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雪腐病wheat snow molds由多种耐低温的病原真菌引起,为害小麦幼苗,导致苗腐的一类病害。 种类和分布 依病原菌种类和发生的症状,区分为灰色雪腐病,散点雪腐病,雪霉叶枯病(红色雪腐病)、核盘雪腐病和鬼伞菌雪腐病等。小麦雪腐病分布高纬度地区长期积雪地带,包括前苏联北部、北欧和中欧高寒地区、加拿大、美国西北部,日本北海道、中国新疆北部。病原菌为害雪层下的越冬小麦、大麦和禾本科杂草,病株腐烂,常造成大面积死苗。少数病株在天暖后仍可恢复生长,但生长势弱,产量降低。 灰色雪腐病(gray snow mold) 分布中国新疆伊犁地区,病株叶片和根部受害,致使成片死亡。病叶被黑色菌丝体粘结在一起,破裂后散出菌核。病原物为肉孢核瑚菌(Typhula incarnata Lasch ex Fr.)属担子菌,非褶菌目。菌核初期白色,后变红褐色,干燥后表面皱缩,直径0.5~5毫米。担子果棒状粉红色,高7~12毫米。偶有分枝,担孢子卵形,一侧平直,大小为3.5~7×8~12(微米)。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夏,秋季菌核萌发,产生担孢子和侵染菌丝,侵染小麦幼苗,在积雪覆盖的低温高湿条件下,病势蔓延快。 散点雪腐病 分布北寒带。病株根颈和叶部溃烂,表面生灰白色菌丝体,散生黑色菌核。病原物为核瑚属多种真菌,包括Typhula ishikariensis Imai var.ishikariensis Arsvoll et Smith,T. ishikatiensis Imaivar.idahoensis Arsvoll et Smith,T.ishikariensisImai var. canadennis Smith et Arsvoll等。菌核黑褐色,球形,近球形,直径0.5~1.5毫米。担子果棒状,灰白色,基部褐色。担孢子卵形,大小为4~10微米。寄主范围广,除禾本科植物外,还侵染豆类、甜菜等。病害循环与灰色雪腐病相同。 雪霉叶枯病 又名红色雪腐病,分布广泛,中国新疆北部发生较多,病苗叶片、叶鞘死亡,变橘红色,外形仍保持完整,上生白色至粉红色霉状物。轻病株近地面叶片生桔黄色病斑,其边缘深绿色。病原菌为Monographella nivalis (Scha ffnit) Mull.,属子囊菌,球壳目。无性态为雪腐格氏霉,属半知菌,瘤座孢目。分生孢子梗短而直,无隔,棍棒状,产孢细胞瓶状,有环痕; 大型分生孢子无色,镰刀形,0~3隔,大小为10~30×2.5~5(微米); 无小型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子囊壳在晚春和夏季产生,黑褐色,球形,近球形,大小为100~150×120~180(微米),埋生于基部叶鞘内,有乳状突起,无子座,同宗配合; 子囊棒状,大小为60~70×6~9(微米),单囊膜,具8个子囊孢子; 子囊孢子纺锤形至椭圆形,透明无色,1~3隔,大小为3.5~4.5×10~17(微米)。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夏,秋季侵染近土表的叶片和叶鞘,冬季在雪层下以病部产生的菌丝体扩展蔓延,春季产生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随气流传播。带菌种子也能传病。该菌除在新疆北部引起红色雪腐病外,在西北、西南和长江中下游冬季非积雪地带尚能侵染小麦成株,引起严重的叶枯和鞘腐,特称为“小麦雪腐叶枯病”。 核盘菌雪腐病(Sclerotinia snow mold) 分布于冬季低温积雪地区,病株叶片平铺,线形,白色至褐色,病叶内部和表面产生菌核,枯死植株为灰色菌丝体覆盖。病原物为北方核盘菌(Sclerotinia borealis Bul.et Vleug.),属子囊菌,柔膜菌目。菌核黑色,球形或长形,直径0.3~0.7毫米,子囊随气流传播,侵染麦苗。 鬼伞菌雪腐病(Coprin us snow mold) 仅发生于北美洲北部,引起越冬小麦死亡,病苗表面有稀疏白色至灰色蛛网状菌丝体,有时麦苗基部叶鞘内或根部产生黑色不规则形菌核。春季融雪后出现大批干枯的病死麦苗。病原物为Coprinus psychromorbidusRedhead et Traquai属担子菌,伞菌目,鬼伞属。菌丝纤细,直径小于1微米,具锁状联合,不产生任何类型的孢子,部分菌丝产生黑色不规则形菌核,扁平,长仅1~3毫米。病菌以病残体中的菌丝体或菌核越夏,秋季侵染小麦幼苗,多与其它雪腐病混合发生。 病害控制 采取以农业防治为主的综合措施: ❶病区改种春小麦; ❷选用耐病或轻病品种; ❸秋季施用残效期较长的杀菌剂,防治红色雪腐病尚可实行药剂拌种; ❹改进栽培管理,与豆类作物或春小麦轮作,适期晚播,调节播深,以保证秋苗根颈部充分发育。 ❺施用消雪剂。 小麦雪腐病wheat speckled snow mould小麦的一种真菌病害。病原菌为担子菌亚门的多种核瑚菌(Typhulaspp.)。主要危害植株基部。病组织腐败,叶黄化、腐烂,叶鞘内、植株基部或根上有灰白色菌丝体和茶褐色或黑色菌核。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休眠越夏。秋季寒冷时菌核萌发形成担孢子,借气流传播、侵染,或直接由菌核萌发形成侵染菌丝(束)侵染幼苗。地温及雪层下地表温度降至0℃以下时,病菌进入越冬状态,翌春融雪后病菌继续危害,在显症麦苗上产生菌核。寒冷、积雪厚有利发病。防治措施有种植抗病品种、与豆科等作物轮作、改冬麦为春麦和喷施杀菌剂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