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小儿瘰疬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小儿瘰疬

病证名。即淋巴结肿大,肿大者为瘰,肿小者为疬,合称瘰疬,又名九漏。《诸病源候论》卷五十: “小儿身生热疮,必生瘰疬。其状如结核,在皮肉间三两个相连累也。是风热搏于气血,焮结所生也。”亦有由肝气郁结,痰湿凝聚,或素有体虚,肺肾虚损,虚火内动,痰火凝结所致者。颈两侧为肝、胆经脉所循行,痰湿阻滞肝脉,凝结成核,日久痰湿化热内燔,溃烂成脓,或染毒焮发而红肿灼痛,肉腐成脓,破溃而成疮。若病程迁延,此愈彼起,阴毒流窜,皮下穿空,则发为鼠瘘。治以清热解毒疏风活血为主,方用消瘰丸,解毒济生汤加减,脓肿形成,可切开引流。

小儿瘰疬

小儿瘰疬

小儿瘰疬,又称疬核、痰核。是颈腋部发生肿块大如核的一种病证。多为两侧性。一旦瘰疬发生。不易消散。如化脓破溃又较难收口,常形成窦道名为鼠瘘。《灵枢》云:“鼠瘘之本,皆在于脏,其末上出于颈腋之间……”每久而难愈。
瘰疬发生原因,《幼幼集成》云:“小儿瘰疬,由肝胆二经风热血燥而成。盖二经常多气少血,倘怒则肝火动而血热,肾阴虚则不生津而血燥,燥则筋病,累累然结若贯珠。”故瘰疬的生成,一是由于肝经忿郁,郁而化火,火热灼津,炼液成痰,痰有热则肿,气遇痰则凝,痰凝气结,经久不散,颈腋为肝胆经所过之处,故结肿不消,大如果核。二是由于素体虚弱,聚湿为痰,或肾阴亏损,阴虚火动,炼液成痰,痰凝于筋,则结成肿核。可见瘰疬的病位在筋,病理变化和气结痰凝有关。病久痰热熏蒸,可以化脓溃烂,脓水淋漓,最易伤阴,气血耗损,病久可出现虚羸证象。
本病发展缓慢。好发于颈部两侧,肿大如核,少则一个,多则成串,成串的瘰疬称连珠串疬。初起可活动,质硬,无压痛或有轻微胀痛,皮肤不红不热。一般无全身症状。如病情进一步发展,则局部红热而痛,肿结推之不移,可出现低烧等证而转为劳病。如《疡科心得集》云:“其候多生于耳前后,连及颈项,下至缺盆及胸胁之间。其证初起如豆粒,渐如梅李核,或一粒,或三五粒,按之则动而微痛,不甚热,久之……颈项强痛,或午后微热,或夜间口干,饮食少思,四肢倦怠,或坚而不溃,或溃而不合,皆由气血不足,故往往变为痨瘵”。
瘰疬的治疗,早期,仅局部肿核坚实,皮肤不红不热者,为痰凝气结,筋脉瘀滞,治宜疏肝散结,豁痰软坚,可用散肿溃坚汤加减。肝火偏旺,舌苔黄而质红,脉象弦数者,治宜清肝解郁,化痰散结,可用柴胡清肝汤加减。如阴虚火旺,出现低烧,颧红,手足心热,不论已溃未溃,已脓未脓者,均宜滋阴降火,可用知柏地黄丸,或清骨散加减。如偏阴血虚者,症见夜寐盗汗,口干腰膝酸软等,治宜养血益阴,化痰软坚,可用四物汤加牡蛎、大贝母等。如日久气血耗损,症见形体消瘦,少气懒言,语低自汗,面色苍白,心悸气短,脉象细弱者,治宜气血双补,可用十全大补汤或香贝养荣汤加减。瘰疬一病,不宜长期使用攻消之法,以免耗损正气,尤其证久体虚,更宜益气养荣,调而治之,其疮自消。如《疡科心得集》云:“若不评脉证虚实之异,而概用追蚀攻下及行气散血之药……以致气血日损,必为败证矣”。
瘰疬外治方法,未溃之时,可用阳和解凝膏,消核膏患处敷之。已溃者,可用五五丹(熟石膏、升丹)、雄黄膏、红升丹去腐提脓,外敷藤黄膏(藤黄末、五味子末、凡士林,调匀成膏)。腐肉已净,可用生肌散收功。治疗瘰疬,尚有截根疗法、拔核疗法及火针疗法,可根据具体病情适当选用。
❶截根疗法: 适用于瘰疬早期未化脓者。即在背部八、九、十胸椎两侧旁开1寸或2寸的位置上,或在膈俞、胆俞、肝俞的位置上,消毒局麻后,用刀切开皮肤0.5厘米,深达皮下脂肪,再用针尖挑断组织纤维,不加缝合,待其自愈。每3周做1次切根,轮流切断,轻者6~8次,重者10次。
❷拔核疗法: 又称腐蚀疗法。适用于个别孤立难消的肿核。如肿核多而成串,互相粘连者则不宜使用。其法在局部用具有强烈腐蚀作用的中药,使瘰疬坏死,拔出腐肉,然后用生肌散收口。此法疗程短,疗效好。但局部疼痛剧烈,愈合后留有较大疤痕。
❸火针疗法: 适用于早期可活动的肿核,粘连及化脓者则无效。其法在局部消毒后,将肿核捏起,用烧红的毫针,从肿核的一侧穿刺至另一侧,随即拔出,再用敷料覆盖。

☚ 小儿流注   小儿湿疹 ☛
0001924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7:5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