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篆书法艺术小篆是秦统一后的官方文字。小篆与大篆相对称,又曰秦篆,由大篆演变而来。把殷周以来的大篆整理成为小篆,这是对几千年来文字发展的一个总结。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到各地游览,立石刻铭,歌功颂德。传世的 《泰山刻石》 、《琅邪台刻石》 、《之罘刻石》 、《峄山刻石》 、《会稽刻石》等,相传均为秦丞相李斯所书,是标准的小篆样板。《泰山刻石》 为李斯手笔,结构谨严,笔画秀劲圆健,秦篆神貌,可窥端倪。《峄山碑》 早毁于火,存世者为宋徐铉所临,故《泰山刻石》尤为可贵。秦诏版是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下诏统一度量衡的诏文。章法比较随意,结构奇正间出,不拘成法; 用笔方折,挺劲有力。观诏版,可见汉隶书刍形。汉 《袁安碑》属小篆体势。书法结构宽博,笔画圆转瘦劲,自成面目。三国 《天发神谶碑》 ,为吴皇象书。此碑结构最佳,结体在篆隶之间,方严劲厉,笔力雄伟沉着。唐《三坟记》为李阳冰书,骨气丰匀,书艺得《峄山碑》之劲利豪爽,康有为有 “瘦劲取胜” 之评。小篆的艺术特点是: 藏锋逆入,提笔运行,圆起圆收,转角处均呈弧形,没有外拓的笔锋;结构造型上还保留着因形立意的象形文字特征; 体正势圆,横平竖直,左不见撇,右不见捺,基本组字方法是点、画、弧三者; 笔画粗细一致,对称中有长短,均衡中有参差; 独立处有连贯,体势上有互补,有图案的装饰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