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1.清朝及其以前时期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1.清朝及其以前时期

1.清朝及其以前时期

据史书记载,15世纪,即明王朝建立前后,在松花江上游局部地区,开始了少量的采伐和原始的木材加工。清朝中叶以前,吉林属“封禁地区”。鸦片战争以后,日俄帝国主义势力侵入,他们凭借特权,巧立名目,设立各种采伐机构,大肆砍伐和掠夺鸭绿江、松花江、图们江和牡丹江流域的森林资源,使这一带的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与此同时,伴随“开禁”,移民大量涌进林区,清政府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在原吉林交涉局基础上,创办吉林全省林业总局。除征收林税外,还向伐木者贷款,鼓励私人砍伐木材。同时宣传、动员和鼓励村民护林造林。

☚ (一)新中国成立前林业状况   2.民国时期 ☛

1.清朝及其以前时期

1.清朝及其以前时期1911年前

吉林省畜禽饲养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早在公元前的商周时代,就开始驯养牛、马和鹿。《后汉书》记载,“扶余出名马”。《大金国志》记载:“女真人善骑射,兽多牛羊,在美水草之地,随水草以居,迁徒不常,自由放牧,滋息益繁”。至清王朝视此地为“龙兴重地”,康熙七年(1668年)予以“封禁”。以游牧和狩猎为业的蒙古等少数民族,则利用这水草丰盛的条件,繁殖马、牛、羊等,使草地牧业有了一定的发展。清末“解禁”后,山东、河北等地移民涌入,在垦荒种地的同时,将带进的驴、猪、禽等进行饲养繁殖,开始了早期的农耕畜牧业生产。到清末的1909年,全省马存栏43. 5万匹,羊存栏2. 9万只。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设通商局,1899年向沙俄、日本、朝鲜等国引进和输出马5万匹、牛3 000头、猪4 000头、禽万只。

☚ (一)新中国成立前状况   2.民国时期 ☛

1.清朝及其以前时期

1.清朝及其以前时期

吉林省水产捕捞业自古以来,沿江河居住的先民,尤以肃慎,扶余和东胡等少数民族部落,即用骨制的鱼叉、鱼钩、鱼片和鱼镖等简陋工具捕鱼。这种原始的生产方式是人类以渔猎为生的主要生产活动之一。据永吉、扶余县古文化遗址出土的石网坠、陶泥网坠等文物表明,远在4 000多年之前,居住在松花江等江河沿岸的先民,已开始结网捕鱼。据史书记载:早在唐朝,生息在牡丹江及镜泊湖一带的肃慎族系为主的部落里,即从事渔业为主,兼营狩猎的社会经济活动。这种状况从渤海国延续到辽金和后金时期。捕鱼在当时,既是民间赖以生存的重要生产项目,也是王公贵族巡游活动(契丹语称捺钵)的一大盛事。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献干文鱼(俗称黑鱼)百口,进贡当朝皇帝。清朝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于今永吉县乌拉街为主,设立“打牲乌拉总管衙门,专事采捕鳇鱼,珍珠(东珠)、五色杂鱼等官办采捕机构。划定以打牲乌拉(今乌拉街)为中心,”方园五百里,人口四万余“的采扑范围和免税经营范围,还设立贡江、贡山和免税的石碑文。最多时打牲丁达4 275人,保证和增强采捕能力,确保封建王朝对贡品和祭品的需求。清朝中叶以后,随着大批移民涌入,带进了先进的捕捞技术和生产工具,尤其是冬季捕鱼的亮子、冰槽子和大拉网等网具。从自食为主开始转入封建社会的小商品生产时期。冬季鱼产品易于保管和运销各方,经营有利,提高了捕捞生产能力,打开了对渔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局面。从乾隆年间为打牲乌拉设立免税碑看,民间禁止采珠,捕鱼实行税收。在松花江、嫩江、图们江和牡丹江的重点产鱼区,已有以渔为业,四季扑鱼的渔业户,使捕捞渔业生产逐步成为重要生产活动。

☚ 一、发展历程_(一)新中国成立前渔业状况   2.民国时期 ☛
0001636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2:2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