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痛病证名,出《小儿药证直诀》。凡婴儿出生后,无故啼哭不止,或夜间啼哭,多是腹痛。临床分寒实腹痛、积热腹痛、伤湿腹痛、积痛、虫痛、锁肚痛、盘肠钓痛、癥瘕痛、虚寒腹痛等。 小儿腹痛 小儿腹痛小儿腹痛,是临床极为常见的一种证候,涉及的范围很广,这里所指的是针对儿科无外科急腹症指征的腹痛。 小儿腹痛,除较大儿童外,大部分不能自述症状,有时虽能自述,但往往说不准确腹痛的部位和性质。《古今医统》:“小儿腹痛之病,诚为急切,凡初生二、三个月及一周之内,多有腹痛之患。”婴幼儿如出现突然或阵发性的反常哭闹,或曲腰啼叫,双手捧腹,起卧颠倒,烦躁不安,或摒气出汗,面色苍白,或精神萎靡,屈膝卧时,必须注意是否腹痛。 小儿脏腑薄弱,经脉未盛,易为内外病因所伤,六淫侵袭,乳食停滞,脉络瘀阻均可引起气机壅遏,经脉失调,而发生腹痛。《婴童百问》:“夫腹痛者,多因正邪交攻,与脏气相击而作也。”小儿腹痛可按寒、热、食积、气滞、血瘀、虫辨证施治。 受寒腹痛: 又名寒痛。小儿感受寒邪后,突然腹痛,曲腰啼叫,面色苍白,腹部喜按怕冷,口不渴,手足欠温,肠鸣,痛处喜暖,得温则舒,遇冷则痛加重,小便清长,大便溏薄,或有呕吐腹泻,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紧,指纹红或隐伏不显。治宜温经散寒,用良附丸合四磨汤。如四肢厥冷者加附子。 湿热腹痛: 又名热痛。由于湿热熏蒸于肌表而发热,湿热积滞于肠中,使传导失职而腹痛、腹胀且拒按、胸闷,纳呆,口渴而不欲饮,舌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指纹紫红滞。治清利湿热为主, 用甘露消毒丹。 湿热积滞而兼热利下重者,可用白头翁汤;湿热熏蒸而兼黄疸,大便秘结者,可用菌陈蒿汤加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等。 食积腹痛: 又名食痛。由于乳食积滞,腹部绞痛,曲腰啼哭,面色苍黄暗滞,不思乳食,频繁呕吐,嗳气有腐食臭,矢气臭,大便呈酸臭味或不消化,泻后痛减,夜卧不安,舌苔白腻,脉沉滑而实,指纹淡滞。治宜消食导滞,行气和中,用木香槟榔丸。若兼外感风寒,内伤食滞,致食寒凝结,腹中作痛,治宜散寒导滞,用藿香正气散。 气滞腹痛: 由于气滞不通,脘腹胀痛,气机升降失调,腹痛走窜不定,或引及少腹,胸闷暖气,脉弦,舌苔薄。治宜舒肝理气,可用四逆散;若引起睾丸疼痛,可加荔核、橘核。 瘀血腹痛: 其痛如针刺,痛有定处,固定不移,或触之有包块,推之不动,按之疼痛加重,有时昼轻夜重,口唇色暗,舌有瘀斑,脉来细涩或弦滑。治宜活血化瘀,行气定痛。用少腹逐瘀汤。若觉有气滞窜痛者,加川楝子,枳壳;若腹部肿块明显者,加三棱,莪术,桃仁,红花。 蚘虫痛: 小儿腹痛因蛔虫积于肠道而致者,颇为多见。称为蚘虫痛。蚘痛则腹中痛,特点为痛有休止,往来上下,亦攻心而痛,痛时便高声啼叫,口喜吐涎及清水。治宜安蛔驱虫为主。(见“小儿诸虫”条) ☚ 小儿腹胀 积滞 ☛
小儿腹痛 小儿腹痛小儿腹痛,是极为常见的一种证候,临床上以突然或阵发性哭闹,曲腰屈膝,手捧肚腹而叫哭等表现。多因外感四淫之邪,乳食停滞,虫扰动等邪正交攻,气机壅遏,气滞血瘀与脏气相击所致。症见若感受寒冷而突然腹痛,曲腰啼叫,面色苍白,喜温喜按,口不渴,四肢不温,遇冷痛甚,小便清长,大便溏薄,或呕吐泄泻,舌淡苔白,为寒痛;若腹痛腹胀,拒按,胸闷纳呆,口渴,苔黄腻,是热痛;若腹痛呕吐,嗳气酸腐,曲腰啼叫,不思乳食,大便酸臭或不消化,泻后痛减,夜卧不安,苔白腻,是食积痛;若腹痛时作时止,口吐涎或清水,面有虫斑,下唇有白色小粟粒样物数个,是蠕虫痛。治宜温中散寒,清热利湿,导滞驱虫等。太阴人热痛用清心莲子汤,热多寒少汤,寒痛用太阴调胃汤,急痛用麝香散,食积痛用调胃承气汤,虫痛用麻黄定痛汤。少阴人寒痛用理中汤,热痛用宽中汤,虫痛用姜术宽中汤,食积痛用香砂养胃汤。少阳人寒痛用荆防地黄汤,热痛、虫痛、食积痛用滑石苦参汤。 ☚ 小儿泄痢 小儿腹胀 ☛ 小儿腹痛xiǎo ér fù tònginfantile abdominal pa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