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结核病 小儿结核病由结核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全身各个脏器均可受累,但小儿时期以原发型肺结核最为常见。传染途径: ❶呼吸道传染:病人咳嗽时,带有结核菌的飞沫浮游于空气中;吐出的痰干燥后,结核菌散播于飞扬尘埃中,健康儿童吸入后可受感染。 ❷消化道传染:多因饮用未消毒的污染牛型结核菌的牛奶或污染人型结核菌的食物而受感染。小儿若不接种卡介苗,对结核菌有普遍的易感性。原发型肺结核为结核菌初次侵入肺部后发生的原发感染,是小儿肺结核的主要类型。病初可有低热、轻咳或食欲减退等,稍重则有长期不规则低热、消瘦、盗汗、乏力等症状。原发性肺结核若治疗合理,及时,预后大多良好,原发病灶钙化。如未经合理治疗,病灶可长期残留,成为继发性肺结核的潜在因素。年龄幼小、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时,病变可进展、恶化。预防措施: ❶提高身体抵抗力。卡介苗接种免疫效果肯定,可以降低小儿结核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新生儿及结核菌素试验阴性的小儿和青少年均应接种卡介苗。复种年龄为3岁、7岁、12岁。为小儿提供合理的膳食,加强锻炼。对体弱儿及早进行矫治。预防麻疹、百日咳等急性传染病,对预防结核病亦有重要意义。 ❷隔离病人。患有活动性肺结核的成人是主要的传染源。托幼机构工作人员应定期体检,带小孩的保姆亦应进行健康检查。家长,特别是有“气管炎”咳痰、咳血的病人,要及早诊治,保护小儿不受感染。 ❸加强乳品消毒和食品卫生管理。治疗:儿童结核病的治疗主要有以下方法: ❶全身疗法:结核病是一种慢性、全身性的疾病,只有在全身疗法的基础上才能调动小儿的抗病能力,取得满意的疗效。全身疗法包括合理的营养和休息,选用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A、维生素C的食物。病儿居室应阳光充足、空气流通。 ❷化学疗法:以异烟肼、链霉素和对氨基水杨酸钠为首选药物。应早期治疗,剂量合理,规律用药,坚持足够的疗程,选用有协同作用的药物联合用药,以防止恶化和复发。 ❸中医疗法:肺结核的全身症状或局部症状,主要由于人体的阴阳气血虚损,导致肺阴虚、肾阴虚和脾阳虚。治疗须肺、脾、肾兼顾,根据临床辨证而分主次。 ❹其他:激素疗法、外科疗法等。 ☚ 破伤风 结核性脑膜炎 ☛ 小儿结核病 小儿结核病xiao'er jiehebing由结核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全身各个脏器均可受累,但小儿时期以原发型肺结核最为常见。传染途径: ❶呼吸道传染。病人咳嗽时,带有结核菌的飞沫浮游于空气中;吐出的痰干燥后,结核菌散播于飞扬尘埃中,健康儿童吸入后可受感染。 ❷消化道感染。多因饮用未消毒的污染牛型结核菌的牛奶或污染人型结核菌的食物而受感染。小儿若不接种卡介苗,对结核菌有普遍的易感性。原发型肺结核为结核菌初次侵入肺部后发生的原发感染,是小儿肺结核的主要类型。病初可有低热、轻咳或食欲减退等,稍重则有长期不规则低热、消瘦、盗汗、乏力等症状。原发型肺结核若治疗合理、及时,预后大多良好,原发病灶钙化。如未经合理治疗,病灶可长期残留,成为继发性肺结核的潜在因素。年龄幼小、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时,病变可进展、恶化。预防措施: ❶提高身体抵抗力。卡介苗接种免疫效果肯定,可以降低小儿结核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新生儿及结核菌素试验阴性的小儿和青少年均应接种卡介苗。复种年龄为3岁、7岁、12岁。为小儿提供合理的膳食,加强锻炼。对体弱小儿及早进行矫治。预防麻疹、百日咳等急性传染病,对预防结核病亦有重要意义。 ❷隔离病人。患有活动性肺结核的成人是主要的传染源。托幼机构工作人员应定期体检,带小孩的保姆亦应进行健康检查。家长,特别是有 “气管炎”、咳痰、咳血的病人,要及早诊治,保护小儿不受感染。 ❸加强乳品消毒和食品卫生管理。 ☚ 兔热病 结核性脑膜炎 ☛ 小儿结核病 小儿结核病小儿结核是一种慢性传染病,解放三十多年来,由于人民生活水平及卫生条件的不断提高,结核病防治工作的大力开展,小儿结核病的感染率、发病率、患病率及死亡率均有了明显下降。 病因 为结核杆菌,系分枝杆菌属。我国小儿结核病绝大多数由人型结核杆菌引起,牛型者偶见。随抗结核药物的广泛应用,耐药结核菌株有增多趋势,因此对原发耐药菌株所致的小儿结核感染应予足够重视。近二、三十年对非典型分枝杆菌感染逐渐引起注意,其临床表现与结核病相似,小儿多致周围淋巴结炎,尤其颈淋巴结炎;致肺部病变者较少,对抗结核药物多不敏感。 病理与发病原理 结核的基本病理组织学改变为渗出、增殖与变态反应性改变。其主要特征为上皮样细胞结节的形成,郎罕巨细胞的出现及干酪样坏死。结核性炎症的良好结局是吸收、纤维化、或钙化。 结核杆菌可从呼吸道、消化道、皮肤或胎盘侵入,最常见的传染途径为呼吸道。患血行播散结核的孕妇,胎盘有结核病灶,故可通过胎盘或羊水感染胎儿发生先天性结核病,但甚少见。结核菌进入人体后,可于侵入局部(肺、肠、咽或皮肤)形成原发病灶,局部引流的淋巴管及淋巴结发生炎症,即形成原发综合征,以肺部为最多见。愈合的主要表现为钙化,是小儿原发结核的特点。在原发感染时期,可发生隐匿性菌血症,波及全身如肺、骨、中枢神经系统或肾,形成隐伏的转移病灶,成为以后发生继发性肺结核和肺外结核的来源。继发性肺结核多见于12岁以上年长儿童及青年,主要由肺部已存在的隐伏病灶或未完全愈合的原发病灶复燃(称内源性感染);仅少数为再次由开放性结核病人传染(称外源性再感染)。继发性肺结核主要病型为浸润性肺结核及空洞性肺结核。 小儿初次感染结核菌后是否发病,与结核菌的毒力、数量及个体免疫状态有关。由于结核菌是一种细胞内寄生菌,故结核免疫以细胞免疫为主。当结核菌或卡介苗(抗原) 初次进入人体后,体内T淋巴细胞受抗原致敏,并大量增生,2~10周后产生细胞免疫与第Ⅳ型(迟发型)变态反应,如结核菌再次进入机体与致敏T淋巴细胞接触,即释放各种淋巴因子,如趋化因子、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及巨噬细胞活化因子等,巨噬细胞被激活后可吞噬及杀灭结核菌,又可使病灶局限形成肉芽肿。于结核免疫过程中,T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起主要作用,仅于二者功能正常及相互作用下,结核菌才能被清除,否则易扩散。小儿营养不良、麻疹、百日咳等急性传染病可使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可使处于隐匿状态的结核感染发病甚至播散,发展为全身粟粒性结核病。 临床表现 不论是属原发性或继发性,患儿均可有共同的结核中毒症状,如发热,食欲不振,消瘦,疲乏无力,盗汗等。一般多为不规则低热,少数起病急者可呈高热。原发结核病常见结核过敏表现如疱疹性结膜炎、结节性红斑、一过性关节炎等。小儿肺结核呼吸道症状不多,常无明显阳性体征,而X线却可见明显改变,即症状及体征与X线改变不一致,为小儿肺结核又一临床特点。但各系统或器官的结核病则各有其特有症状及体征。 诊断 早期诊断极为重要。接触史除对诊断有很大帮助外,又可对病儿是否感染耐药菌株提供依据,对确定治疗方案有参考意义。痰液、胃液、脑脊液中可找到结核菌。周围淋巴结穿刺涂片检查可见特异性结核病变。肺部X线检查,可判断结核的类型、病变范围、性质及活动情况。结核菌素试验仍为目前常用的一种简单可靠诊断方法,注射结核菌素后引起典型迟发型(第Ⅳ型)变态反应。常用试剂制品有旧结核菌素(OT) 和结核菌纯蛋白衍生物(PPD)。国内通用旧结核菌素皮内注射法,一般先用1:10000稀释液0.1ml(1u),阴性者再用1:2000稀释液0.1ml(5u),必要时再作1:1000稀释液0.1ml (10u)。由于我国小儿普遍接种卡介苗,因此鉴别卡介苗接种后阳性和自然感染的阳性十分重要。一般自然感染后阳性反应较强,卡介苗接种后阳性反应较弱,且其阳性反应程度逐年减弱,直到转为阴性。结核菌素试验尚应注意假阴性反应,假阴性反应可见于变态反应前期,严重结核病,极度衰弱小儿、患麻疹时或应用免疫抑制剂后。近年对阴性反应病人用PPD作抗原进行体外淋巴母细胞转化试验有阳性报道,似有助于假阴性反应结核患者之诊断。 治疗 一般治疗应注意休息和营养,卧室要通风,保持空气新鲜,避免继续与开放性结核病人接触,避免接触各种传染病,尤其麻疹、百日咳及传染性肝炎等。 初治患儿抗结核药物的使用原则为早期、足量、疗程够而不间断以及联合用药。异菸肼为首选及必选药物,用于整个疗程中。严重病儿可异菸肼、链霉素、对氨水杨酸钠三药或异菸肼加链霉素二药联合使用,3~6个月后改为异菸肼单用,疗程11/2~2年。轻症原发性肺结核可单用异菸肼一年。对原发耐药菌感染或复治患儿,第一线抗结核药物疗效常不显著,应考虑加用或改用第二线抗结核药物如利福平,乙胺丁醇、乙硫异菸胺及卡那霉素等。较常用组合为异菸肼及利福平合用或异菸肼及利福平加用乙胺丁醇或卡那霉素;异菸肼加乙硫异菸胺;或异菸肼、乙硫异菸胺加卡那霉素。 预防 除提高机体抵抗力外,应注意控制传染源,对成人结核病人应作到早期发现及时隔离和彻底治疗。卡介苗接种和复种为有效预防措施。要作好接触儿及结核菌素强阳性反应小儿的登记及管理,积极预防小儿急性传染病。异菸肼预防可减少自然感染小儿的发病,对象为密切接触开放性结核患者的小儿; 结核菌素试验新近阳转的小儿,特别是3岁以下自然感染的小儿;结核菌素试验阳性且有早期结核中毒症状,但X线阴性的小儿;以及结核菌素试验阳性小儿患麻疹或接受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者。剂量为每天10mg/kg,疗程6~12月,每月肺部X线随访一次。 ☚ 败血症 原发性肺结核 ☛ 00006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