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小国寡民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小国寡民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八十》)
 【注释】 ①什伯(shí bǎi)人之器:相当于十倍、百倍人的器物,如船、车等。徙(xǐ):迁移。结绳而用:指古代没有文字时,以结绳的方式记事。②甘、美、安、乐:都是动词,以什么为甘、为美、为安、为乐。
 【译文】 国家小、人口少。让有十倍百倍人力的各种器械没有用处;让百姓重视生死之地而不往远方迁移。虽然有船只、车辆,却没有人乘用;虽然有铠甲、兵器,却没有地方展示。让百姓重新过上结绳记事那样原始纯朴的生活。让百姓吃得甘甜、穿得漂亮、住得安生、依照当地的风俗活得快乐。尽管国家与国家之间彼此望得见、鸡鸣狗叫的声音彼此听得见,但是百姓自给自足、安居乐业,到老至死也不相往来。
 【感悟】 老子的这段话,表述了他的理想社会。老子并不是要求人们倒退到原始社会,而是要求人们“知其文明,守其朴素”。(冯友兰语)
 老子的小国寡民,针对的是当时已经开始的、危害人民的大国兼并行为——通过战争兼并土地、掠夺人民。
 老子“小而美”,的社会政治思想,对“以大为美”的人是一个警示。
 现在北欧一些国家“小而美”,个个国昌民富,人民安居乐业,不失为现代社会的一个典范。
 


古代文学作品《小国寡民》作者、内容解读和评价 - 可可诗词网

《小国寡民》

《小国寡民》

散文篇名。选自《老子》第八十章。以首句名篇。今人侯外庐等《中国思想通史》说:“这幅小国寡民的社会图画,恰好是未进至农业生产阶段之氏族社会。有‘什伯之器’(劳动手段)而不用,乃指社会分工尚未成熟的形态,商品生产的存立条件自然未加具备;‘重死而不远徙’,乃指没有交换关系的特征;‘虽有舟舆无所乘之’,乃指没有交通关系的社会;‘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乃指甲兵是社会的渔猎生产之劳动手段,不是奴隶制社会当做征服他人的武器用的;‘使人复结绳而用之’,表示社会的意识形态还在无文字的阶段。”今人童书业《先秦七子研究》说:“这实际是一种理想化的小农农村,保存着古代公社的形式。有人说:老子企图恢复到原始社会,这种说法并不妥。因为老子还主张有‘国’,有统治;这种社会里还有‘甲兵’,而且能够‘甘其食,美其服’,这些都不象是原始社会的现象。老子只是企图稳定小农经济,要统治者不干扰人民,让小农经济自由发展,这就达到了他的目的。自然,企图实现一个巩固而不会变化的小农经济的社会,只是幻想,事实上绝对不可能有。”今人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说:“小国寡民乃是激于对现实的不满而在当时散落农村生活基础上所构幻出来的‘桃花源’式的乌托邦。在这小天地里,社会秩序无需镇制力量来维持,单凭个人纯良的本能就可相安无事。在这小天地里,没有兵战的祸难,没有重赋的逼迫,没有暴戾的空气,没有凶悍的作风,民风淳朴真质,文明的污染被隔绝。故而人们没有焦虑、不安的情绪,也没有恐惧、失落的感受。这单纯朴质的社区,实为古代农村生活理想化的描绘。中国古代农业社会,是由无数自治自尚的村落形成。各个村落间,由于交通的不便,经济乃求自足自给,所以乌托邦亦为当时封建经济生活分散性的反映。”陆元炽《老子浅译》说:“老子‘小国寡民’的理想国,是反映了农民小私有者的一种愿望。和历史前进的潮流对比,可以说这个理想国是空想。说他是历史的倒退也可以。说他是历史的反动也可以。但是作为一个诗人,老子的空想,对于人压迫人、人剥削人、人杀人、人吃人的社会来说,是不是也是很美好的?作为一个哲人,老子的理论和这个形象化的蓝图,对于后世进步的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认识剥削制度的不合理,对于农民起义明确提出‘等贵贱,均贫富’的口号,是不是一种很重要的启蒙呢?它的积极的、进步的一面,难道可以忽略吗?”今人李泽厚、刘纲纪从美学的角度认为“老子并不无条件的否定美”,“老子的‘小国寡民’的社会也并非不要美。但这里‘美其服’的‘美’,自然不是那种‘令人目盲’之美,不是老子斥为‘盗夸’之徒的那种‘服文采,带利剑’(第五十三章)的美,而是老子理想中的素朴自然之美,也就是老子所承认的唯一的真正的美”;“由于历史的局限,老子只能通过‘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第十九章)的方法,到他的 ‘小国寡民’的理想中找寻他的美。这种抛弃文明所取得的成就而向后倒退的想法,当然是违背历史进程的。”(《中国美学史》第一卷)此章是老子的政治论,他运用文学笔法描绘了一幅充满着田园风味的理想社会的蓝图。这个社会国家小,人口少,百姓无知无欲,满足于简朴的生活和环境;人人有甜美的饮食,美观的衣服,安适的居所,欢乐的习俗;邻国相望,鸡犬相闻,和睦共处,互不往来。这种理想社会在现实生活中当然是不存在的,但是老子的动机是反对奴隶制,反对阶级剥削和压迫,所以又有其一定的积极意义。《老子》一书以旨义玄奥,语言古朴闻世,而此章却文字清新流畅,描绘生动具体,音韵流美,形象鲜明,呈现出“清远”的风格,是哲理性散文的精粹之作。对后世无论从思想上或文学上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对老子“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的进一步铺叙和渲染。

小国寡民

国小民少。为先秦道家所主张的理想社会。《老子》:“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车,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亦指不大的地区,不多的居民。清汪琬 《具区志序》: “名为湖山一隅,而实则与都会比,非小国寡民之所能几也。”

好的社会

好的社会

春的世界:春国
光明美好的世界:青天(见~)
政治清明的社会或国家:朗朗干坤
圣明之世:辛阳
美好世界:锦绣干坤
繁华的社会:红尘
安定的社会:顺流
风气很好而安定的社会:清平世界
安定美好的社会状况:嘉靖
上古淳朴的社会:无怀葛天
理想世界:华胥之国 华胥之梦
理想中最美好的社会:乌托邦
儒家提出的一种理想社会:大同
一种空想中生活安乐优美的世界:世外桃园
佛所居的清净世界:净土 净刹 香岩地
佛教称西方极乐世界:莲界 莲花界 须摩堤 须摩题 莲花世界 莲华世界 西方净土 西方净国
佛教指庄严洁净的极乐世界:静城
庄子推崇的无为而治、太平、自由自在的理想社会:标枝野鹿
老子向往的古代原始理想社会:小国寡民

☚ 社会制度   不好的社会 ☛

小国寡民

中国先秦道家宣扬的理想社会。《老子》:“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小国寡民

《小国寡民》

本篇为《老子》一书中的第八十章,在这一章中,老子对他理想中的社会生活作了具体、生动的描述。这个社会的特点是,国家小,人民少,人们珍视自己的生命而不愿冒险远徙,虽有功效十倍百倍的工具器物却弃之不用,人们以自己吃的食物为香,以自己穿的衣服为美,习惯于自己安适的生活,虽然国与国之间隔得很近,鸡鸣犬吠的声音都可以听得见,但人们一直到老死也不互相来往。一般认为,老子的这种理想是要倒退到原始部落的生活中去,是老子反对社会进步的观念的反映,是反动的。现在看来,老子在人类文明之始,就洞察到文化进化所带来的弊病,并以重视人的内心生活的主张反对技术异化,也有其深刻的一面。本篇文字在一般性概述之外,也有“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样富有形象性的句子,显得很生动。另外,象“甘其食,美其服”的句式中,把形容词作动词(意动动词)用,也很新颖别致。

☚ 有无相生   乘桴浮于海 ☛

小国寡民

老子的社会理想。《老子》第80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所向往的“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乃是一种无先进生产工具,无交通和外交联系,无战争侵夺,无文化教育的原始公社。在原始公社里,生产力极端低下,根本不可能过上“甘食”、“美服”、“安居”、“乐俗”的美好生活。因此,老子所云不过是一种桃花源式的乌托邦,永远无法实现。

小国寡民xiǎo guó guǎ mín

国家小,民众少。《老子·任契独立》:“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举;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小国寡民xiǎoguó-guǎmín

国家小,百姓少。本为春秋时期老子的政治理想。见《老子》八〇章。现也借指面积小、人口少的地方。

小国寡民xiǎo ɡuó ɡuǎ mín

指国家小,百姓少。

小国寡民xiao guo gua min

本指国小民少。后常用作自谦语。语本《老子》第80章:“~,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死而不远徙。”
【反】泱泱大风

小国寡民xiǎoguó-guǎmín

〔并列〕 国小民少。语出《老子》80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也指地区不大,居民不多。清·汪琬《县区志序》:“名为湖山一隅,而实则与都会比,非~之所能几也。”
△ 常用作谦词。

小国寡民xiǎo guó guǎ mín

寡:少。即国土小,百姓也少。常作谦辞。晋·潘岳《在怀县作》诗之二:“登城望郊甸,游目历朝寺。小国寡民务,终日寂无事。”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7:3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