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肺病
本病系以发热、咳嗽为主要症状的一种小儿最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生,尤以冬春季节为多见,五岁以下之婴幼儿发病率高。病因主要由于外感寒热风邪所致。发病原因是,小儿时期,寒热失调,易被风邪侵袭,如睡中着凉,或因气候突变受风寒,或时疫蔓延时感受病邪等,致使三根失常,赫依与血相搏而损及肺脏,进而激起血、希拉热邪炽盛,导致肺功能减弱而成热症肺病。在寒冷环境中受寒过甚,或过食寒凉之品,致使巴达干、赫依之力亢盛,痰液增多,阻塞气道,随成寒症肺病。从病变情况分为肺热痛、肺刺痛、肺风邪和初生儿肺热四种。
肺热痛 症见高热咳嗽,痰呈黄色,呼吸不规则,鼻翼煽动,烦躁不安,面赤唇干,昏睡,多汗,脉象细数,尿赤黄,指纹紫色,呈现至第二、三指节。治宜以清热,止咳,化痰为原则。药物可选用宝凤九味丸或无敌金刚丸为主内服,或反复服用沙参四味汤。如伴见心悸,咳喘胸闷,神昏谵妄等症状时,可投吉格西贡热勒与上述主剂共服。如白脉受累而出现惊厥昏迷,四肢抽搐,口噤项强等症状时,宜投如意至宝丸与主剂共服。病儿居室应空气清爽,温凉适度,给以容易消化之饮食,多饮开水。
肺刺痛 症见高热,胸胁刺痛,咳嗽喘憋,痰液壅塞难于吐出,呼吸短促,痰呈铁锈色,鼻翼煽动,头痛,神志困倦,干呕,面赤口干,甚则胸部发颤,手抓母亲,身体出汗,呻吟,午后及黄昏时分病势加剧,脉象大而紧,尿赤黄,指纹发紫并显现至正精关甚至命关。治宜以清热,镇痛,止咳为原则。药物选用肺热普清散与沉香八味散,用沙参四味汤为引交替内服。如血热炽盛而刺痛处固定不移,咳痰带血则宜投八味红花止血散与骚血普清散,用白开水送服,仍不解热则可取肝脉微量放血,或宜两手十指尖放血。如游走性刺痛,则为赫依妄动的表现,宜投三十五味沉香散或十五味沉香散与主剂交替内服。病室要空气流通,温凉适度,禁食引发血、希拉热之热、锐性饮食。
肺风邪 症见多在黎明时分咳嗽频作,痰液难以咳出,痰多沫,恶心欲吐,颜面与嘴唇肿胀、口唇发紫,舌与牙龈皆发白,精神倦怠,脉象弱而缓,尿清澈带沫。治宜以祛巴达干赫依,止咳为原则,同时注意抑制赫依性热邪之并发。药物宜七味葡萄散,用土木香四味汤送服;祛痰用五味沙棘散,与主剂交替内服。
初生儿肺热 多由胎内感毒或出生后感受风寒风热所致。症见发热,咳嗽,气急,鼻翼煽动,喉中痰鸣,颜面及口唇发紫,胸部发胀,舌质红燥,舌苔黄,右耳上之肺脉发紫显露,指纹紫色,病重者可显露至命关。治宜以清热凉肺为原则。药物用吉格西贡热勒或肺热普清散,给母子共服。
小儿肺病
小儿肺病包括热痛、热阻、“唐保”3种。小儿热痛,症见脉紧、意识沉迷,从口腔深部发出“啃啃”的呻吟声,气短,咳嗽时口眼紧闭,痰涎阻塞,心动过速,面容发黑,呕吐等。小儿热阻,发病起初痰难以咯出,咳嗽剧烈,体壮热,动脉和切脉处脉搏洪大,连续咳嗽,小儿用手抓自己胸口或母亲衣服。后期多汗,发出“啃啃”的呻吟声,呕吐。小儿“唐保”,为陈旧性肺病与隆并发的一种肺病,咳嗽剧烈,咯痰较顺利,口唇和眼睛肿胀,舌发黄,牙龈淡白。
治疗,热痛治法分平息和下泻两种。平息法,将兔耳草、甘青乌头二药煎汁配《四部医典》中所述的六味牛黄散服用。小儿肺部炎症较甚者,服八味藏黄连散。下泻法,将长喙诃子、兔耳草、中尼大戟煎汁加二味麝香散泻下。上法无效者服《后续部》中的三味冰片君臣散。热阻,以藏红花、天竺黄、藏菖蒲研末加糖服用。平息困难者服用甘草、无茎芥等煎汤和《四部医典》中的十二味冰片散,然后发汗,发汗后将汗用小麦面擦干净。根治困难者,将十七味肺精药丸撒入奶酪中常服,最后在“诺嘎”穴、“如通”穴放血,或服用余甘子类方药。热阻迁延老化,咳脓痰者,四味毛蓝雪花散与糖配制,服用以排脓,或白檀香、三凉药、犀角配制后服用以解脓毒,上身用凉水拍激,用新鲜性平之饮食治疗。肺隆病“唐保”,以五味子、糖、荜茇与新鲜酥油配制为膏服用。或服用四味天竺黄膏药,之后,三味岩白菜用蔗糖配制内服。饮食,食用白酥油、蔗糖、新鲜羊肉等。生长缓慢、身肿者,用五味琥珀散泻下,然后火灸肺穴第四椎、第五椎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