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小麦黑颖病wheat black chaff由黄单胞菌小麦致病变种引起,为害小麦叶、叶鞘、茎秆和穗部的一种细菌病害。 分布和为害 1917年由美国的琼斯(Jones)首次报道,世界各地均有分布。中国的东北、西北、华北和西南等省、自治区均有发生。1956年在华北麦区、1980和1983年在新疆北部麦区先后发生流行,减产10%~50%。小麦叶片受害后初期呈水渍状小点,逐渐沿叶脉向上、下扩展,变成半透明条斑,湿度大时,病部溢出黄白色菌脓,以后干缩成白色薄膜状或呈黄色小胶粒; 被害叶鞘、茎秆和穗部(颖片、芒)也呈现黄褐色小条斑或密集成块斑,受害穗变小,籽粒干秕,根系发育不良。 病因 病原物为黄单胞菌小麦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es pv.translucens (Joneset al.)Dye],菌体短杆状,极生、单鞭毛,大小为0.5~0.7×1.0~2.2(微米),有荚膜,无芽胞,革兰氏染色阴性,菌落形态黄色、凸起、有光泽、粘稠、边缘整齐,耐盐临界浓度为3%,生长适温为22~25℃,38℃以上不能生长。对硝酸盐还原,产脲酶、水解淀粉和氧化酶反应呈阴性; 对明胶液化,产HS,产氨,水解七叶灵和牛奶解朊作用呈阳性反应,能利用葡萄糖、阿拉伯糖、甘露糖、半乳糖、海藻糖和纤维二糖发酵产酸,在-3~-5℃具有冰核活性。病菌侵染小麦的适温为22~30℃,在该温度范围内随温度升高,潜育期缩短,结露期长和高湿度发病轻; 品种间抗性差异明显,种植感病品种是该病发生流行的主要原因; 苗期和成株期的抗病的相关性为45%左右。1978年,Dye等对数种禾本科植物致病的病菌专化型升级为致病变种。依照侵染寄主范围不同,划分为5个致病变种(见表)。 黑颖病菌5个致病变种的寄主范围 黑颖病菌致病变种 | 小 麦 | 大 麦 | 黑 麦 | 冰 草 | 偃 麦 | 梯 屋 草 | 鸭 茅 | 雀 麦 | 禾谷类致病变种 X.campestris pv. cerealis | + | + | + | + | + | - | - | + | 小麦致病变种 X.campestris pv. undulosa | + | + | + | - | + - | - | | - | 大麦致病变种 X.campestris pv. hordei | - | + | - | - | - | - | | - | 黑麦致病变种 X.campestris pv. secalis | - | - | + | - | - | - | + | - | 梯屋草致病变种 X.campestris pv.phleipralensis | - | - | - | - | - | + | - | - |
“+”表示侵染; “-”表示不侵染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种子带菌是主要的初侵染源,病菌在贮藏的种子上可存活3年,其次是遗留田间的病残体和其它寄主。病菌随带病种子萌发入侵小麦 病害控制 采取农业和药剂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❶建立无病种子田; ❷选用抗病品种; ❸种子处理,应用变温浸种法,即种子先在28~32℃预浸4小时,而后在53℃浸7分钟,或用15%噻枯唑-018胶悬剂3000毫克/千克浓度浸种12小时,阴干播种; ❹发病始期喷15%噻枯唑-018胶悬剂,浓度300~500毫克/千克,隔7~10天再喷一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