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小儿液体疗法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小儿液体疗法

小儿液体疗法

水和电解质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儿由于生理上的特点,容易受疾病及外界环境影响而出现水和电解质紊乱。临床上根据其紊乱情况给于相应补充,以恢复机体的正常功能即为液体疗法。补充液量一般包括三方面:
❶补充生理需要量;
❷补充累积损失量;
❸补充继续损失量。除补充生理需要量是生理状态和疾病时共同的要求外,其他二项可依病情而定。如施行胃肠引流者需补充继续损失量; 婴儿腹泻者则应补充累积损失量及继续损失量。液体疗法一般采用静脉点滴; 口服补液适用于轻症及呕吐不剧烈者;经皮下、胃管,尤其骨髓补液目前已较少应用。
小儿体液分布的特点 小儿不同于成人,年龄越小,体液总量占体重的比例越高,新生儿为80%,年长儿为65%,而成人为60%,小儿体液总量中比成人高出的部分主要属于细胞外液。小儿时期水代谢较旺盛,每天摄入与排出量相对较成人为高,即水的交换速度较成人快,如1岁左右的婴儿,每天摄入或排出的水量约为细胞外液的1/2,而成人仅为1/7。故在某些疾病情况下,即容易因进水不足或排出量过多而发生脱水。新生儿于生后数天内除血清钠和成人水平相同或稍低外,血清钾和氯则均偏高,血清钾可达5~7mEq/L,血清氯达104~112mEq/L。
小儿水和电解质代谢的调节功能,包括血液中缓冲系统、肺及肾的调节功能,均较成人为差,也为小儿容易出现水和电解质平衡失调的原因。
体液失调的判断 小儿常见的体液失调为脱水、代谢性酸中毒和低血钾。
脱水 凡水和电解质排出增加或进入不足均可导致脱水,根据水的损失量可分为三种程度:
❶轻度脱水:水分损失约相当于体重的5%,患儿表现为精神较差,眼窝和前囟稍凹陷,口唇略干燥,但皮肤弹性改变不明显,哭时仍有泪,尿量略减少。
❷中度脱水: 水分损失约相当于体重的6~10%,患儿精神差,眼窝及前囟明显凹陷,口唇干燥,皮肤弹性差,尿少、泪少。
❸重度脱水: 水分损失约相当于体重的10~15%。患儿呈重病容,精神烦躁或神志恍惚,除上述脱水症状更为明显外,甚至可由于血容量明显减少而出现休克。根据水和电解质损失的比例不同,脱水又可分为三种性质:
❶等渗(张)性脱水:水和钠按比例损失,为临床最常见,血清钠测定于130~150mEq/L,血浆渗透压保持于280~310mOsm/L间,患儿表现为上述一般脱水症状。
❷低渗(张)性脱水:钠的损失相对多于水,多见于营养不良、吐泻病程较长的患儿或单纯以葡萄糖补液时,血清钠小于130mEq/L,血浆渗透压小于280mOsm/L,临床表现为四肢冷,血压低,脉细弱,皮肤弹性差等,口渴反不明显。
❸高渗(张)性脱水: 水的损失相对多于钠,血清钠大于150mEq/L,血浆渗透压大于310mOsm/L,临床表现为口渴、发热、烦躁,易激惹或惊厥等症状,而循环障碍症状则不明显,皮肤弹性亦尚可。此类脱水多见于吐泻伴高热、过度换气的患儿,或补液中钠盐过多或单纯用生理盐水时。
代谢性酸中毒 主要病因有婴儿重型腹泻、各种急性感染、肾脏疾病及糖尿病等。临床表现有呼吸深快、不安、嗜睡以至昏迷,口唇呈樱桃红色。但6个月以下婴儿和休克患者可无典型呼吸改变,尤于新生儿时期常表现为精神萎靡、面色灰、口唇常呈樱桃红色。血CO2结合力常小于18mEq/L(40vol%)。由于临床酸碱紊乱情况复杂,常见混合性酸中毒,如新生儿窒息可出现混合性(代谢性及呼吸性)酸中毒。故不能单独依靠血CO2结合力测定,尚应结合血酸碱度和血气分析进行综合判断(见表)。

酸碱平衡紊乱时血酸碱度和血气分析的判断

测定项目正常值代谢性
酸中毒
呼吸性
酸中毒
代谢性
碱中毒
呼吸性
碱中毒
失代
代偿失代
代偿失代
代偿失代
代偿
酸碱度
(pH)
7.32~7.42====
CO2张力
(PCO2)
38~45
mmHg
==
碱剩余
(BE)
±3mEq/L==
标准重碳
酸盐(SB)
23~26mEq
/L
==
↑增加 ↓减低 =接近正常
低钾血症 于儿科较常见,一般当血清钾小于3.5mEq/L时出现症状,主要表现为肌肉软弱无力,甚至出现呼吸肌麻痹或麻痹性肠梗阻;腱反射、腹壁反射减弱或消失;肾脏浓缩功能减退而出现多尿;心音低钝,心律紊乱、心电图T波低平或倒置,ST段下降,有时出现U波等。低钾血症的临床表现不仅决定于血清钾的浓度,更重要的是缺钾发生的速度,因低血钾症状的发生和细胞内外钾离子的浓度差有关。起病缓慢者,由于细胞内外均缺钾,浓度差相对小,临床症状不一定严重。起病急骤者,首先反映在细胞外液,细胞内外钾离子浓度差大,即可迅速出现低钾症状。临床上可见某些诱因如长期应用利尿剂或肾上腺皮质激素时,再用高渗葡萄糖或碱性药物后均可使血清钾离子急骤下降,而产生低钾危象,甚至危及生命。
液体疗法常用的溶液 常用溶液中非电解质溶液有葡萄糖溶液(常用5%及10%),电解质溶液有氯化钠溶液及碱性溶液等。葡萄糖溶液输入体内后不久即被氧化成CO2及水,或转化为糖原而储存于肝脏,故不能起持久维持血浆渗透压的作用。氯化钠溶液常用浓度为0.9%,即与血液等渗的含钠液; 复方氯化钠溶液即林格溶液,亦为等渗液,除含氯化钠外,尚含少量钾和钙。生理盐水虽为等渗液,但与血浆成分比较,氯离子含量相对较多,故临床常用2份生理盐水和1份M/6乳酸钠配制成的溶液,使钠和氯的比例为3:2与血浆中成分相接近。此溶液即为简易的平衡盐溶液(有人称之为抢救液)。儿科临床一般常以葡萄糖溶液、生理盐水混合应用,几种混合液的组成和配制法见下表:
碱性溶液主要用于纠正酸中毒,常用的有碳酸氢钠和乳酸钠,乳酸钠需于肝内代谢后才发挥作用,故肝功能不足时如新生儿期、肝病患者等不宜应用;当乳酸潴留而引起酸中毒时,亦应选用碳酸氢钠为好。具体用法如下:
(1) 无化验条件或尚未获得CO2结合力测定结果时,可按5%碳酸氢钠每次3~5ml/kg或11.2%乳酸钠每次2~3ml/kg计算给予,用上述量可提高CO2结合力约6~10vol%或3~5mEq/L,必要时可于2~4小时后重复应用。
(2) 已测知血CO2结合力者,可按下列公式之一计算剂量:
如测得CO2结合力以vol%表示:

几种 混合液 的组成和 配 制

溶 液 名 称溶液内容(份)M/6乳酸钠溶
简易配制法(ml)
5%或10%葡
萄糖溶液
生理盐水或5
%葡萄糖盐水
5%或10%葡
萄糖液
10%氯化
钠溶液
11.2%乳酸钠液
(或5%碳酸氢钠)
1:1液 (1/2张含钠液)
1:2液 (2/3张含钠液)
2:1液 (1/3张含钠液)
4:1液 (1/5张含钠液)
1
1
2
4
1
2
1
1
 500
500
500
500
20
30
15
10
 
3:2:1液 (1/2张含钠液)
3:4:2液 (2/3张含钠液)
5%或10%葡萄糖盐水
(等张含钠液)
3
3
2
4
1
2
500
500
500
15
20
45
15(24)
20(33)

注: (1)为配制方便加入的10%氯化钠或11.2%乳酸钠溶液未从葡萄糖液扣除,且配制时加入的各种液量均以整数计算
(2)简易的平衡盐溶液配制法: 注射用水250ml(用5%或10%葡萄糖液亦可)加10%氯化钠15ml,再加11.2%乳酸钠15ml(或碳酸氢钠24ml)

(60-所测得值)×0.3×体重(kg)=需补11.2%乳酸钠的ml数
(60-所测得值)×0.5×体重(kg)=需补5%碳酸氢钠的ml数
如测得CO2结合力以mEq/L表示:
(22-所测得值)×0.6×体重 (kg)=应补碱性溶液的mEq数
补充时1mEq相当于5%碳酸氢钠1.7ml,或11.2%乳酸钠1ml计算。一般应用时,可先用计算量的一半,余量根据病情复查CO2结合力而决定用量,以免纠正过度。
(3) 如有条件测定血pH及血气分析,亦可根据碱剩余(BE)计算剂量:
(BE-3)×0.3×体重(kg)=应补任何碱性溶液mEq数
上述计算公式一般仅作参考,因治疗酸中毒的基本原则是治疗原发疾病,只有去除酸中毒的原因后机体才能恢复其调节功能。碱性溶液的应用作为紧急措施是必要的,但机体调节功能恢复后,多数患儿于未给足计算全量前即已奏效。近代观点还认为过于积极地纠正酸中毒不仅无必要,且有进一步降低脑脊液pH的危险,因为HCO-3较难、而CO2较易通过血脑屏障,当输入碱性溶液如碳酸氢钠后,血浆HCO-3浓度升高,血pH恢复正常,反而减少对化学感受器的刺激,减弱了呼吸代偿,以致血Pco2升高,CO2易通过血脑屏障使脑脊液pH进一步降低,严重时可出现昏迷等神经症状。酮性酸中毒、乳酸性酸中毒与一般酸中毒不同,每个乳酸或酮酸阴离子经代谢可产生一个HCO-3,故体内并未真正丢失HCO-3,应用碳酸氢钠纠正酸中毒时更须谨慎。
缓血酸铵(三羟甲基氨基甲烷Trihydroxymethylami-nomethane,THAM)亦可作为碱性溶液,其优点为不含钠,适用于忌钠患者(如急性肾功能衰竭、心力衰竭)需纠正酸中毒时。对纠正混合性酸中毒亦有效。一般给予3.63%即0.3克分子THAM每次3~5ml/kg (约提高CO2结合力3~5vol%或1.5~2.5mEq/L),一小时左右滴完,复查血pH值后决定以后用量。此药对注射局部有刺激作用,尚可引起低血糖、低血钙等副作用;若滴注速度过快,可抑制呼吸,故应慎重选择适应症。
婴儿腹泻液体疗法 见“婴儿腹泻”条(165页)。
婴幼儿肺炎的补液 婴幼儿肺炎可无明显的体液紊乱表现,但重症者由于病程长,进食少,伴有吐或泻等原因,加上肺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多有不同程度的水、电解质和酸碱紊乱。其特点:
(1) 呼吸性因素参与了体液紊乱: 可见有呼吸性酸中毒和碱中毒。呼吸性酸中毒多由于通气障碍引起。当严重或急剧发生呼吸性酸中毒时,可由于CO2迅速潴留而表现嗜睡、谵妄、昏迷等二氧化碳麻醉症状。酸中毒发展迅速时可导致严重高钾血症,有引起心室纤颤或心搏骤停之虞。呼吸性碱中毒常因通气过度引起。临床上呼吸性酸中毒和碱中毒,可和代谢性酸碱紊乱混合出现。在肺炎伴有混合型酸碱平衡失调的病例中,以混合性(代谢性及呼吸性)酸中毒多见,唯值得注意的是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这一类型 (以下简称呼酸合并代碱),因与呼吸性酸中毒表现有类似之处,其不同点在于血pH的差异,呼吸性酸中毒时pH值常偏酸,而呼酸合并代碱时的pH值则常偏碱,故该时pH测定最为重要;其次根据病史,如曾否用过碱性溶液,有无消化道紊乱及食欲减退等,体格检查时注意呼吸频率及深度,肺部罗音程度,以后有无手足搐搦,因后者提示低钙血症,是碱中毒时可见到的临床表现。血清钾于呼吸性酸中毒时常偏高,呼酸合并代碱,尤其低钾性碱中毒则常见降低。
(2) 重症肺炎: 特别于病危极期时,常见体内有水、钠潴留倾向;重症肺炎时,由于组织消耗和破坏而释放钾,加上酸中毒时钾由细胞内移到细胞外,因此可有高钾血症。但另一方面由于患儿进食少,尤于静脉补入葡萄糖溶液时,葡萄糖于体内合成糖原需消耗钾,因此也可出现低钾血症。
重症肺炎补液时,需注意:
❶原则上对患儿应供给足够的水分,有利于组织的新陈代谢,并减低呼吸道分泌物的粘稠度,但鉴于水、钠于体内有潴留趋势,水及钠的入量应稍予限制。如不能口服而脱水不太明显时,可按每日60~80ml/kg计算。能口服者,如因需静脉给予抗生素等时,补液量可按每日10~30ml/kg计算,余量由口服补给。补液的成分为葡萄糖溶液或加少许钠盐(2:1液或4:1液),速度应缓慢,特别于并有心肌炎时,应警惕由于补液速度过快而引起心力衰竭和肺水肿。如患儿有脱水及酸中毒,特别有吐、泻表现者,补液量可按同等脱水患儿用量的2/3供给,一般用1:1或2:1溶液,以后根据脱水纠正及进食等情况改用3:1或4:1溶液。原则上对婴幼儿肺炎的输液时间不宜太长,太久既影响患儿体位更换,又易使入液过多。因此,能口服者应及早停止静脉补液,病情好转时抗生素可改为肌肉注射或口服。
❷一般肺炎患儿不需静脉补钾,特别是能口服者,但久病或严重腹泻或呕吐者,应及时补钾。
❸代谢性酸中毒可用碱性溶液如碳酸氢钠,除有纠正酸中毒作用外,且可使肺毛细血管扩张,改善肺部血流灌注等优点。用5%碳酸氢钠,剂量如上述,但滴注速度应缓慢,避免静脉直接推注。至于呼吸性酸中毒的治疗重点在于改善肺内气体交换 (包括控制肺部炎症及呼吸道通畅等),一般可不用碱性溶液。
❹如出现严重高血钾时,其处理可参阅“急性肾功能衰竭”条(243页)。
新生儿期的液体疗法 新生儿时期,尤于生后最初几天内,其体液与成人有较显著的区别,如新生儿娩出时常表现有混合性酸中毒。呼吸一经开始,呼吸性酸中毒迅即消除,但代谢性酸中毒可持续较久。又如新生儿时期,尤于生后2周内,肾脏排钠功能较差,故补液时需要的氯化钠量较少,过多时易出现水肿等。
新生儿时期静脉补液可提出几项原则,这些原则更适用于初生几天内的新生儿:
❶补液量可按每日70~100ml/kg计算,能口服者,静脉补液量尚需相应减少,并应参考新生儿成熟程度、体温、进食及吐泻情况、尿量、有无脱水及所患疾病的性质有所增减,如先天性心脏病、肺炎等补液量宜偏低。
❷临时补液常不需加氯化钠或氯化钾。如补液持续时间久,可根据进食情况及有无吐、泻等适当加用氯化钠和氯化钾(后者需于有尿情况下应用)。补钠常用4∶1(不含钠:含钠) 溶液。有明显酸中毒时也可用5%碳酸氢钠代替氯化钠,尤适用于血氯过高时。钾的补充一般可按0.15%浓度供给,如患儿有明显缺钾,且经实验室检查证实时,可按10%氯化钾每日1~3ml/kg计算给予。
❸补液一般用平均速度,特别对早产儿、先天性心脏病及肺炎患儿,强调补液速度不可太快,以免引起心力衰竭及肺水肿。
❹纠正酸中毒,常采用5%碳酸氢钠,但须经稀释3倍后应用,紧急时可用等量葡萄糖液稀释后静脉推注。
☚ Zolligner-Ellison综合征   静脉内高营养 ☛
0000667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7:5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