释过于简单,当解释的字是一个多义词的时候,用的是哪个意义,不明确。如《释言》:“班,赋也。”同篇有“赋,量也”,量是“称轻重”。《说文·贝部》:“赋,敛也”,即“收敛”。如果用“称轻重”或“收敛”去解“班”,它没有这两个意思。郭璞对“班,赋也”注说:“谓布与。”原来作解释词的“赋”用的“布与”的意义。
❷排列在一起的被解释的所谓同义近义词,有的是通过假借或引申之后才义同义近的。其实,假借义不当与于同义词之列。如《释诂》:“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哉为“才”之借字,草木之始;肇为“肁”之借字,开户之始;“哉”、“肇”两字为假借,同本组其他词摆在一起释以“始”是不甚合适的,同义词不当包括它们。
❸有的内容重复,如“鹣鹣”见于《释地》,又见于《释鸟》,而解释大致相同。有的归类不甚恰当,如《释天》杂有“祭名”、“讲武”、“旌旗”三项,其实这三部分当另辟“释礼”专篇。正如《四库提要》所言,这些毛病大约是它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造成的。
为《尔雅》作注的人很多。晋郭璞的《注》,“缀集异闻,荟萃众说”,总结了他以前众家的成果;同时,还“考方国之语,采谣俗之志”,补充说明了一些方言来源。至宋邢昺之《疏》,仅“取唐人《五经正义》缀集而成”,疏漏颇多。到清代,邵晋涵作了《尔雅正义》,郝懿行又著《尔雅义疏》。“邵书本‘疏不破注’的原则,有时不免曲解”(《群经概论》);郝书成书于邵书之后,颇取邵说,但它作于清中叶,亦即“南北学者知求于古字古音”之时,“于是通贯融会谐声、转注、假借……触类旁通……”,对“古今一字之异,一义之通”也力加搜罗,并将其加以分别,他能由声、音以推求故训,并引用当时方言与古义相证,这与段玉裁《说文注》方法大体相同。读《尔雅》者,当读此书,如果单读《尔雅》,作用不大。
《尔雅》的释义条例,清人陈玉澍有《尔雅释例》五卷,凡四十五条,对《尔雅》的条例阐述得极为精辟。胡朴安根据陈说,综合为八条(见胡朴安《中国训诂学史》)。

☚ 读破   释名 ☛
尔雅

尔雅

训诂学著作。我国第一部词典。“尔雅”一词始见于《大戴礼记·小辨》:“尔雅以观于古,足以辨言矣。”《尔雅》作为书名,一般认为近于雅正、依于规范之意。刘熙《释名》:“尔,昵也;昵,近也。雅,义也;义,正也。五方之言不同,皆以近正为主也。”《尔雅》的创作时代及作者,历来说法不一。一说为周公所作,此说源出魏张揖《上广雅表》。一说为孔子门人所作,汉郑玄《驳五经异义》始创此说,晋葛洪亦持此说。一说为秦汉间学者纂集而成,此说始见于宋欧阳修《诗本义》,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亦持此说,云:《尔雅》“大抵小学家缀辑旧文,递相增益,周公、孔子皆依托之词。”此说较近是,《尔雅》绝非出自一人之手。《汉书·艺文志》载:“《尔雅》三卷二十篇”,此后,《隋书》、新旧《唐书》、《宋史》等亦有著录,但均记作三卷而无篇数。然今本《尔雅》为十九篇,与古本不合,对此问题历来众说纷纭,有人意为《尔雅》本有“释礼”篇,与“释乐”相次,有的意为,《尔雅》另有“叙篇”,约于宋代亡佚。从今本《尔雅》看,篇章之有残缺,非汉人原书之面目,是无疑的。
今本《尔雅》全书收词四千三百多个,分为二千零九十一个条目,共计有一万三千一百一十三字,《尔雅》首创了按内容性质分类释词之体例,将两千多条分属十九篇: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这十九篇可分为两大部分:《释诂》、《释言》、《释训》三篇所解释的多为古代汉语、特别是古代文献语言中的普通语词;后十六篇是解释百科名词的。《释诂》、《释言》两篇在内容上较难区分,多以今语释古语,或以雅言释方言,但《释言》所释皆单文,起义多不过二三言,与《释诂》动连十余文为一义者殊,如《释诂》中“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将一组意义相同之词放在一起,然后作一解释;《释言》中“斯、誃,离也”所释的语词只有两个。《释训》是专释形容写貌之词的,多为《诗》中之语词。《释亲》是释亲属称谓的,共有宗族、母党、妻党、婚姻四类。《释宫》主要释各类建筑物(包括桥梁)的名称,附带解释道路的名称。《释器》主要解释人们生活、生产中使用的各种器具,先列礼器,后列一般器物;也有一些反映器物制作的动词,如“金谓之镂,木谓之刻,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释乐》主要解释有关音乐和乐器方面的术语、名称。《释天》主要解释的是天文及与之有关的历法、气象等方面的词语,内又分为四时、祥、灾、岁阳、岁名、月阳、月名、风雨、星名、祭名、讲武和旌旗十二类;其中祭名后三类是否原为《释天》,有不同看法。《释地》是解释地理方面词语的,内又分为九州、十薮、八陵、九府、五方、野、四极七类。《释丘》解释各种自然形成与人工造成高地的名称,内又分为丘和厓岸两类。《释山》释的是各种山名。古称大的石山为山,小的土山、高地为丘,故《释丘》、《释山》分为两篇。《释水》解释的是关于水的各种名称,内又分为水泉、水中、河曲、九河四类。《释草》解释的是各种草本植物的名称、形状特征。《释木》解释的是各种木本植物的名称、形体特征。《释虫》是解释昆虫名称和习性的。《释鱼》解释的是关于各种鱼类名称、形体特征与习性的,但也包括了一些爬行动物。《释鸟》主要解释鸟类的名称及形体习性。《释兽》解释各种兽类名称、形体特征和习性,内又分为寓属、鼠属、齸属和须属四类;其中须属并非兽的种类,而是说明人、兽、鱼、鸟休息时的动作。《释畜》解释各种家畜的名称、形体特征和习性,内分为马属、牛属、羊属、狗属、鸡属和六畜六类。
《尔雅》内容极为丰富,辑录了古代大量的语词,加以整理,作出解释,是研究先秦词汇、阅读古籍的重要参考资料。《尔雅》还包括了各方面的广博知识,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云:“《尔雅》者,所以训释五经,辨章异同,实九流之通路,百氏之指南,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博览而不惑者也。”《尔雅》首创了按意义内容分类编排的方法,对后世训诂学有较大影响,后有《小尔雅》、魏张揖《广雅》、宋陆佃《埤雅》、明朱谋㙔《骈雅》、方以智《通雅》、清吴玉搢《别雅》、朱骏声《说雅》、夏味堂《拾雅》、史梦兰《迭雅》等著作,形成了“雅学”。
自《尔雅》问世之后,历代都有为其作注的,其中著名的有晋郭璞《尔雅注》、宋邢昺《尔雅疏》及清邵晋涵《尔雅正义》及郝懿行《尔雅义疏》。郭璞广采前人之说,去芜取精,纠谬补阙,以今释古,以古证今,以自己广博的知识对《尔雅》加以阐述、补充。《尔雅注》对后世注家影响极大。邢昺《尔雅疏》一书系对《尔雅注》之训释,又对《尔雅》条例有所发明。清代为《尔雅》作新注新疏者更多,有重在校正流传钞写中文字之讹误的,如阮元《尔雅注疏校勘记》等;有疏证《尔雅》的,如邵晋涵《尔雅正义》、郝懿行《尔雅义疏》等;有补正郭注邢疏的,如翟灏《尔雅补郭》、潘衍桐《尔雅正郭》等;有发明《尔雅》释词凡例的,如王国维《尔雅草木虫鱼鸟兽释例》等。
由于《尔雅》是汉语史上第一部训解词义的工具书,所以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缺点,如释义过于简单、失于笼统,内容有些重复、杂乱,有些词归类不太恰当等。但它仍然是汉语言学史上一部极有价值的著作。
现通行多为注疏本,主要有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本,郝懿行《尔雅义疏》和邵晋涵《尔雅正义》。

☚ 训诂   释名 ☛
尔雅

《尔雅》Erya

书名。我国第一部系统地解释词义和名物的词典,也是最早的训诂专著。《尔雅》编者一说是周公, 一说是孔子门人, 一说《尔雅》出于汉世。实则可能不是出自一人之手, 大抵战国末年齐鲁儒生汇编春秋战国时代名物释义而成该书。该书以通行的雅正之言来解释经籍中的古语词、方言词和俗语。今本《尔雅》三卷十九篇。全书结构完整、体例划一,前三篇《释诂》、《释言》、《释训》 主要解释普通词语, 其中《释诂》、《释言》解释古代常用的形容词、动词、代词及一般虚词;《释训》解释《诗经》中的叠音词、其他双音词及一些语句。后十六篇, 《释亲》、《释宫》、《释器》、《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草》、《释木》是对名物的解释。《尔雅》释词方式一致,它解释词义主要采用义训的方法,前三篇分条列举同义词,末尾用通语来解释, 如 《释诂》: “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同条中有词另有其他义项,再提出来另作解释。其余各篇将相关词语集中,分别解释。如《释亲》:“父为考,母为妣。父之考为王父,父之母为王母。王父之考为曾祖王父, 王父之妣为曾祖王母。”《尔雅》为我国训诂学发端,它保存了古词、古义、保存了天文、历法、地理、动植物等方面的资料,后世经学家常据以解说经义,宋代遂成为“十三经”之一。另外,它首创了按词的义类编排词汇的体例,对后代辞书编纂影响很大。它的缺点是释词也过于笼统、简单,有时把不是近义词的混为一条,实词与虚词混为一条,还有把假借字当本字的。有由晋人郭璞《注》、宋邢《疏》合刊的《尔雅注疏》(被编入“十三经”)、清人邵晋涵《尔雅正义》、郝懿行《尔雅义疏》为清代雅学研究最有成就的著作。近人陈玉树的《尔雅释例》可供参考。

☚ 苍颉篇   说文解字 ☛
尔雅

尔雅

由汉初学者编辑周、汉诸书旧文,递相增益而成。今本19篇。首三篇释诂、释言、释训所收为一般词语,将古书中同义词分别归并,每条用一通用词作解释; 释亲、释宫、释器以下各篇是关于各种名物的解释。为考证词义和古代名物的重要资料,后世经学家常用以解说儒家经义,唐宋时为“十三经”之一。后世注释《尔雅》的,以晋郭璞注、南朝宋邢昺疏的《十三经注疏本》最通行。清邵晋涵《尔雅正义》、郝懿行《尔雅义疏》较为详密。有中华书局1983年《十三经注疏》影印本通行。

☚ 古代词汇   尔雅翼 ☛

尔雅

中国第一部有系统的训诂专书。成书于西汉,由汉代学者递相增益而成。全书十九篇。前三篇《释诂》、《释言》、《释训》所收为一般语词,以同义类聚的方法编排,每条用一个通用词作释。《释亲》以下十六篇是分类词汇,解释各种名物,包括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保存了大量汉语词汇的古训,是考证古词古义,辩证名物的重要资料。其注本有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十三经注疏》本,清邵晋涵《尔雅正义》,郝懿行《尔雅义疏》等。

尔雅

尔雅

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第一部训诂学著作。儒家的十三部经典著作之一。原无作者名,据后人考定系秦汉间递相增益而成,并非成于一时一人之手。《汉书·艺文志》著录《尔雅》3卷20篇,今本《尔雅》列为19篇,分别是: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官、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前3篇解释一般字词。解释的方法,主要是采用“通训法”,即把许多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词类集在一起,训释它们基本的、通用的意义。第4—19篇是解释各类专科名词,包括亲属称谓,人类制作物名称,天地山川等自然现象和动植物名称。解释的方法,主要是采用“释雅以俗,释古以今”的“训诂”法。《尔雅》汇集了先秦两汉时期的许多文字、训诂资料,对于阅读古籍和研究古汉语都有极大帮助。它既是当时童蒙学习的重要教材之一,又是解读先秦文献的重要钥匙。它是我国最古的分类著作。其分类罗列词汇的方法,对后世类书的编纂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也是一部小百科全书,对于我们了解古代百科名物典制等知识,有极大帮助。从《尔雅》所收词汇及其注疏中,可以看出汉语词汇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词和复合词发展演变的一些线索,以及通语和方言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关系。《尔雅》还是一部语言学的珍贵文献。在中国文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自它问世之后,续补、摹仿之作层出不穷。不仅编纂体例基本相同,而且书名还大都冠以“雅”字,形成了中国字书发展史上特有的一类“雅书系统”的字书,亦称“雅群”。这类书中比较重要的有:《释名》、《广雅》、《埤雅》、《尔雅翼》、《骈雅》、《通雅》、《别雅》、《比雅》、《叠雅》等。这些都是雅书系统的字书不断发展的表现。因为《尔雅》对字、词的训释比较简略,所以,从汉代开始,就有人对《尔雅》进行注释。比较有代表性的注释之作有:晋代郭璞的注,南朝宋邢昺的疏,清代邵晋涵的《尔雅正义》,清代郝懿行的《尔雅义疏》。其中郭璞的注、邢昺的疏,再加上《尔雅》原文,就是今天通行的《十三经注疏》中的《尔雅注疏》。今天查考《尔雅》,可以利用《十三经注疏》及《十三经索引》,也可以利用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编的《尔雅引得》,书前附有《尔雅》原文,便于研究。

☚ 说文解字   方言 ☛

尔雅ěr yǎ

《本草纲目》序例第1卷引据古今书目(471)经史百家。训诂书名。撰者不详。今本19篇。按条义类分篇,共有释诂、释言、释鸟、释兽、释畜等19篇。首篇解释一般词语,同义词列为一条。后16篇解释各种名词,是考证词义和古代名词的重要资料。

尔雅

《汉书·艺文志》著录《尔雅》三卷二十篇,今本只存十九篇,篇数有差。其原因各有解释,清翟灏《尔雅补郭》疑古本当有《释礼》一篇,与《释乐》相次,《祭名》、《讲武》、《旌旗》三章,即《释礼》之残文,今阑入《释天》。《释礼》今本缺。清孙志祖《读书脞录续篇》谓《释诂》原析为上下篇。清王鸣盛《蛾术编》谓称三卷乃因卷帙浩繁,故析为上中下;称二十篇,因十九篇外,另有《序篇》,今已无传。按《隋书》和新、旧《唐书》以及《宋史》之《经籍志》、《艺文志》,均只著录《尔雅》三卷,不言篇数。今本《尔雅》之《释诂》题下,宋邢昺疏曰:“《尔雅·叙篇》云:《释诂》、《释言》通古今之字,古与今异言也。”邢氏所言《叙篇》,或即王鸣盛之所谓亡佚者,此篇宋时已无传,故邢疏仅据前人所述转引数语,邢本《尔雅》无之。要之,今本《尔雅》篇章已有残缺,非汉人原书之面目。今本十九篇,为《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尔雅》首创按词义系统和词语内容性质分类释词的体例,其首三篇大抵为训释一般词语者,后十六篇为训释各种名物者。首三篇内容,清郝懿行《尔雅义疏》分别概括如下:《释诂》“自‘始也’以下,‘终也’以上,皆举古言释以今语。其间文字重复,展转相通,盖有诸家增益,用广异闻。”《释言》“约取常行之字而以异义释之也。言即字也,‘释言’即解字也,古以一字为一言。此篇所释皆单文起义,多不过二三言,与《释诂》之篇动连十余文而为一义者殊焉。”《释训》“多形容写貌之词,故重文叠字累载于篇,‘子子孙孙’以下则又略释《诗》义,谐于古音;‘抑密秩清’以下复取断文零句诠释终篇。”《释亲》释宗族、母党、妻党、婚姻之亲,以定名分;《释宫》释宫室、户牖、台榭、道路之名,以考见古今居处制度;《释器》释笾豆、鼎鼐、网罟、衣服、车舆、弓矢之名,以考见古今衣食行制度;《释乐》释五音、琴瑟、钟磐、笙之名,以考见古今音乐之制;《释天》释四时、祥灾、岁阳、岁名、月阳、月名、风雨、星名,以及祭名、讲武、旌旗等类,以明古今天文之制;《释地》释九州、十薮、八陵、九府、五方、郊野、四极之地,兼及九府特产、五方异气,以辨乎古今地理名物;《释丘》释丘之名,兼释地望,附以崖岸;《释山》释诸山名号及其形体;《释水》释泉源川流,兼及溪谷沟浍之名、津涉舟航之利;《释草》释百卉之名;《释木》释树木之名;《释虫》释虫名;《释鱼》释鱼名,兼包鳞介之属;《释鸟》释鸟类名称,并及蝙蝠、鼯鼠;《释兽》释兽类之名,鼠属、属、须属附焉;《释畜》释家畜之名。“尔雅”之所取义,昔有数说。汉刘熙《释名·释典艺》曰:“《尔雅》,尔,昵也,昵,近也;雅,义也,义,正也。五方之言不同,皆以近正为主也。”《汉书·艺文志》颜师古注引张晏曰:“尔,近也,雅,正也。”二氏释“尔雅”为“近正”,谓是书以“正言”释“五方之言”,故名“尔雅”。《论语·述而》曰:“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汉孔安国注曰:“雅言,正言也。”汉郑玄注曰:“读先王典法,必正言其音,然后义全,故不可有所讳,礼不诵,故言执。”可证“雅言”即正言,亦即具有共同语性质的文学语言。清刘宝楠《论语正义》曰:“五方之俗不能强同,或意同而言异,或言同而声异,综集谣俗,释以雅言,比物连类,使相附近,故曰‘尔雅’。”晋郭璞《尔雅注》则谓《尔雅》“所以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认为《尔雅》一书是以今言释古语,以雅言释方言殊语之作。综合诸说,可知“尔雅”之名取义于“近正”;《尔雅》一书乃以今之雅言训释古语及殊方异语之书。《尔雅》之作者,古今颇多异说,黄季刚《尔雅略说》归纳众说,析为三派。甲、《尔雅》为孔子门人所作。是说出自郑玄,刘彦和、贾公彦、刘勰、焦竑之流并赞同之。近代学者中,章太炎、黄季刚亦力主是说,黄氏《尔雅略说》曰:“窃谓《尔雅》之名,起于中古,而成书则自孔徒;故毛公释《诗》依傍故训;《小雅》之作,比拟旧文。使出于后来,何足以为六艺之喉𥘞哉?”乙、《尔雅》为周公所作。三国魏张揖《上广雅表》云:“臣闻昔在周公……六年制礼,以导天下,著《尔雅》一篇,以释其意义。”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赞同张说。丙、《尔雅》为秦汉间儒生所作。宋欧阳修《诗本义》谓“《尔雅》非圣人之书,不能无失,考其文理,乃是秦汉间之学《诗》者,纂集说《诗》博士解诂之言尔。”《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其书在毛亨以后,大抵小学家缀缉旧文,递相增益,周公、孔徒皆依托之词,且其书非纂自一手也。释《诗》者不及十之一,可证非专为《诗》作。释《五经》者不及十之三四,可证亦非专为《五经》作。“今观其文,大抵采诸书训诂名物之同异,以广见闻,实自为一书,不附经义。”现代学者多认为《尔雅》一书出自汉儒之手,罗常培、周祖谟力主此说。洪诚、何九盈等人则认为《尔雅》成于战国末年,作者是齐鲁儒生。案汉赵岐《孟子题辞》曰:“孝文皇帝欲广游学之路,《论语》、《孝经》、《孟子》、《尔雅》,皆置博士。”是《尔雅》于孝文时已置博士,汉初时当已流传,故《尔雅》一书当成于战国人之手,复经汉儒递相增补,非一人一时而成也。《尔雅》注本甚多,其中以晋郭璞注、宋邢昺疏之《尔雅注疏》、清邵晋涵之《尔雅正义》、清郝懿行之《尔雅义疏》最知名。

尔雅

尔雅

(晋)郭璞注,(南朝宋)邢昺疏。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影印本。《十三经注疏》之一。《尔雅》,我国最早的训诂专著和词典,由汉语学者纂辑周汉诸书旧文,递相增益而成。《汉书·艺文志》著录为20篇,今本共3卷、19篇。收录词语2047条,包括普通词语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初始的名词概念及少数事实数据。语词分为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等19类。全书只解释词义,不涉及字形、字音,释义方式主要采用义训法,从意义上就古今语言之不同、方言之异同、本义转义之差别来解释词义。后世经学家常用以解说儒家经义,唐时遂成为“十三经”之一。历代注释甚多,其中尤以郭璞注、邢昺疏的《十三经注疏》本、清邵晋涵的《尔雅正义》、清郝懿行的《尔雅义疏》最为著名。

☚ 尔雅·广雅·方言·释名   尔雅义疏 ☛

《尔雅》

中国最早一部训释词义的著作。为汉语词典编纂的先河。《汉书·艺文志》“六艺略”下著录《尔雅》3卷20篇。魏张揖《上广雅表》称由周公所著,又经孔子增,子夏益,叔孙通补。宋朱熹以为乃汉人汇集训诂而成。今本《尔雅》19篇,分上卷释诂、释言、释训、释亲;中卷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下卷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全书释词采用传统训诂名物的方法,为通雅俗古今之名而作。大体是前3篇主释一般词语,释词特点是将诸个意义近同的词列于前,由后面的一个词去作通释。后16篇解释各科名物及其所属相关的专名,释词特点是每篇下再按内容意义联系,或分出类目,然后于类目下分条解说。其释义扼要简约,概括性强,总训释条目达2091条,所见字词计4300余例。中国传统的训诂之学兴于《尔雅》,该书于历代颇受推崇,唐代立为十三经之一。传最早为《尔雅》作注的是汉武帝时的待诏犍为文学和西汉末刘歆,由此推知最初的成书年代应在西汉中叶以前。今所见《十三经注疏·尔雅注疏》本汇集了晋郭璞注,唐陆德明释文和宋邢昺的疏文。清人注本尤推邵晋涵《尔雅正义》和郝懿行的《尔雅义疏》各20卷。

尔雅

尔雅

我国最早的训诂专著,其作者与成书时代,至今未能确定。《汉书·艺文志》载:“《尔雅》三卷,二十篇。”未著撰人。魏张揖《上广雅表》言:闻周公“著《尔雅》一篇;孔子曰:‘《尔雅》以观于古,足以辩言矣。’”又说:“今俗所传三篇《尔雅》,或言仲尼所增,或言子夏所益,或言叔孙通所补。”故是书之成,盖始于周公,而定于西汉。汉武帝时曾立《尔雅》博士,唐文宗开成年间石刻《十二经》,《尔雅》是其中之一,正式升入“经”的行列。今存《尔雅》计有《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共19篇。或分上、中、下三卷,或分10卷、11卷,前三篇是解释古代单音词、重言词和联绵字的,其下则包罗了天地、万物及人事、制度,实开中国训诂学之先河,为研究古代经籍之枢要。注疏、扩展、补充、考订《尔雅》一书,也成为一门重要学问。 现今最通行者,为晋郭璞注、宋邢疏本,被收入《十三经注疏》。清邵晋涵《尔雅正义》、郝懿行《尔雅义疏》,亦很有影响。

☚ 仪礼郑注句读   白光 ☛

尔雅er ya

❶elegant
❷【文学】Er Ya (earliest Chinese dictionary compiled between 221 BC~220AD)

《尔雅》er ya

Approaching Elegance

尔雅

我国西汉以前古书词语解说的总汇。为最早的训诂专著,亦称最早的百科全书式的词典。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孝经》家”,为3卷20篇。今流传诸本均为19篇。据清代王鸣盛和今人刘叶秋考正,原有“序(叙)篇”一篇,叙述全书意旨,约在宋代亡佚。其作者自汉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西汉至唐的学者认为,系周公或孔子门人子夏等所作,而后又经多人递相增益补充而成;宋及其后的人们据其内容来源,多认为是西汉经师纂集秦汉间人对以儒经为主的诸书所作的训诂注释而著成的,纂集者不止一人。现在一般认为,《尔雅》渊源很早,约可上溯到西周,后在相当长的时期之内,经过许多人不断的增益补充、尤其是汉初学者将周秦西汉诸书旧闻予以大量增补而著成的,时间为西汉之初,并不是出于一时一人之手。但究竟系谁首创,又经何人增补而最后完成,至今尚无明确具体的结论。据其实际情况,恐也不能有个明确具体的结论了。《尔雅》是古人有意首创、后人有意继续纂集而成的。其目的在于收集整理先秦及秦汉间人对古籍词语和当时所出现的与认识到的自然社会、人类社会诸种事物的解释,通古今雅俗及不同地域的事物的名称,以帮助人们解决阅读、学习古籍的困难和认识世间的各种事物、扩大见闻。先秦古籍中对词语和事物的解释零散而没有侧重,更没有体系可言。秦汉间人的解释则量大而深入,并且有着以儒为主的偏重,形成了体系。《尔雅》在这样的情况下经过大量增补而最后成书,就自然形成了以解释儒经中的词语事物为主的特点。书名是近于雅正的意思。书名称为《尔雅》,就是由此而来的,是说凡对词语的解释,都以“近于雅正”为主为意。书中的解释事实上也正遵循着这一原则。我们由此或可领会此书的深意和更多内涵。其内容,共有19类,由此成为19篇。分别是: 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很显然,这是将词语名物汇总之后,又按内容性质的不同而分类编排、予以解释的,也便于人们的阅读学习和检索查考的。其中前3篇即释诂、释言、释训,解释的是普通的词语,自释亲以下16篇,解释的是各科专有的词语和名物,后人称此为“名物训诂”。相对而言,各类所收词语要生僻一些,这主要是由于常用的词语名物不需要专深的训释。19篇的内容具体而言,“释诂篇”是解释古代单音同义词的。因其重点在于解释古语(即所谓“诂”,包括古代方言俗语等),故名释诂。解释的方法,多是先将古代单音同义词罗列在一起,末后用一个当时通用的词给予统一的解释。如,“如、、之、嫁、徂、逝往也。”如、、之、嫁、徂、逝,是古代的一组同义词(包括古代方言俗语),最后的“往”字是当时的通用词,是解释“如”等的意义的。这些同义词之间当然还是有着一定的差别的,北宋邢昺的“疏”对此做了进一步的解说,为:“自家而出谓之嫁,犹女而出为嫁也;逝,秦晋语也;徂,齐语也;適,宋鲁语也;往,凡语(通用语)也。”“释言篇”的重点是解释当时常用而较难的词汇,用以疏通其古今方俗的不同。常用而较难的词汇有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古代流传到当时的通用词。如“靡、罔,无也。”“矢,誓也。”二是古代流传到当时的方言词汇。 如“斯、,离也。”东晋郭璞注:“齐陈曰斯、。 见《诗》。”“燬,火也。”郭注:“《诗》曰:‘王室如燬。’燬,齐人语。”三是当时的方言俗语。 如“律、遹,述也。”郭注:“皆叙述也。 方俗语耳。”“餥、𫗯,食也。”郭注:“《方言》云:‘陈楚之间相呼食为餥。’”四是当时新生的通用词。 如“、馏,稔也。”郭注:“今呼𩛢饭(半熟的饭)为熟为馏。”“苞,稹也。”郭注:“今人呼物丛致者为稹。”本篇由于解释的是常用词汇,所以被释词大多数是一个单词为一条,少数为两个单词成一条。两个单词为一条的,说明二词又是同义词。解释的方法与前篇基本相同,也是先列被释词,后用一个当时通用而明白的词予以解释,均如上例。“释训篇”的“训”,是“形貌”(《尔雅·序篇》)的意思,指形容性或描述性的词语;又有“道”义,谓“道物之形貌以告人”(唐孔颖达《毛诗·周南·关雎诂训传疏》),故北宋邢昺的《疏》中说,“释训”,是“以物之事义形貌告道人”。此外,“训”又有“顺”义,指不论词形,只就意义直接训释,即指声训。因此,本篇主要内容是直接就意义形容性或描述性的词汇。解释时,被释词在前,解释的词在后。其所解释的形容性词汇,凡分三种: 一是古代的重言词,这是本篇的主要内容。如“穆穆、肃肃,敬也”;二是一般的形容性词汇。如,“蠢,不逊也”;三是少量联绵词。如,“戚施,面柔也”;“婆娑,舞也”。其所解释的描述性词汇,是指一些包涵着某种比喻意义的词语。如,“如切如磋,道学也;如琢如磨,自脩(修)也”。此外,本篇还解释了一些一般词汇。如,“既微且:疡为微,肿足为”;“朔,北方也”。“释亲篇”共分宗族、母族、妻族、婚姻四个方面,所释为这几个方面的诸种关系及其称谓。解释方式与前两篇相反,是被释词在后,而解释的词在前。如“父为考,母为妣。父之考为王父,母之妣为王母。”(宗族)。“父之考为外王父,母之妣为外王母。”(母族)。“妻之父为外舅,妻之母为外姑。”(妻族)。“妇称夫之父曰舅,称夫之母曰姑。”(婚姻)。“释宫篇”的“宫”,其义泛指。所以本篇所释既有宫室台榭等各种各样的建筑,也有其中的门窗梁柱等附属设施,还涉及有关宫室建筑的诸多名物。另外,又解释了一些道路的名称。总之,是各类建筑及其有关方面的主要名物。解式方式与“释亲篇”相同。分别例如,“宫谓之室,室谓之宫。牖户之间谓之扆,其内谓之家。”“阇谓之台,有木者谓之榭。”“鸡栖于弋为榤,凿垣而栖为埘。”“杗廇谓之梁,其上楹谓之棁。”“两阶间谓之乡,中庭左右谓之位。”“正门谓之应门。”“宫中之门谓之闱,其小者谓之闺,小闺谓之阁。”“门侧之堂谓之塾。”“宫中衖谓之壶,庙中路谓之唐,堂途谓之陈。”“路,旅途也……一达谓之道路,二达谓之歧旁……五达谓之康,六达谓之庄……九达谓之逵。”“释器篇”的“器”,义亦泛指,包括各种生活的和行为的用具、用品。但篇中所释内容更为广泛,除属于广义的“器”中的礼乐、渔猎、衣饰、车辆、饮食、灶具、玉器、金银、弓箭等方面的物用名称以外,还解释了一些有关于这些方面的行为名称,这一点实际上已经不是名物训诂了。解释的方法也是被释词在后而解释的词在前。分别例如,“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瓦豆谓之登。”(礼器)。“罟谓之九罭。九罭,鱼网也。”“鸟罟谓之罗,兔罟谓之置。”(渔猎)。 “衣眥谓之襟,极谓之裾。”(衣服)。 “谓之,食谓之。……肉(坏)谓之败,鱼(坏)谓之馁。”(饮食)。“鼎绝大者谓之鼐,弇上谓之鼒。 附耳外谓之,款踷谓之鬲。”(灶具)。“璲,瑞也。玉十谓之区。”“珪大尺二寸谓之玠,璋大八寸谓之琡,璧大六寸谓之宣。”(玉器)。“黄金谓之璗,其美者谓之镠。白金谓之银,其美者谓之镣。”(金银)。“弓有缘者谓之弓,无缘者谓之弭。”(弓箭)。“肉曰脱之,鱼曰斮之。”“金谓之镂,木谓之刻,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行为)。“释乐篇”所释内容有三: 一是音乐的基本术语。如,“宫谓之重,商谓之敏”;二是各种乐器的名称。如,“大瑟谓之洒,大瑟谓之离”,“所以鼓柷谓之止,所以鼓敔谓之籈”;三是有关音乐、演唱的某些行为,这也不属名物训诂。如,“徒吹谓之和,徒歌谓之谣”。“释天篇”所解释的主要是天文方面及与之有关的诸种现象、事物、行为等的名称。分为四时、祥、灾、岁阳、岁阴、岁名、月阳、月名、风雨、星名、祭名、讲武、旌旗十二类。解释方式仍主要是被释词在后,解释的词在前。分别例如,“穹苍,苍天也。春为苍天,夏为昊天,秋为旻天,冬为上天。”(四时)。“四时和谓之通正,谓之景风。廿雨时降,万物以嘉,谓之醴泉。”(祥)。“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果不熟为荒,仍饥为荐。”(灾)。“太岁在甲曰阏逢,在乙曰旃蒙。”(岁阳)。“太岁在寅曰摄提格,在卯曰单阏。”(岁阴)。“载,岁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岁名)。“月在甲曰毕,在乙曰橘。”(月阳)。“正月为陬,二月为如。”(月名)。“日出而风为暴,风而雨土为霾。”“地气发天不应曰雾。”“久雨谓之淫,淫谓之霖。”(风雨)。“北极谓之北辰,何鼓谓之牵牛,明星谓之启明,彗星为枪。”(星名)。 “春祭曰祠,夏祭曰礿,秋祭曰尝,冬祭曰烝。”“祭天曰燔柴,祭地曰瘗薶。”(祭名)。“春猎为蒐……冬猎为狩。”“振旅阗之,出为治兵尚威武也,入为振旅反尊卑也。”(讲武)。“注旄首曰旌,有铃曰旂。”(旌旂)。“释地篇”解释的是地理方面的名物。分为九州(地理区划)、十薮(沼泽)、八陵(包括丘陵、高大河岸)、九府(盛产各种宝藏的地区)、五方(记特异动物)、野(郊外各种地形地貌、田地)、四极(中原以外各种地理位置及其中之人,共七类。解释方式比较灵活。如“两河间曰冀州,河南曰豫州,河西曰雍州,汉南曰荆州”(九州);“宋有孟诸,楚有云梦”(十薮);“东陵、阠;南陵,息慎”,“陵莫大于加陵,梁莫大于溴梁,坟莫大于河坟”(八陵);“东南之美者有会稽之竹箭焉”,“西方之美者有霍山之多珠玉焉”(九府);“东方有比目鱼焉,不比不行,其名谓之鲽”(五方);“下湿曰隰,大野曰平,广平曰原,高平曰陆”,“田一岁曰葘,二岁曰新田,三岁曰畬”(野);“东至于泰远、西至于邠国、南至于濮铅、北至于祝栗,谓之四极”(四极)。“释丘篇”的“丘”,指自然形成而非人所为的高地。篇中所释包括丘和厓岸两类,基本以被释词在后、解释的词在前为解释方式。丘类较细地解释了各种不同形状与情况的丘名和少数名丘的地理位置。如“泽中有丘,都丘。”“丘背有丘,负丘。”“陈有宛丘,晋有潜丘。”厓岸类则解释了河岸及有关的一些不同结构的地势名称。如“重厓,岸;岸上,浒。坟,大防。涘为厓。”“释山篇”所释除众山之名和不同结构、不同形貌的山名外,又有山上的各种结构、形貌及方位的名称,还解释了五岳。如“河南,华;河西,岳;河东,岱;河北,恒;江南,衡。”“山大而高,崧;山小而高,岑。”“山脊,冈。”“山顶,冢。”“多草木,岵;无草木,峐。”“石戴土谓之崔嵬,土戴石为砠。”“山西曰夕阳,山东曰朝阳。”“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释水篇”解释的是众水之名和各种水流情况及有关名物以至行为。凡分为水泉、水中、河曲、九河四类。分别例如,“滥泉正出。正出,涌出也。”“河水清且澜漪: 大波为澜,小波为沦,直波为径”,“江河淮济曰四渎。四渎者,发原注海者也”(水泉);“水中可居者曰洲,小洲曰陼”(水中);“河出崐𡵲虚,色白”,“百里一小曲,千里一屈一直”(河曲)。解释行为者,如“潜行曰泳”(水泉)。此篇除“九河”一类是罗列水名以外,解释方式与前篇基本相同。“释草”和“释木”两篇主要解释植物及其有关名物的名称。方式以被释词在后、解释的词在前为主。少数与此相反。前者主要解释草本植物,包括野草、草药、野菜和少量粮食作物及其各生长部分、生长状态等。如,“藿,山韭”,“荼,苦菜”,“秬,黑黍……稌,稻”,“荷,芙渠。其茎,茄;其叶,蕸;其本,密;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其中,的;的中,薏”,“芣莒,马舄;马舄,车前”,“华,荂也。华,华荣也。木谓之华,草谓之荣。不荣而实者谓之秀,荣而不实者谓之英”;后者主要解释木本植物。除树木名称外,涉及树木的各个部分、各种生长特点的名称。 如,“杞,枸𪲛。栎: 其实,梂”,“枞,松叶柏身;桧,柏叶松身”,“小枝上缭为乔,无枝为檄。木族生为灌”。“释虫篇”解释虫类名物,包括有足、无足两类。如“蛣蜣,蜣蜋(即屎克郎)。”“,蛴螬。”“蠖,蚇蠖。”“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解释方式与前篇相同。“释鱼篇”的内容主要是罗列鱼类名称,也解释鱼类名物,包括有壳无壳的爬行动物。如“鲤,鳣,𫚢,鲇。”“鲲,鱼子。”“,小鱼。”“鱼有力者,。”“科斗,活东。”“蚌,含浆。”“三足,触;龟三足,贲。”“蟒王蛇。”“释鸟篇”所解释的均为鸟类动物及其有关情况。 如“,凤;其雌,皇(凰)。”“燕,白脰(颈)鸟。”“鸟之雌雄不可别者,以翼右掩左,雄;左掩右,雌。”“二足而羽谓之禽,四足而毛谓之兽。”其解释方式基本上是被释词在前,解释的词在后。“释兽篇”解释的是兽类动物及有关情况。其中有一个情况应予注意,即按《尔雅》的分类,“豕”是应该归入“畜”类的,却归到了此篇。此篇将所释兽类分成了寓属、鼠属、属和须属四小类。 这种分类实际上并无意义,因为寓属按旧说是寄居在树木上的兽类,其实都是一般的野兽。 ,是反刍的意思。 属所释是各种反刍动物反刍之名,可说与兽无关,它不是兽的种类。须属的须,是“息”的意思,即呼吸。其中所释更不是兽的种类了,只是在解释人兽鱼鸟的呼吸名称而已。方式同前。如“鹿: 牡,麚;牝,麀;其子,麛;其迹,速;绝有力,𪊑。”“豕子,猪。”“豺,狗足。”“犹,如麂,善登木”(寓属)。“豹文,鼮鼠”(鼠属)。 “牛曰,羊曰”(属)。 “兽曰衅,人曰挢”(须属)。最后一篇“释畜”较为特别。所释内容也是动物,但不同于山泽的鸟兽,而是人类豢养的狗马牛羊等,所以叫“释畜”。其分为马属、牛属、羊属、狗属、鸡属、六畜六小类。方式基本同前。 如“𫘦,马。”“回毛在膺宜乘。”“牡曰,牝曰。”“阴白杂毛,骃;苍白杂毛,骓”(马属);“角一俯一仰,觭;皆踊,觢”,“其子,犊”(牛属);“羊: 牡,羒;牝,牂。”“未成羊,羜”(羊属);“尨,狗也”(狗属);“鸡大者,蜀;蜀子,雓”,“绝有力,奋”(鸡属);“马八尺为,牛七尺为椁,羊六尺为羬,彘五尺为,狗四尺为獒,鸡三尺为”(六畜)。 《尔雅》对这些不同类型、不同方面的词语名物,编排解释上有一套完整系统的体例和方法。从以上所举各类内容中,我们不难看出,其编排基本分类明确,细致系统。其解释的方法,主要是义训,一般是以今语释古语,以通语释方言,以俗语释雅语。对象古今雅俗同名或此有彼无的词语名物,用描述性的语言或下定义的方法予以解释。此外,像草木虫鱼这些内容较多的物类,或用描述性的词语、或用下定义的方法、或用人们明白易知的别名予以解释。兽畜两类内容少而名称偏难,多用描述性的词语解释。均如前例。《尔雅》自成书之日起,就以其空前而巨大的学术价值开始发挥其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并为汉代众多大学者如马融、郑玄等所称引。后来随着成为儒家的经典之一,具有了极高的政治和社会地位,更产生了多方面的极其重大的影响,也使之成为历代辞书中一部特立独标的奇书。到了今天,虽然随着封建社会的灭亡而原有的突出地位不复存在了,但其博精的内容、巨大的价值和深远的意义却仍在大放异彩。这主要是由于,第一,它汇集、总结和整理了西汉以前及汉初经籍中的词语及其解释(即故训资料),辨别了很多同义词语,记述并保存了亲族、宫室、器用、音乐、天文、地理、丘陵、山水及草木虫鱼鸟兽牲畜等众多方面广博的知识和大量珍贵的史料,是古人、也是今人极其宝贵的学习上古知识和扩大见闻的百科全书,更是今人研究上古语词及当时的宗族、宗法关系、建筑、生活与日常器用、音乐、天文、地理、动物、植物、畜牧等等问题和阅读、探讨古籍的极其珍贵的资料;第二,作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训诂专著和词典,它不仅开创了训诂之学,而且奠定了它的坚实基础。这表现在,它在开拓了我国词典、尤其是百科性辞书编撰的先河、创立训诂著作的一种大类及其编撰体系的同时,由于又始终采用训诂的方法(主要是义训法)解释词语名物,对其后训诂的发展和汉语词汇的研究产生了广泛深远的重大影响,也为训诂学人树立了扎实求实的学风和积极思辨的榜样。博大精深的内容、丰富宝贵的语言资料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和作为历史上唯一有过极高地位的辞书,使得《尔雅》在对过去人们的求知、读经和穷理致用及对汉语词汇的丰富、发展发挥巨大作用的同时,也赢得了人们的极高评价。三国魏张揖称它“真七经之检度、学问之阶路、儒林之楷素也”(《上广雅表》)。东晋郭璞则说:“夫《尔雅》者,所以通训诂之指归、叙诗人之兴咏、总绝代之离词、辨同实而殊号者也。诚九流之津涉、六艺之铃键,学览者之潭奥、摛翰者之华苑也。若乃可以博物不惑、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莫近于《尔雅》。”(《尔雅序》)。清代钱大昕干脆说道:“欲穷六经之旨,必自《尔雅》始。”(《潜研堂文集》卷三三“与晦之论《尔雅》书”)《尔雅》自从成书以后就盛传不衰,研究者也非常之多,可以说早就形成了“雅学”。可惜汉代的许多注本都已失传了,现存最早的注本是东晋郭璞的《尔雅注》,凡3卷,价值也很大。它在荟萃众家旧说的同时,又补其疏略,并注意从实践出发进行论证,所以成就很大,流传不绝。北宋邢昺据郭注作《尔雅疏》,与注分别流传,后合刊为一体。清代研究《尔雅》蔚为大观,最著名的是邵晋涵著《尔雅正义》20卷和郝懿行著《尔雅义疏》20卷。前者注重采集《尔雅》古注和汉人诸书的注解以注释《尔雅》,兼释郭注不备的名物,内容精深,文字简洁,远远超过了邢疏。郝著注重辨释名物,且以自己的实际考察予以验证。词义疏解上,能因声以求义,略胜于邵著。但抄袭邵著甚多,不免为人所讥。另外,因流传日久,问题难免,清代阮元的《尔雅注疏校勘记》可作为订正原著的范本。关于《尔雅》的古注资料,董桂新的《尔雅古注今存》甚便于用。其补充注疏,以周春的《尔雅补注》(4卷)和潘衍桐的《尔雅正郭》(3卷)为较有价值。释例名作,有近人陈玉澍的《尔雅释例》、饶炯的《尔雅例说》和王国维的《尔雅草木虫鱼鸟兽释例》等。古义方面,则有清代胡承珙的《尔雅古义》和钱坫的同名著作。《尔雅》在今天的通行本是郭璞注、邢昺疏的合刊本。

尔雅

书名。我国最早解释词义的专著。为秦汉间学者缀辑周汉诸书旧文,递相增益而成。《汉书·艺文志》著录为二十篇。今本三卷,十九篇。后世经学家常用以解说经义,至唐宋时成为“十三经”之一。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7: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