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泌尿系结石
结石可发生于肾、输尿管、膀胱和尿道,但膀胱、尿道结石远较上尿路结石多见。小儿结石发生率远较成人少,其发生率及男女比例因地区而异。下尿路结石以男性为多,好发于2~3岁。上尿路结石男女比例为3:1或1:1不等。
结石形成的原因可能是综合性的,有些与外界环境有关,有些则与病儿本身内在因素有关。原因未明者较多,尿路先天畸形引起者次之,因代谢紊乱而生石者又次之。常见有下述数种原因:
❶先天性或后天性泌尿系统阻塞,如肾盂输尿管连接部先天性狭窄、神经性膀胱、膀胱颈挛缩、尿道狭窄、原发性输尿管反流等。
❷泌尿系感染,感染细菌常是变形杆菌和大肠杆菌。
❸浓缩尿,长期卧床、异物或偏食因素。
❹代谢性疾病,如甲状旁腺机能亢进和原发性高尿酸钙症。
❺遗传性疾病所致,如原发性高草酸尿症、原发性肾小管性酸中毒、尿酸石、胱氨酸石、黄嘌呤石。
结石形成的机理尚未清楚,一般认为先有来自肾脏的物质基质A的存在,然后尿中结晶物质于其上方沉着,形成结石核心,以后逐渐长大。尿液如处于过饱和状态也可形成结晶进而成为结石核心。此外,尿液酸碱度、尿中抑制结石形成的物质缺乏,也是结石生成的因素。
结石成分多为混合性,但以某一、二种为主。磷酸钙、磷酸铵镁混合石呈黄白色或棕色,质软,与细菌感染有关,于碱性尿中形成。尿酸石黄白色,于酸性尿中形成,在X线平片中常不显影。草酸钙石质硬,深褐色,表面粗糙,于酸性或中性尿中形成。
肾输尿管结石主要表现为腰痛、血尿,当结石移动时发作腹痛或肾绞痛,若结石为二侧性阻塞或合并感染,未及时治疗,可引起肾盂积水、积脓或萎缩; 严重者出现尿毒症。膀胱、尿道结石的主要症状为排尿困难和排尿痛,男孩排尿时以手牵拉或揉捏阴茎会阴部。膀胱结石者有时尿流中断,改变体位后才排尿,若结石阻塞膀胱出口及尿道时,引起急性尿潴留,甚至尿外渗。
诊断首先根据临床症状,肾输尿管结石者,肾区常有叩痛,肾盂积水者可能触及包块。尿道结石引起急性尿潴留,除耻骨上触及胀大膀胱外,有时尿道可触及结石。尿常规检查有不同程度红细胞、白细胞。尿细菌培养有助于明确致病菌。X线平片90%可显结石位置,大小。静脉尿路造影更有助了解结石位置,梗阻情况和肾脏功能,配合尿道膀胱造影,有助于了解泌尿系畸形的存在。必要时可作逆行肾盂输尿管造形。
小结石若无症状,可多饮水,调节饮食,服用中药,加速结石排出。估计不能排出的结石,特别是合并感染或阻塞影响肾脏功能时,应及早施行手术取出结石。手术方式根据结石位置而定,包括肾盂切开,肾部分切除,肾切开、输尿管切开、膀胱切开或尿道切开等。肾结石手术应尽量选择少损害肾实质的术式。术中如发现有先天性畸形,局部炎症不明显时可一期纠正,如行肾盂输尿管成形术,输尿管移植术等。但局部炎症明显者,宜先在其上方造痿,二期施行成形手术。除非一侧肾脏已完全丧失功能,不宜行肾切除术。尿道结石如能用探子推入膀胱,则尽量从膀胱切口取石。
所有取出的或排出的结石均应行化学分析,了解其成分,配合临床资料,尽量找出病因,采取措施,防止复发。预防措施包括多饮水,调节饮食和控制感染。与细菌感染有关的结石,口服乙酰羟肟酸配合抗生素可比较彻底消除感染。尿酸结石者服用枸橼酸合剂或碳酸氢钠使尿液pH于6.5~7.0,效果满意;血尿酸高者服用别嘌呤醇预防结石; 胱氨酸结石者服用青霉胺和碱化小便。含钙结石如草酸钙石,应采用低钙低草酸盐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