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小宛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小宛

沈钦韩,字文起,号小宛,清江苏吴县人。乾隆四十年生,道光十一年(一作道光十二年)卒。嘉庆十二年举人。授安徽宁国府训导。长于训诂考证。著有《幼学堂文集》八卷,《诗集》十七卷,《两汉书疏证》七十四卷,《左传地理补注》十二卷等。

小宛xiǎo wǎn

(号)见文起。

小宛

小宛

见“沈钦韩”条

☚ 小坡   小泉 ☛
小宛

小宛

《诗经·小雅》篇名,春秋时又名《鸠飞》。诗首句无“小”字,孔颖达云“刺幽王也,教为小,故曰小宛”(《毛诗正义》)。朱熹引苏氏以为此诗属《小雅》,故以“小”名篇(《诗集传》)。二说均无确据,至今存疑。《毛诗序》云:“大夫刺幽王也。”三家《诗》义未详。全诗六章,每章六句。写对先人的怀念,对兄弟的劝诫和勉励,对衰世的忧虑,及自己小心而恐惧的心情。每章一意,意颇错杂,故后人歧说亦多。一般以为是大夫遭时之乱,兄弟相戒以免祸之诗。《毛诗序》“刺幽王”云云,乃诗外之义。此诗多用兴法,意极恳挚,后人评为“自是一篇家箴,不独处乱世宜然”(钟惺《诗经评点》)。

☚ 小旻   小弁 ☛

《小宛》

 宛彼鸣鸠,小小斑鸠鸟,


翰飞戾天。高飞上云天。


我心忧伤,我心真忧伤,


念昔先人。想起我祖先。


明发不寐,一夜睡不着,


有怀二人。又把爹娘念。



人之齐圣,聪明正派人,


饮酒温克。喝酒克制又从容。


彼昏不知,无知糊涂人,


壹醉日富。越喝越醉发酒疯。


各敬尔仪,各位作风要谨慎,


天命不又。国运一去难追踪。



中原有菽,地里有豆苗,


庶民采之。人们采回充菜肴。


螟蛉有子,螟蛾有幼虫,


蜾蠃负之(11)。细腰土蜂捉回巢。


教诲尔子,教育你儿子,


式榖似之(12)。美德定要继承好。


题彼脊令(13),看那小鹡鸰,


载飞载鸣。边飞又边鸣。


我日斯迈(14),天天我奔波,


而月斯征(15)。月月你出行。


夙兴夜寐(16),早起晚睡忙不停,


无忝尔所生(17)。不要辱没父母名。



交交桑扈(18),小小青雀本食肉,


率场啄粟(19)。却啄黄粟在谷场。


哀我填寡(20), 叹我穷得叮𪡀响,


宜岸宜狱(21)。还吃官司进牢房。


握粟出卜(22),抓把小米去占卜,


自何能穀? 何处才能得吉祥?



温温恭人(23),为人柔顺又温良,


如集于木。竟像爬在高树上。


惴惴小心(24),惴惴不安往下看,


如临于谷。如临山谷深万丈。


战战兢兢,战战兢兢怕失手,


如履薄冰。好像踩在薄冰上。


(采用程俊英译诗,有改动)



[注释] ①宛:小小的样子。②翰:飞得高而快。戾(li):至。③明发:天明发亮。④齐圣:聪明睿智。⑤温:温和。克:自我克制⑥壹醉:聚众醉酒。富:甚。⑦敬:恭肃。仪:仪表,仪容。⑧又:复。⑨中原:原田之中。⑩螟蛉:桑叶上的小青虫。(11)蜾蠃(cao luo):土蜂。负:孵化。蜾蠃捕螟蛉入窠,作为幼虫的食物,古人误以为蜾蠃孵化螟蛉为己子。(12)穀:善。似:嗣,继承。(13)题(di):“𧡨”的假借字,视脊令:鹡鸰。(14)迈:行。(15)而:你。征:远行。(16)夙(su)兴:早早起来。(17)无:毋,不要。忝:辱。尔所生:生你的人,即父母亲。(18)交交:往来不绝的样子。桑扈(hu):鸟名,又名窃脂,俗名青雀。(19)率(shuai):循,绕着。(20)哀:可怜。填(dian):“瘨”的假借字,病。寡:泛指穷苦无靠的老人。(21)宜:且字,形近而讹。且,仍。岸:“犴”的假借字,牢狱。古代乡里牢曰犴,朝廷之牢曰狱。(22)粟:即糈(xu),祭神用的精米,占卜后作为卜人的报酬。(23)恭人:谦恭谨慎的人。(24)惴(zhui)惴:恐惧担忧的神情。



[赏析] 汉儒以为《小宛》乃是“大夫刺幽王也”(见《诗序》),自此以后,历代解说《诗经》的人,都持这种见解。然而,照此解释,各个诗章的上下诗意难以贯通。到了宋代,朱熹力排旧说,他指出:“此诗之词最为明白,而意极恳至。说者必欲为刺王之言,故其说穿凿破碎,无理尤甚 ”(《诗集传》)朱熹认为研究《诗经》,不能被旧说所囿,应该破除迷信,从作品本身锲入进去,探求它们的意蕴,把握作品的题旨。他的文学见解,正是理解《小宛》诗的把钥匙。


那么,《小宛》究竟写了些什么?


《小宛》诗多次提到“念先人”、“怀二人”、“尔所生”,时时怀念父母双亲。诗中的“我”,是诗人自己,“尔”、“而”,明显是诗人的弟弟。


全诗六章,每章六句。首章以斑鸠起兴,兴中有比,以小小斑鸠却要高飞上天为喻,形容弟弟人小力量差,却想建立大功业,所以,“我心忧伤”,为弟弟担心,更怀念父母,忧伤过度,通宵达旦睡不着。诗的开端,为全篇定下了感情基调,也与以下各诗章,紧相绾合,与结尾的诗意,遥相呼应,显示出诗人反复告诫弟弟要辛勤从事、谨慎处世的宗旨。这一章里,“念先人”和“怀二人”,诗意并不重复,正因为有了这二句,突现了忧虑的深重,使诗情摇曳多姿,产生艺术感染的力量。


理解了诗首章的意思,二、三、四章的诗意也就迎刃而解。诗的第二章,诗人从正反两个方面告诫弟弟要“各敬尔仪”。恭敬聪明的人,饮酒和处理事务,都能有节制;而糊涂无知的人,群聚酗酒,放纵无度,两相比照后,诗人接着说“尔”(指弟弟)要注重自己的仪容和作风,做一个“齐圣”的人。诗的第三章,诗人以采菽和蜾蠃负子设喻,告诫弟弟要“教诲尔子”。姚际恒曾说过“中原二句,螟蛉二句,此双兴法,亦奇。”(《诗经通论》)“中原” 二句,说人们采撷原田中的大豆,这是力所能及的事,应该去做 “螟蛉” 二句,说蜾蠃孵化养育螟蛉的幼虫,这是好事,也应该去做。接连两次运用比兴手法,劝告弟弟要教育好下一代,继承好的品德,做力所能及的事,做对别人有益的事。诗的第四章,诗人用鹡鸰为例,劝勉弟弟要“而月斯征”。鹡鸰终日飞鸣,是一种勤劳的禽鸟,人们见到它,便会产生勤奋的联想。诗人因此而勉励弟弟“夙兴夜寐”,努力奋进,不要辜负父母亲的养育之恩。三个诗章,三层告诫,劝勉的诗意,不断展示出诗篇的题旨。


第五章诗意一转,写到衰乱的时世。前人解说本诗,到这一章,便以为“与上稍觉不合”,这是他没有着眼于本诗艺术手段多变特征的缘故。如果诗篇一味顺着告诫弟弟的诗意发展下去,就显得很平板,而本诗的作者别转一路,宕开诗笔去描写“率场啄粟”的“桑扈”,“宜岸宜狱”的“填寡”,就十分新人耳目。桑扈本是食肉的小鸟,而今却饥不择食,往来不绝地绕谷场啄食粟粒;又病又孤独的老人,理应闲居乡里安度晚年,而今却要被投入牢狱。诗人抓住现实生活中的反常现象,凝练地、典型地反映了百姓困苦、时世衰乱的社会面貌。诗人又写到人们握粟问卜,冀求生存,但哪里会有吉祥的征兆呢?“握粟”二句,进一步申足了乱世人们绝望的诗意。这一诗章,是全诗的“诗骨”,它为本诗所透露出来的人们忐忑不安的心绪、畏祸忧伤的心态,揭示出深刻的社会原因。


最后一个诗章,诗人反复申述处在乱世的人,一定要小心谨慎,以免受祸害,因为人们的处境,如集于木,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随时都有危险。这个诗章,拍合全篇,读诗至此,我们才真正领悟到诗人为什么会如此忧伤恐惧,又为什么要谆谆告诫自己的弟弟,才真正理解了全诗的题旨。朱熹说《小宛》是一首“遭时之乱,而兄弟相戒以免祸之诗”,我们觉得朱氏对全诗的理解是正确的,这比《诗序》的“刺幽王”说要顺畅得多,恰切得多。

《诗经》-《小宛》原文||鉴赏|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小宛

 宛彼鸣鸠,翰飞戾尺。我心忧伤,念昔先人。明发不寐,有怀二人。
 人之齐圣,饮酒温克。彼昏不知,壹醉日富。各敬尔仪,天命不又。
 中原有菽,庶民采之。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教诲尔子,式谷似之。
 题彼脊令,载飞载鸣。我日斯迈,而月斯征,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交交桑扈,率场啄粟。哀我填寡,宜岸宜狱。握粟出卜,自何能谷。
 温温恭人,如集于木。惴惴小心,如临于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这是一首质朴哀伤的劝勉诗。作者是与周王室同姓的文人,大概还是个小官吏。他遭人构陷,将受责罚。在官府裁定之前的一个耿耿难眠的夜里,他思前虑后,写下了这首充满小人物的忧惧心情的诗篇。尽管作者没有直接指斥朝政,但是,诗中对小人物终日忙碌仍不能苟活度日的境况的描写,无声地控诉了社会黑暗给下层人民带来的痛苦,也是西周末年,周王室大厦将倾之时,社会生活某个侧面的真实反映。
 全诗结构非常严谨,开头两章抒发了对祖先及父母的怀念之情。在绝望与哀伤之中,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求助于祖先在天之灵。《史记屈贾列传》所说:“夫天者,人之始也; 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可算是这两章诗的最好解释。长夜难眠之时,想到了祖先的训诫,明发是黎明的意思。第二章便是祖先对饮酒的训诫。在今天看来,这似乎很奇怪,但在当时,这种训诫则被看作是非常重要的。周初,统治者认为,商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满朝文武溺于美酒而不能自拔,因此,周公姬旦特别作了《酒诰》,严禁周族人饮酒过量。这章诗,作者特别地未用比兴的句子,以此造成象《颂》诗一样的庄严效果,而全诗其它各章都以比兴句起首。这强烈的对比使读者仿佛面对祖先那温和严厉的面孔,亲耳聆听他的教诲; 一个聪明睿智的人饮酒,应温和而有节制。那昏庸愚痴的人才会沉湎酒浆,一发而不可收拾。因此,大家要行动谨慎有节制,遵循上天的意志。
 中间两章是对兄弟的勉励。诗人以中原采豆起兴。用蜾蠃负子来勉励兄弟们好好教诲自己的后代; 蜾蠃是细腰蜂,螟蛉是棉铃虫,本来细腰蜂是拿螟铃幼子作食物,古人误认为它是为螟铃抚养后代,于是才有了这种比喻,希望兄弟们象蜾蠃那样善待自己的儿女。谷,善的意思。而后作者又以鹡鸰起兴,谈到自己与兄弟们日日夜夜地为生活而奔忙,希望他们勤恳劳作,不辱没自己的父母。题,通睼,视,看的意思。迈、征都是行的意思。而,通尔,第二人称,指兄弟。忝,辱。
 诗人在第五章里谈到了自己的冤层。他说自己就象桑扈鸟一样,只不过沿着场边啄食农民遗漏的粟粒过活。但是,人们并未同情他的孤独生活,到官府告了他,他想拿着家中的粟米出去占卜,看能不能有一个好的结果。桑扈,蜡嘴鸟。交交,即咬咬,鸟鸣的声音。马瑞辰认为宜通且,连词。毛传说,岸借为讦,诉讼的意思。填,应通矜,古同在真部,矜寡,就是鳏寡之义。
 最后一章,作者连用三个比喻劝告兄弟们小心谨慎地生活; 温和谦恭的人要象小鸟栖在树上,象站在深谷边,象脚踩在薄冰上,战战兢兢地生活。诗人谨小慎微的形象如在目前。
 全诗由祖先到家人再到自己,最后结束,条理井然,其词句并不夸饰张扬,但正象朱熹所说,“意极恳至”,谆谆告诫,不厌其烦,体现了诗人温和而又懦弱的性格。诗中的比喻丰富多彩,增加了诗歌的感染力。

诗词《小宛》原文、译文、翻译和鉴赏点评 - 先秦两汉诗 - 可可诗词网

小宛

 
 宛彼鸣鸠,翰飞戾天。我心忧伤,念昔先人。
 明发不寐,有怀二人。
 人之齐圣,饮酒温克。彼昏不知,壹醉日富。
 各敬尔仪,天命不又。
 中原有菽,庶民采之。螟蛉有子,蜾蠃负之。
 教诲尔子,式谷似之。
 题彼脊令,载飞载鸣。我日斯迈,而月斯征。(11)
 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12)
 交交桑扈,率场啄粟。(13)哀我填寡,宜岸宜岳。(14)
 握粟出卜,自何能谷。(15)
 温温恭人,如集于木。惴惴小心,如临于谷。
 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注释】 ①宛:短尾而小的样子。鸠,斑鸠。翰飞,高飞。②先人:祖先。③二人:即上述之“先人”。④齐圣:正直而智慧。温:通“蕴”,蕴藉,指文雅自持。克,克制。⑤壹:聚。富:自满。⑥尔仪:威仪,容貌举止。天命,上天的意旨。此指国运。⑦中原:即原中。原,原野。菽,大豆。⑧螟蛉:螟蛾的幼虫。蜾蠃(guo luo果裸),一种细腰土蜂,又名细腰蜂。按,蜾蠃常产卵于螟蛾幼虫体上,螫入毒汁,令其麻痹,然后把它背入树洞中,蜾蠃幼虫孵出后,即以这被麻痹的螟蛉为食粮。古人误以为蜾蠃养螟蛉为己子。诗中讲的就是这个意思。⑨式谷:式,语助词;谷,善。⑩题:通“谛”,视。脊令,鸟名,即鹡鸰。(11)而:通“尔”,你,诗人称他的兄弟。(12)忝:辱没。(13)交交:来来往往。桑扈:青雀,俗名蜡嘴。本是食肉鸟。诗中言啄食小米,喻民生困苦。(14)填寡:填,病;寡,贫。犹言贫病交加。岸:通“犴”,监狱。(15)谷:善,吉利。
 
 【译文】 短尾的那鸣鸠,高飞到了天空。我的心里忧伤,想念昔人的先祖。醒后达旦难以入寐,一直怀念他们二位。凡是正直有头脑的人,饮酒能文雅自持。那些糊涂无知的人,聚饮沉醉而日益自满。各自儆戒你们的容貌举止,国运消失了就无法重返。田野中有大豆,百姓们去采摘它。螟蛉蛾有幼子,蜾蠃蜂去抱养它。教诲好你的子孙,要善待自己的儿女。看那鹡鸰鸟,一边飞一边唱。我日日的前进,你月月的前行。早起晚睡,日夜操劳,莫辱没生你的先人。飞来飞去的蜡嘴鸟,沿着场圃啄食着小米。可怜我这贫病交加的人,竟遭诬陷而被关进监狱。抓一把小米来占卜,又从何才能得到吉利的好兆头?温良恭谨的人,好像蹲在树上,随时会掉下来。惴惴小心,好像面临深谷。战战兢兢,好像在薄冰上行路。
 
 【集评】 《毛诗序》:“《小宛》,大夫刺幽王也。”(《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十二)
 宋·朱熹:“此大夫遭时之乱,而兄弟相戒以免祸之诗。”又:“此诗之词最为明白,而意极恳至。说者必欲为刺王之言,故其说穿凿破碎,无理尤甚。”(《诗集传》卷十二)
 清·陈启源:“《小宛》刺幽王,解者纷纷。朱《传》尽扫诸说,定为兄弟相戒之诗。合之诗词,甚为相似。独‘天命不又’一语,终属难解。朱《传》曰:‘各敬慎尔之威仪,天命已去,将不复来,不可不惧也。’惟天子受命于天耳,大夫戒其兄弟,可妄称天命乎?下复云:‘时王以酒败德,臣下化之,故首以为戒。’仍不能脱刺时义矣。”(《毛诗稽古编》卷十三)
 清·姚际恒:“持粟问卜,古人常事。近代以来,然后用银、钱也。《管子》曰:‘握粟而筮者屡中。’《史记·日者传》曰:‘卜而有不当,不见夺糈。’皆可证。《集传》谓‘言握粟以见其贫窭之甚’,此以后世事说古,非也。”(《诗经通论》卷十)
 
 【总案】 这首诗写身处乱世的人忧虑恐惧的心理状态。既是自伤,更是伤时。一般认为是幽王时期的作品。朱熹《诗集传》谓:“大夫遭时之乱,而兄弟相戒以免祸之诗。”所说极是,但否认诗中有“刺王”的内容,似属片面。全诗以抒情为主,将议论和抒情熔为一炉,时而低徊不已,时而悲愤激烈,从追念先人,到暗刺幽王,到兄弟相戒,到忧惧时势,透露着对那个黑暗社会的诅咒,也透露着对造成那种灾难的统治者的无比愤恨。诗中将正直聪明的人同昏妄无知的人饮酒加以对比,对后者聚众狂饮,烂醉失德,丑态百出,狂妄无礼,进行愤怒的鞭挞。以亡国警告,其揭露是尖锐的,诗人的心情也是沉痛的。“教子”和“律己”的描写,实乃乱世之人无可奈何的哀叹:明哲保身,不可暇逸取祸;夙兴夜寐,各求无辱于父母。至于教子以承祖德,以承家业,是把希望寄托在后代身上,当然也含有以幽王为戒之意。诗末的三个比喻,将人们朝不保夕的惶恐神态,写得历历如目。

《诗经》之《小宛》译文、翻译、鉴赏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小宛

 〔原文〕
 宛彼鸣鸠,
 翰飞戾天。(韩戾作厉。)
 我心忧伤,
 念昔先人。(齐昔作彼。)
 明发不寐,
 有怀二人。
 (天、人、人,真部。)
 人之齐圣,
 饮酒温克。
 彼昏不知,
 壹醉日富。(鲁壹作一。)
 各敬尔仪,
 天命不又。
 (克、富、又,之部。)
 中原有菽,
 庶民采之。
 螟蛉有子,
 蜾蠃负之。
 教诲尔子,
 式穀似之。
 (采、子、负、似,之部。)
 题彼脊令,(鲁题作相,脊令
 载飞载鸣。作䳭鸰。)
 我日斯迈,
 而月斯征。
 夙兴夜寐,
 无忝尔所生。(三家无作毋。)
 (令,真部。鸣、征、生,耕部。真耕通韵。)
 交交桑扈,
 率场啄粟。
 哀我填寡,(韩填作疹。)
 宜岸宜狱?(韩岸作犴。)
 握粟出卜,
 自何能榖?
 (粟、狱、卜、榖,侯部。)
 温温恭人,
 如集于木。
 惴惴小心,
 如临于谷。
 战战兢兢,
 如履薄冰。
 (木、谷,侯部。兢、冰,蒸部。)
 〔译文〕
 小小的斑鸠呀,飞翔在高天之中。我的心忧伤啊,想念昔日的先人。彻夜难眠直到天明,怀念父母两位老人。
 聪敏智慧的人,温和恭谨饮酒不醉。那些愚笨无知的人,聚饮沉醉而日益狂傲。人人都要注重自己的举止容貌,上天的意志不能违背。
 田野中有大豆,人们去采摘它。螟蛉蛾有幼子,蜾蠃蜂背负着它。教育好你的子女,让他们继承美德。
 看那小小的脊令鸟,一边飞一边叫。我天天地努力进取,你月月地向前奔进。起早贪晚,勤奋不懈,切莫辱没先人。
 飞来飞去的青雀,沿着场边啄食小米,可怜我贫困孤单,又被诉讼,又将入牢狱。手握粟米卜卦,什么时候才能得到吉利?
 温和恭谨的人,好像鸟儿集聚在树上。提心吊胆呀,好像面临深谷。颤颤抖抖呀,好像行走在薄冰上。
 〔评介〕
 《小宛》六章,章六句。关于此诗的主旨,历代研究者的分歧很大。《诗序》云: “大夫刺幽王。”《诗集传》则云:“此大夫遭时之乱,而兄弟相戒以免祸之诗。”孙则云: “此诗意颇错杂,今作自戒解,果顺。然亦孰非刺王?凡言刺王者,不必句句著王身上说。”今人多认为: 此诗的作者,当是周王朝的一个小官吏,他终日为生活奔忙,但却遭人无端构陷,将受责罚。在官府裁定之前的一个耿耿难眠的夜里,他思前虑后,写下这首哀婉忧惧的诗篇,控诉了社会现实的黑暗,是一首现实性极强的作品。
 首先,诗人以 “宛彼鸣鸠,翰飞戾天”起兴,引出作者内心的哀伤和对先人的思念。用斑鸠鸟自由自在飞在高天之上,对比衬托作者此刻心情之悲伤。并自然引出对“先人”的思念和对“二人”之怀念。“二人”即生身父母。作者无辜遭难,心情哀痛,自然会激发出对祖先及父母的怀念之情。第二章,作者追述了祖先对饮酒的训诫。告诫人们应遵循祖诫,行为谨慎。但现实是满朝文武“壹醉日富”,即日甚一日地沉溺于酒醉之中。诗人正告人们要注重自己的仪态举止,不能违背上天的意志。三、四两章为兄弟之间的勉励之言。三章以 “中原有菽,庶民采之,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起兴,勉励他的兄弟要“教诲尔子,式穀似之”,“穀”即善的意思。这句诗就是劝勉他的兄弟要教育好自己的后代。第四章,诗人以 “题彼脊令,载飞载鸣”起兴,“题”通睼,看、视之意。引出“我日斯迈,而月斯征,夙兴夜寐。”“而”通尔,第二人称,指他的兄弟;“迈”和“征”都当“行”讲,即奔忙之意。这段诗是诗人看到边飞边叫的脊令鸟,想到兄弟二人为生活奔忙的景况。“勿忝尔所生” 中的“忝”即“辱”的意思,就是不要辱没先祖。第五章,诗人用 “交交桑扈,率场啄粟”句起兴,引出 “哀我填寡,宜岸宜狱”的不幸。“交交”,往来之貌; “填”,病也;“岸”讼也。诗人诉说自己不过是像桑扈鸟一样,只是沿着场边吃些洒漏的谷粒度日,但却仍然没有免除掉牢狱之灾,故诗人想通过占卜,测一下自己的吉凶。这节诗正是当时社会现状险恶之写照, 故孙云:“细看来,此章正是诗骨,盖感无辜之被系,乃作此诗耳。”末章,诗人连用了 “如集于木”、“如临于谷”、“如履薄冰”三个比喻,劝喻兄弟们要小心谨慎地生活,温和恭谨地作人。要像鸟儿集栖在树上一般,像站在深谷边沿一样,如踏行在薄冰上一样,战战兢兢地苟全性命于险恶之中; 社会的黑暗,诗人的怨愤,尽在诗中显现。
 这首诗句式整齐、结构严谨,词意恳切、情感深婉。作者通过反复的吟咏,述说了自己的不幸与社会现实的险恶。诗中还多处运用比兴手法,如“蜾蠃负子”、“脊令飞鸣”、“桑扈啄粟”均兴中有比,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末章更连用三个比喻,生动、贴恰、委婉地表现出了诗人的懦弱温和的性格,读起来给人以深沉婉转,哀怨悲切之感。
小宛

小宛

〔原文〕
宛彼鸣鸠,
翰飞戾天。(韩戾作厉。)
我心忧伤,
念昔先人。(齐昔作彼。)
明发不寐,
有怀二人。
(天、人、人,真部。)
人之齐圣,
饮酒温克。
彼昏不知,
壹醉日富。(鲁壹作一。)
各敬尔仪,
天命不又。
(克、富、又,之部。)
中原有菽,
庶民采之。
螟蛉有子,
蜾蠃负之。
教诲尔子,
式穀似之。
(采、子、负、似,之部。)
题彼脊令,(鲁题作相,脊令
载飞载鸣。作䳭鸰。)
我日斯迈,
而月斯征。
夙兴夜寐,
无忝尔所生。(三家无作毋。)
(令,真部。鸣、征、生,耕部。真耕通韵。)
交交桑扈,
率场啄粟。
哀我填寡,(韩填作疹。)
宜岸宜狱?(韩岸作犴。)
握粟出卜,
自何能榖?
(粟、狱、卜、榖,侯部。)
温温恭人,
如集于木。
惴惴小心,
如临于谷。
战战兢兢,
如履薄冰。
(木、谷,侯部。兢、冰,蒸部。)
〔译文〕
小小的斑鸠呀,飞翔在高天之中。我的心忧伤啊,想念昔日的先人。彻夜难眠直到天明,怀念父母两位老人。
聪敏智慧的人,温和恭谨饮酒不醉。那些愚笨无知的人,聚饮沉醉而日益狂傲。人人都要注重自己的举止容貌,上天的意志不能违背。
田野中有大豆,人们去采摘它。螟蛉蛾有幼子,蜾蠃蜂背负着它。教育好你的子女,让他们继承美德。
看那小小的脊令鸟,一边飞一边叫。我天天地努力进取,你月月地向前奔进。起早贪晚,勤奋不懈,切莫辱没先人。
飞来飞去的青雀,沿着场边啄食小米,可怜我贫困孤单,又被诉讼,又将入牢狱。手握粟米卜卦,什么时候才能得到吉利?
温和恭谨的人,好像鸟儿集聚在树上。提心吊胆呀,好像面临深谷。颤颤抖抖呀,好像行走在薄冰上。
〔评介〕
《小宛》六章,章六句。关于此诗的主旨,历代研究者的分歧很大。《诗序》云: “大夫刺幽王。”《诗集传》则云:“此大夫遭时之乱,而兄弟相戒以免祸之诗。”孙则云: “此诗意颇错杂,今作自戒解,果顺。然亦孰非刺王?凡言刺王者,不必句句著王身上说。”今人多认为: 此诗的作者,当是周王朝的一个小官吏,他终日为生活奔忙,但却遭人无端构陷,将受责罚。在官府裁定之前的一个耿耿难眠的夜里,他思前虑后,写下这首哀婉忧惧的诗篇,控诉了社会现实的黑暗,是一首现实性极强的作品。
首先,诗人以 “宛彼鸣鸠,翰飞戾天”起兴,引出作者内心的哀伤和对先人的思念。用斑鸠鸟自由自在飞在高天之上,对比衬托作者此刻心情之悲伤。并自然引出对“先人”的思念和对“二人”之怀念。“二人”即生身父母。作者无辜遭难,心情哀痛,自然会激发出对祖先及父母的怀念之情。第二章,作者追述了祖先对饮酒的训诫。告诫人们应遵循祖诫,行为谨慎。但现实是满朝文武“壹醉日富”,即日甚一日地沉溺于酒醉之中。诗人正告人们要注重自己的仪态举止,不能违背上天的意志。三、四两章为兄弟之间的勉励之言。三章以 “中原有菽,庶民采之,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起兴,勉励他的兄弟要“教诲尔子,式穀似之”,“穀”即善的意思。这句诗就是劝勉他的兄弟要教育好自己的后代。第四章,诗人以 “题彼脊令,载飞载鸣”起兴,“题”通睼,看、视之意。引出“我日斯迈,而月斯征,夙兴夜寐。”“而”通尔,第二人称,指他的兄弟;“迈”和“征”都当“行”讲,即奔忙之意。这段诗是诗人看到边飞边叫的脊令鸟,想到兄弟二人为生活奔忙的景况。“勿忝尔所生” 中的“忝”即“辱”的意思,就是不要辱没先祖。第五章,诗人用 “交交桑扈,率场啄粟”句起兴,引出 “哀我填寡,宜岸宜狱”的不幸。“交交”,往来之貌; “填”,病也;“岸”讼也。诗人诉说自己不过是像桑扈鸟一样,只是沿着场边吃些洒漏的谷粒度日,但却仍然没有免除掉牢狱之灾,故诗人想通过占卜,测一下自己的吉凶。这节诗正是当时社会现状险恶之写照, 故孙云:“细看来,此章正是诗骨,盖感无辜之被系,乃作此诗耳。”末章,诗人连用了 “如集于木”、“如临于谷”、“如履薄冰”三个比喻,劝喻兄弟们要小心谨慎地生活,温和恭谨地作人。要像鸟儿集栖在树上一般,像站在深谷边沿一样,如踏行在薄冰上一样,战战兢兢地苟全性命于险恶之中; 社会的黑暗,诗人的怨愤,尽在诗中显现。
这首诗句式整齐、结构严谨,词意恳切、情感深婉。作者通过反复的吟咏,述说了自己的不幸与社会现实的险恶。诗中还多处运用比兴手法,如“蜾蠃负子”、“脊令飞鸣”、“桑扈啄粟”均兴中有比,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末章更连用三个比喻,生动、贴恰、委婉地表现出了诗人的懦弱温和的性格,读起来给人以深沉婉转,哀怨悲切之感。

☚ 小旻   小弁 ☛

小宛

西域古国名。王治扜零城(今新疆且末县境)。西汉武帝(前141—前87年在位)时,有户150,口1050,兵200。国王之下设辅国侯、左右都尉各一人辅政。居民从事农牧业。能制兵器,宣帝神爵三年(前59)始属西域都护。东汉时并于鄯善。

小宛

古西域国名。在今新疆且末南山中。王治扜零城。户150,口1050,胜兵200人。国王以下有辅国侯。左右都尉各一人。辟南不当孔道。

小宛

《诗·小雅》篇名。作者或为周朝官吏。宛,小的样子; 小宛,狭小之意。《诗序》认为是“大夫刺幽王”所作,《郑笺》认为是“刺厉王”,宋朱熹《诗集传》则认为是写大夫遭时乱,兄弟相告诫以免祸的诗。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5:1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