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小血管痉挛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小血管痉挛

小血管痉挛

小血管管壁平滑肌突然收缩,使血管管腔缩小或闭塞,称为小血管痉挛。此现象在显微外科中较常见,持久的痉挛会继发血栓形成,导致手术失败。
血管收缩或痉挛可由血压下降、疼痛反射、化学性刺激、药物影响或低温等因素引起。几种因素同时作用时,痉挛更严重。小血管痉挛多见于动脉,也可发生于静脉,已失去神经支配的血管同样能出现痉挛。不同因素引起血管痉挛的情况稍有不同。例如
❶血压下降: 因大量失血而血容量不足时,血压下降,心排血量减少,周围血管乃相应地收缩,出现痉挛。
❷疼痛反射:因创伤本身、手术中麻醉不全或术后炎症刺激等原因,均可因疼痛而引起反射性血管痉挛。
❸机械性刺激: 受创伤或手术操作中的牵拉、辗挫或挤压等机械性刺激时,血管平滑肌可突然收缩,剥除血管外膜或将血管切断时,痉挛更为明显。
❹化学性刺激:常为炎性渗出物的酸度刺激血管壁所致。
❺低温:室温过低或手术中使用冷盐水冲洗伤口,使血管受寒冷刺激,引起管壁平滑肌收缩,这是血管痉挛的重要原因。
❻血管吻合口附近的血栓刺激,可引起反射性痉挛。此外,血管收缩药及浓度过高的血管扩张药,也能引起血管痉挛。
在手术中血管痉挛的表现为血管变细,颜色苍白,断端见不到管腔或管腔很小,无血块阻塞,动脉近侧断端无喷射状出血或完全不出血。在动脉吻合后出现的痉挛,除见到血管变细、颜色苍白以外,尚可见吻合口远侧的动脉无膨胀性搏动,远侧静脉断端无血液回流,移植的组织或再植的肢体颜色不见转红,皮温无升高,肢端或移植瓣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延长或不见充盈,触诊吻合口远侧的动脉无搏动或搏动微弱,用超声血流探测仪(Doppler)探不到吻合口远侧的血管信号。
下列措施有助于预防小血管痉挛的发生及解除已出现的小血管痉挛。
在镇痛完全的麻醉下施行手术,避免因疼痛而引起反射性血管痉挛,通常以硬膜外麻醉、腰麻或乙醚吸入麻醉为好。
保持室温在25℃左右。室温低时,可考虑应用相距半公尺的60W白炽灯灯泡局部保温,但慎防造成烫伤。补足血容量,以保证血管的充盈。
术中手术操作应符合显微外科要求,避免会引起血管痉挛的操作,例如对血管的牵拉、镊夹、大范围的剥离及在张力下的吻合等。
在血管吻合过程中,局部滴注或湿敷2%利多卡因对于动脉或静脉的痉挛均有解痉作用。此外,也可局部应用6~25%硫酸镁、1.2~3%罂粟碱或2%普鲁卡因,这些药物扩血管解痉的效果不如利多卡因。
痉挛血管的机械性扩张,小血管断端痉挛可用特制细小的止血钳尖端插入血管断端管腔;作轻柔的持续扩张,使血管壁环形收缩的平滑肌纤维被拉松,痉挛即解除。此法适用于小动脉痉挛,扩张时注意勿用力过猛。假如小血管痉挛范围达到相当长一段距离,不能用止血钳插入


液压扩散法解除小血管痉挛
A. 用平头针插入血管断端管腔,加压注射肝素盐液B.用止血夹夹住痉挛段血管的远近侧,加压注射肝
素盐液

断端管腔的方法扩张,可采用液压扩张法解除血管痉挛(图)。此法可用于血管吻合前、吻合后或取下准备作移植的离体血管段。先将痉挛的血管与其近侧及(或)远侧血管暂时用手指按压或用止血夹夹住,以阻断血管的痉挛段,然后用平头针插入断端管腔,或用细的尖头针自管壁刺入痉挛段血管管腔,随即缓缓注入温热的肝素盐液(12.5u/ml),至动脉内压力达到0.33kg (约合250mmHg)、静脉内压力达0.066kg (约合50mmHg)时,痉挛即解除,血管恢复其原来外径。
解痉药物可在术中及(或)术后应用,如罂粟碱、妥拉苏林、毛冬青、山莨菪碱、烟酸、烟酸肌醇脂、血管舒缓素及潘生丁等。
硬膜外脊神经阻滞,将手术时施行硬膜外麻醉的导管留置数天,按时向导管内推注小剂量麻醉剂以扩张小血管。
对于顽固性的或反复发生的血管痉挛,或怀疑有小血管血栓形成者,应及时进行手术探查。见到血管吻合处有痉挛现象时,可从吻合处远侧用细针头穿刺血管腔,用温热的2%普鲁卡因作逆行液压扩张,如有血栓形成的可能,则用肝素生理盐水作向心性冲洗,使小的栓子反流至其他血管床中去。上法无效时,应切除吻合口,重新吻合,或行血管移植,以重建血运
☚ 实验性脏器移植   显微外科中的抗凝治疗 ☛
0001504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5: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