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阳病病名。六经病之一。由邪热在半表半里所致。本病特征是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脉弦等。《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又“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鞕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注解伤寒论》卷三: “邪因正虚,自表之里,而结于胁下,与正分争,作往来寒热。”《伤寒微旨论·伤寒源篇》: “少阳受之,少阳主胆,故胸胁痛而耳聋。”《伤寒辨证》卷四: “邪在半表半里,则恶寒且热,故令寒热往来。少阳之脉行于两胁,故令胁痛。其经属于胆,胆汁上溢,故口苦。”《张氏医通·诸伤门》: “若交少阳之经,则往来寒热,口苦胁痛,以其经居表里之半,邪欲入则寒,正与争则热,所以只宜和解,而有汗、下、利小便三禁。”本病多兼证。若有太阳表证时可兼用汗法,如柴胡桂枝汤证;若有阳明里证时可兼用下法,如大柴胡汤证、柴胡加芒硝汤证等。参见太阳病、阳明病、寒热往来等条。 少阳病六经病之一。正邪相争深入表而未达里,所以又称“半表半里”证。表现为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不欲进食,心烦喜呕,苔白滑,脉弦。参见半表半里条。小柴胡汤为其代表治疗方剂。 少阳病六经病证之一。属半表半里证。以“口苦,咽干,目眩”为提纲。主要脉证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舌苔白,脉弦细等。往来寒热是少阳病特有的热型。少阳为枢,故少阳病常有兼表、兼里两种病况。 少阳病shào yáng bìng《本草纲目》果部第33卷甜瓜瓜蒂(1)。病证名。《伤寒论》六经病之一。其部位既不在太阳之表,又不在阳明之里,属半表半里证。少阳病主要脉证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喜呕,以及口苦、咽干、目眩等。治宜和解少阳,扶正达邪为主。其代表方为小柴胡汤。寒热往来是少阳病特有的热型。少阳病有汗下吐三禁,但有兼证时可以例外。少阳兼太阳表证时可兼用汗法,如柴胡桂枝汤;少阳兼阳明里证时可兼用下法,如大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等。少阳病有少阳经病和少阳腑病之分。 少阳病shàoyángbìng《伤寒论》六经病之一。其病位既不在太阳之表, 又不在阳明之里, 而属半表半里证。少阳病主要脉证有往来寒热, 胸胁苦满, 不欲饮食, 心烦喜呕,以及口苦, 咽干, 目眩, 脉弦等。治宜和解少阳, 扶正祛邪为主。小柴胡汤为其代表方。寒热往来是少阳病特有的热型。少阳病有汗、吐、下三禁, 但有兼证时可以例外。少阳兼太阳表证时可兼用汗法, 如柴胡桂枝汤; 少阳兼阳明里证时可兼用下法, 如大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等。 少阳病 少阳病少阳病,为六经病之一。是指外感病邪侵袭少阳经脉枢机失调所引起的半表半里证。少阳位居太阳、阳明之间,因病变既不在太阳之表,又未达阳明之里,故少阳病是外感热病的半表半里阶段。临床脉证以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胁下胀满急痛,脉弦等为特点。少阳病之半表半里证,与《温疫论》中邪伏募原的病变,后世亦称“半表半里证”者,名同实异。因病邪侵袭少阳部位及证候不同,故少阳病除有经证、腑证两大主要证型外,尚有兼证、变证、合病、并病等。 病名考证 少阳病名,始出《素问·热论》,亦见《伤寒论》。《伤寒总病论》称少阳证。《伤寒明理论》称半表半里证。《症因脉治》称少阳经半表半里证。《伤寒来苏集》称柴胡汤证。 病因病机 少阳包括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并与手厥阴心包、足厥阴肝互为表里。少阳病邪多由太阳病传经而来,如《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鞕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部分可因病邪侵袭少阳而发或阴证转阳而成。《伤寒来苏集·少阳病解第三》: “少阳为游部,其气游行三焦,循两胁,输腠理,……正气虽虚,不容邪气内犯,必与之相搏,搏而不胜,所以邪结胁下也,往来寒热,即邪正相争之象,更实更虚,所以休作有时,邪实正虚,所以默默不欲饮食。”少阳病根据邪袭浅深,有在经在腑之分。 (1)邪袭少阳经脉:当热邪侵袭少阳,其经脉之气运行失常,则产生少阳经病的证候。如邪踞半表半里,出与阳争,正胜于邪则热,入与阴争,正不胜邪则寒,正邪抗争故出现寒热往来,有的寒热可一日数发,作无休止,发无定时。而与疟疾发作有时,有所不同。头部、耳目及胸胁为少阳经脉所循行。热邪入于少阳,经气运行不畅,则出现头角疼痛,耳鸣耳聋,目眩目赤,胸胁苦满等症。 (2)邪犯少阳胆腑:热邪侵袭少阳胆腑为主,胆气疏泄失常,枢机功能失调所引起的病变,则产生少阳腑病的证候。如邪蒸胆热上腾则口苦,津液为邪热耗伤则咽干,少阳风火熏眼则目为之眩花。以上证候,经病腑病均可出现。若热邪内郁于胆,邪聚少阳之募则胁下痞鞕或急痛拒按。《伤寒辨证·手足心腋下汗》:“凡伤寒潮热,手足心濈濈汗出,为阳明胃实也。腋下濈濈汗出为兼少阳胆实也,若大便秘鞕者,以大柴胡汤下之。”故邪热实邪结于胆腑,邪气深入,而成少阳腑实之证。少阳病合病、并病、兼证、变证的成因证治,分别参见各条。 辨证施治 少阳病邪居半表半里,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及口苦,咽干,目眩为主证。必须见到上述主证,宜以和解法,方用小柴胡汤。《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1) 少阳经病:见《医学心悟》。《伤寒医诀串解》称少阳经证。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目眩或目赤,耳鸣或耳聋,头角疼痛,头汗出,或心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等。本证多由太阳病邪传入少阳,或因热邪侵袭少阳,正邪抗争于半表半里,经脉功能失调所致。治宜和解少阳为主。方用小柴胡汤加减。热多寒少者,黄芩加量,寒多热少者加桂枝;胸中烦而不呕者,去人参、半夏、加栝蒌实;口渴者,去半夏,加栝蒌根,人参加量;胁下痞鞕者,去大枣,加牡蛎;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不渴、身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咳嗽者,去大枣、生姜、人参,加五味子、干姜。 (2)少阳腑病:《伤寒医诀串解》称少阳腑证。该书在《少阳篇第三》:“何谓少阳腑证,曰,少阳主寒热,属于半表则为经,属于半里则为腑,其证虽无寒热往来于外,而有寒热相搏于中。”然陈修园以痞、痛、利、呕四证属少阳腑证,历代医家有不同论述。陈尧道以潮热,腋下濈濈汗出,大便秘硬为少阳胆实。临床一般以症见往来寒热或潮热,胁下胀满急痛、拒按,口苦,咽干,心烦喜呕,不欲饮食,苔黄,脉弦等为主症。且少阳经病腑病证候,往往混合并见,故从实际出发,治宜和解轻下为主。可选用大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等方,或小柴胡汤随证加减。 治禁及预后 少阳病禁用汗、吐、下法及温针。《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又说“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语,柴胡证罢,此为坏病。”《伤寒明理论·药方论》说:“伤寒邪气在表者,必渍形以为汗;邪气在里者,必荡涤以为利;其于不外不内,半表半里,既非发汗之所宜,又非吐下之所对,是当和解则可矣。”少阳病经用和解之剂,多可获愈,如脉弦转小,是病退之象。《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若服小柴胡汤后,患者尚不舒爽,多因里气不和所致,只须微通其大便,以和胃气,每可得屎而解。如少阳病曾经误下,柴胡汤证仍在,可再与柴胡汤。服柴胡汤后,正气胜邪,气从内达,邪从外出,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有似后世所称的“战汗”。参见“伤寒兼证”条。至于少阳病服柴胡汤后,病仍不愈而口渴甚者,多因转属阳明。《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当以阳明法治之。 ☚ 阳明病 太阴病 ☛ 少阳病shào yáng bìngshaoyang diseas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