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小河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小河

小河

写景诗。周作人著。发表于1919年2月《新青年》6卷2号。写一个农夫在小河中间筑起石堰,水在堰里乱转,冲不出去。堰外的水稻在为自己忧虑,桑树在为自己着急,而农夫却不知道到哪里去了。诗借助于景物的描写,表现一种人生的哲理。河水是生命的象征,它终年“挣扎”,仍然冲不破牢固的堤防,象征自由被扼杀,个性惨遭束缚的痛苦,反映了五四前夕人们反对封建专制、要求个性解放的意识。另一方面,从诗的结局中人们看到封建制度“毫不动摇”的顽固,那河边的水稻和桑树对汹涌的奔流深感忧虑,这些描写曲折地反映作者在五四新潮来临前夕矛盾徘徊的心理,流露出某种绝望感伤的情绪。在艺术构思上,委婉含蓄,言近旨远,融情入景,融情入理;形式上借散文化的语言自由地表达情思,体现了当时诗体解放的特点。

☚ 三弦   草儿 ☛
小河

小河

周作人作。1919年1月24日作于北平。初载于1919年2月《新青年》第6卷第2号。诗前有小序,说明此诗在体裁上,与法国波德莱尔提倡的散文诗“略略相象”,内容大致仿欧洲的俗歌,但是无韵。这首从外国诗歌取得借鉴的散文诗,描写一条长年稳稳向前流动的小河,因一个农夫在河中筑起土堰和石堰,河水不得前进而在堰前乱转。堰外田里的稻草和虾蟆,田边的桑树,既得不到河水的滋润,又担心河水决口横流而身受其害,各自怀着隐忧。作者通过河水受到外力强制的压抑,表现了对新文化运动中的复杂斗争的忧虑心态。这首诗全然摆脱了旧的镣铐,虽然无韵,但是读起来自然,有着美好的声调。茅盾称它是新诗史上的第一首长诗,虽然“写成散文的形式,读起来,可仍然和散文的味儿大有区别。因为它们不但是‘诗的文字’,而且句中的音节很和谐,你慢慢地读着就会感到”(《论初期白话诗》)。

☚ 三弦   乐观 ☛

《小河》

《小河》

周作人



一条小河,稳稳地向前流动。

经过的地方,两面全是乌黑的土,

生满了红的花,碧绿的叶,黄的果实。



一个农夫背了锄来,在小河中间筑起一道堰。

下流干了,上流的水被堰拦着,下来不得;不得前进,

又不能退回,水只在堰前乱转。

水要保他的生命,总须流动,便只在堰前乱转。

堰下的土,逐渐淘去,成了深潭。

水也不怨这堰,

——便只是想流动,

想同从前一般,稳稳的向前流动。



一日农夫又来,土堰外筑起一道石堰。

土堰坍了,水冲着坚固的石堰,还只是乱转。



堰外田里的稻,听着水声,皱眉说道,

——“我是一株稻,是一株可怜的小草,

我喜欢水来润泽我,

却怕他在我身上流过。

小河的水是我的好朋友,

他曾经稳稳地流过我面前,

我对他点头,他向我微笑。

我愿他能够放出了石堰,

仍然稳稳的流着,

向我们微笑;

曲曲折折的尽量向前流着,

经过两面地方,都变成一片锦绣。

他本是我的好朋友,

只怕他如今不认识我了,

他在地底里呻吟,

听去虽然微细,却又如何可怕!

这不像我朋友平日的声音,

被轻风搀着走上沙滩来时,

快活的声音。

我只怕他这回出来的时候,

不认识从前的朋友了,

——便在我身上大踏步过去。

我所以正在这里忧虑。”



田边的桑树,也摇头说,

——“我生的高,能望见那小河。

他是我的好朋友,

他送清水给我喝,

使我能生肥绿的叶,紫红的桑葚。

他从前清澈的颜色,

现在变了青黑;

又是终年挣扎,脸上添出许多痉挛的皱纹。

他只向下钻,早没有工夫对了我的点头微笑;

堰下的潭,深过了我的根了。

我生在小河旁边,

夏天晒不枯我的枝条,

冬天冻不坏我的根。

如今只怕我的好朋友,

将我带到沙滩上,

拌着他卷来的水草。

我可怜我的好朋友,

但实在也为我自己着急。”



田里的草和虾蟆,听了两个的话,

也都叹气,各有他们自己的心事。



水只在堰前乱转;

坚固的石堰,还是一毫不摇动。

筑堰的人,不知到那里去了。



【赏析】 在为数不多的“五四”优秀新诗里,周作人的《小河》是曾经被当时和后来不少诗评者所推许的。不过今天看来只有把它放到新诗初创时的历史环境里方可对它了解得更准确一些。《小河》作于1919年1月,最初发表在当年11月的《新青年》上。该诗的面世,不但使寥若晨星的新诗作者中又增添了一位新人,而且这篇新作本身就闪耀着诗美的异彩,为尚处在萌芽状态的新诗扩大了影响。

“五四”新诗人大都有着比较深厚的传统诗的素养,但这也使他们在向新诗尝试的起步中感到分外吃力。其中异常突出的难点是音节问题,因为他们总是摆脱不掉传统诗的声调的影响,写出的新诗多带着旧格律诗的旧痕迹。正当人们为此大感困惑之际,《小河》 以一种与众不同的格局与声音出现在新诗坛。它全然没有按照传统的作诗的路数去设计与安排什么音节,而是以散文的样式结构而成。这是一种新观念,即: 是不是诗不取决于有无固定的或明显的“顿”(节拍),而是求其内在情绪与情感所引起的语气与声调的波动,也就是所谓 “自然的音节”? 胡适评论 《小河》时认为,它的声调 “在骨子里”,它的 “自然的音节” 的特点是 “在自然的轻重高下,在语气的自然区分”。“虽然无韵,但是读起来自然有很好的声调,不觉得是一首无韵诗。”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小河》之所以具有“自然的音节”,还在于它十分讲求“内部的组织”,即全篇作品的“层次、条理、排比、章法、句法”等。例如它通过农夫未来之前小河周围一片宁静美所显现的韵致,及来之后流水的 “乱转”,稻禾、小草等此起彼伏的诉说所形成的层次与章法,同样为全篇诗作造成了语气、声调的“自然的轻重高下”。《小河》如此处理音节,为人们重新认识与对待新诗的音乐性问题开拓了一条新思路。

初创期的新诗为改变一度出现的抽象议论风气,曾提出“具体的作法”。《小河》利用它散文式的叙事与描写的便利,细腻地摹写了动态中的流水、农夫的来去、拟人化了的草木禾谷的对话;描绘了花朵、叶子、果实的各种艳丽的色彩;刻画了河岸、沙滩、土石堰、潭、田野等形状、轮廓各异,高底、远近不同的景象,多角度地全息摄影似地烘托出一处生气盎然的自然景观,既显得具体实在,又在诗人所构造的立体的画图中洋溢着某种情味与哲理。所以《小河》已不只是实现了“具体的作法”,而是有了更多的发挥与创造,已是“融景入情,融情入理”的佳品了。

但是《小河》并非写实之作,它采用了象征的手法,“五四”时写实主义是主流,不过西方正在风行的现代主义也不时为新诗人们所尝试。《小河》较好地运用了这种艺术表现技巧,它避免了某些新诗创作中简单比附的作法,而是经过不同层面的景、情、理的描述,造成一种朦朦胧胧的含蓄、深远的意境,但又分明在意味着什么,将大自然那种跃动的无限生命力,与“五四”的时代精神有机地和谐地融为一体,给人以回味与启迪。
小河0423特指汤溪。西南官话。四川云阳。1935年《云阳县志》:「汤溪谓之~。」特指嘉陵江(与「大河」长江相对)。西南官话。四川重庆。鄢国培《漩流》第五章二:「轮船离开了码头,在~里掉头向下流急驶而去。」

小河

地名。今属辽宁省海城市。位于葫芦峪附近,清代系牛庄城防守尉辖境。盛京内务府分设棉花庄于此。由广储司所属镶黄旗庄头赵姓承领庄地,驱使旗丁耕种纳差。每庄额征棉花700斤,另附加征车脚银、牛皮银、房租钱等杂项。后渐成满汉杂居之地。

小河

小河xiɑohe

在礼泉县西部。发源于叱干镇北豆卢村,向西南又转向东南方向,流经建陵镇、石潭镇、昭陵乡,至赵镇泔河袁家村之南注入泔河水库。全长26公里,河床宽40米~300米,流域面积169.6平方公里,常流量0.06立方米/秒,属常年性河流。隋代称浪水,后因河水清浅多小鱼,俗称小河。另说,它与东边泾河、西边泔河相比为小,故名。建有小河水库。河谷特产小河梨。

☚ 广慈寺   小河水库 ☛

小河

rivulet;creek(Am.)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6: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