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小儿年龄分期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小儿年龄分期

小儿年龄分期

小儿整个生长发育时期,根据体格、解剖、生理和(或)所处环境特点,可人为地划分为下述不同阶段或年龄期,以有利于掌握保健及医疗工作中的重点。
胚胎发育期 从受精卵迅速分化,到初具人形的阶段称胚胎发育期,通常指受精后的前8周。第1周受精卵从输卵管移动到子宫腔,主要是细胞分裂; 第2周从受精卵着床到形成内胚层与外胚层;第3周形成中胚层;第4周形成体节,心脏开始跳动; 以后器官迅速分化,约到8~12周发育为胎儿。生殖细胞的衰老 (在输卵管内停留过久)、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异常; 受精卵在输卵管内及子宫内受不良环境的影响; 孕母内分泌紊乱; 妊娠早期感染及应用激素和细胞毒性药物等等均可造成流产或胎儿的严重畸形。
胎儿期 此期从受精后约第9周起到婴儿出生为止,以以组织及器官的迅速生长和功能渐趋成熟为特点。胎龄27~28周时肺泡结构基本完善,能担负气体交换功能,故以妊娠28周定为胎儿有无生存活力的界限,即28周后为可存活期,28周前为可存活前期。在作狭义的围生(产)期死亡率 (活产婴儿一周内死亡数加死胎数除以妊娠满28周的胎儿活产数加死胎数,以‰表示)的统计时,即以妊娠满28周者为限。
胎盘及脐带的异常和其他原因引起的胎儿缺氧、孕母营养不良、全身性感染、接受放射线照射或服用药物、吸烟、酗酒和母-儿间免疫或内分泌关系紊乱均不利于胎儿的正常生长。特别是妊娠初3~4个月的先天性感染可致胎儿畸形(如风疹感染); 孕妇营养失调可致胎儿生长迟缓,出生时即有营养缺乏症状。据估计约30%的胚胎于妊娠早期流产,约15%于妊娠中期流产,活产仅占全部妊娠的55%。
新生儿期 从胎儿娩出断脐时起到刚不满28天止的4周为新生儿期; 出生不满7天的阶段称新生儿早期。新生儿期是婴儿出生后适应环境的阶段,生理上出现血液循环的改变和自主呼吸的建立;其他功能也逐渐完善。此期发病率较高,常见者有早产(不成熟)、宫内生长障碍、窒息、产伤、感染、先天性畸形等等。
新生儿死亡率 (指每1000个活产婴儿中死于新生儿期的人数)是婴儿死亡率的主要组成部分(约占1/2~2/3)。卫生水平先进的国家新生儿死亡率为6~10‰。我国最近阶段新生儿死亡主要原因为先天性畸形、肺炎、败血症、早产和颅内出血等疾患,在边远地区农村新生儿破伤风的死亡率也不低。新生儿死亡多数是可以预防的。
婴儿期 虽日常用语中“婴儿”(infant)系指2岁以下的小儿,但当前在儿科学中多以生后第一年为婴儿期(infancy)。例如婴儿死亡率具体指一定时期内刚不满1岁小儿的死亡数与活产婴儿数的千分比; 婴儿喂养通常指1岁内小儿的喂养。
婴儿的特点是主要从乳类获得营养,体格生长迅速,一年中身长比出生时增加50%,体重增加2倍,长出几只乳牙。脑发育也很快,1周岁时运动发育已达到有利于接触周围人物的水平,如能坐,开始学走,能用拇指对食指钳小珠,并能听懂一些话和有意识地发几个音。多种生理功能已接近或达到成人水平。
此期易患的疾病主要为消化紊乱及营养不良,后半年因经胎盘获得的被动免疫逐渐消失而易得急性传染病。
婴儿死亡率是衡量国家卫生工作水平的标准之一。目前,卫生先进国家的婴儿死亡率为10~15‰; 日本和瑞典的婴儿死亡率已降到7‰以下,一般水平国家约16~30‰。婴儿死亡率远远高于小儿任何其他年龄期的死亡率。由于妇幼保健工作的积极开展和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天津等的婴儿死亡率 (包括郊县)已降到10~15‰;根据1977年12个省、市的调查,婴儿死亡率在大城市(包括城市的郊区)约为11~25‰,在农村有高达50‰以上者。第34次世界卫生大会提出的全球性目标是低于50‰。根据人口普查资料我国婴儿死亡率为34.68‰。
幼儿期 生后第2、3年称幼儿期,是婴儿期到学前期的过渡。此期小儿生长速度稍减慢,前囟闭合,乳牙出齐。神经系统发育开始减慢,脑的大小已达成人的80%。已能自由行动,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加速发育,能用人称代词,能控制大小便。
此期小儿所患疾病与婴儿期相似,惟消化功能紊乱减少而呼吸系统疾病相对增多,急性传染病发病率较高。1~4岁儿童死亡率,最发达国家约为0.4‰,发展中国家高者达100‰。保健工作应以预防传染病与意外、促进营养及社会心理发育为重点。
学前期 从幼儿期结束到进入小学学习以前的年龄期,即3~6岁(或61/2岁)为学前期,又称幼童期。至今惯用的“幼儿园”即指此年龄期儿童的集体保育机构,“幼儿教育”指此期儿童的教育。若将“幼儿园”改称“幼童园”,幼儿教育改称幼童教育,则可避免与生后第二、三年的“幼儿期”发生含义上的混乱。
学前期儿童生长速度较慢,每年体重增加约2kg,身高增加平均约5cm。运动发育方面,开始有较好的平衡,两足交替步登楼梯,能模仿绘画或临摹横、直线和基本的几何图形。4岁时已掌握生活常用语言,说话全部能为别人听懂。5岁时初具数字概念并能认字,5(1/2)~6岁时多数有较好的记忆,稍能进行分类,开始过渡到皮亚杰所称的具体运筹期,具备了入学的能力。此期的特点是发展语言,好奇多问,模仿性强,渐渐能参加小范围的集体游戏。有些研究表明,此年龄期儿童在幼儿(童)园受教育者,在知识面、综合能力、社会心理成熟等方面均胜过散居儿童。此期儿童容易发生车祸、烫伤、药物中毒等意外事故,应事先预防。
学龄期 从入小学到青春发育开始前的阶段,即自6岁(或61/2岁)到10~12岁前后(男孩稍晚)为学龄期。学龄期儿童生长速度到7~8岁后稍有增快趋势,皮下脂肪重新开始堆积。脑的形态发育基本完成,而淋巴系统发育则处于高潮(故多见正常的扁桃体肥大)。约6岁开始换牙。一般儿童到12岁时全副乳牙已脱落,长出除第三磨牙外的全部恒牙。多种生理功能,包括免疫功能,已基本成熟、稳定。早年掌握的运动功能进一步发展到用于有明确目的的活动如体育竞赛; 认知的能力加强,社会心理进一步发育,逐渐适应学校环境并进入家庭及学校以外的社会,但可能因离开家庭或学习困难而产生精神、情绪方面的问题。此期器质性疾病较少,唯呼吸道感染仍较常见。
青春期 第二性征开始出现到生殖功能基本发育成熟,身高停止增长的时期为青春期(adolescence),或称青春发育期。女性第二性征开始出现与体格开始加速生长的时间是基本一致的,约为10~12岁;17~19岁时生长停止,即青春期结束。以往常以生长开始加速为青春期开始的象征,认为男性青春期的开始比女性约晚2年,但若以睾丸开始发育与女性乳房开始发育的年龄比较,则仅晚半年。青春期开始及结束的年龄有较大的种族、地区及个体差异。
于外部性征出现及体格生长速度明显变化之前,与发育有关的激素分泌开始逐渐增加,皮下脂肪开始逐渐丰满,此约2~3年的阶段称为青春前期。青春期本身可分为性发育成熟期和青春后期。性发育成熟期 (青春中期)指第二性征开始出现到性发育成熟的阶段,约3~4年; 青春后期指第二性征已发育如成人并具备生殖功能到体格停止生长为止的阶段,约2~3年。
青春期的特点是
❶体格加速生长和随之出现的体型及面形的改变;
❷生殖腺、内外生殖器官及第二性征的发育;
❸开始具备生殖功能。
青春期一些生理、病理现象与性发育水平有关,而与实际年龄无关。为了正确了解个体儿童的发育水平,现较普遍采用Tanner的第二性征发育分期标准。男性分期如下(G代表外生殖器,PH代表阴毛): G1,幼稚阶段;G2,阴囊开始增大,皮肤红;G3,阴茎增大,阴囊进一步增大; G4,阴茎进一步增长、增大,龟头发育,阴囊进一步增大,皮肤变深色;G5,如成人器官。PH1,无阴毛;PH2阴茎根部二侧出现稀疏、淡色的毛; PH3,阴毛长到耻骨联合,深色,较粗,较卷曲; PH4,如成人样,但分布不如成人广; PH5,如倒三角形分布,长到大腿二侧,但不长到腹白线。
女性的分期如下(B代表乳房,PH代表阴毛): B1,未发育; B2,乳房及乳头稍高起,乳晕直径增加;B3,乳房、乳晕一起增大,呈一个整体如小的成人乳房;B4,乳晕与乳头进一步增大,形成高起于乳房的小阜; B5,乳房增大乳晕融合于乳房,小阜消失。阴毛的生长基本同男性,但PH2期阴毛常始见于大阴唇内侧或于阴阜。
在青春期发育过程中,男、女少年体格上发生性别分化: 男性肩宽、肌肉发达、声音变粗、长出髭毛 (阴毛出现后约2年);而女性则骨盆宽,脂肪丰满,身高及体重初较同年龄男孩领先,2~3年后终为男性所超过。
心理上发育达到正常的自立,有能力接受高等教育及参加社会交往。富有朝气,但易有情绪波动。
此期男、女儿童可能遇到的医学问题有: 因生长加速的时间比同伴早或迟而造成情绪问题,如情绪消沉、畏缩、离群等;肥胖症; 痤疮等。女孩另有良性甲状腺肿、贫血、正常范围内的月经不规则、月经过多及痛经。男孩另有乳房增大。结核病、糖尿病。股骨骨骺脱离的发病也以此期较多。

☚ 儿童保健   胎儿保健 ☛

小儿年龄分期

小儿年龄分期

由于小儿不断生长发育,各个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机体特点,《内经》以年龄六岁以上为小儿,十八岁以上为少年。《千金要方》谓小儿“生后六十日瞳子成,能咳笑和人;百日任脉成,能自反复;百八十日尻骨成,能独坐;二百一十日掌骨成,能匍匐;三百日膑骨成,能独立;三百六十日膝骨成,能行。”因此,整个小儿时期可划分为若干阶段,以便更好地指导小儿保育和疾病的防治。《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大小论》:“当以十四岁以下为小儿治,其十五以上者,天癸已行,……则为大人治耳。”《幼科发挥·原病论》: “初生曰婴儿,三岁曰小儿,十岁曰童子,儿有大小之不同,病有浅深之各异。”而《寿世保元》则以半岁至二岁内为婴儿,三、四岁为孩儿,五、六岁为小儿,七、八岁为龆龄,九岁为童子,十岁为稚子。故历代各家分期不一。现分期如下。
胎儿: 从受孕到分娩共九个多月为胎儿。前人认为儿在母胎受其精气,一月胚,二月胎,三月血胍,四月形体成,五月能动,六月筋骨成,七月毛发生,八月脏腑具,九月谷气入胃,十月百神备而生。《婴童百问》:“婴童在胎,禀阴阳五行之气,以生成五脏六腑,百骸之体悉具,必借胎液以滋养之,受气既足,自然分娩。”若母妊之时,失于固养,形气勿充,可能为胎疾的致病原因,因此受孕后,应注意养胎、护胎,以利胎儿的发育。
初生儿: 从出生到一个月内为初生儿。《千金要方·卷二十九·灸例第六》命名为新生儿。此期小儿初离母体,形气未充,肌肤嫩弱,开始接触外界在新的环境中生活,应特别注意寒温调护,以防感邪致病。详见“初生儿特点”条。
乳儿: 又名婴儿。从一个月到一周岁为乳儿。《灵枢·逆顺肥瘦篇》:“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清吴仪洛《成方切用·杂将护法》: “婴儿百日,任脉生,能反复,乳母当存节喜怒,适其寒温。婴儿半晬,尻骨已成,乳母当教儿学坐。婴儿二百日外,掌骨成,乳母教儿地上匍匐。婴儿三百日,膑骨成,乳母教儿独立。婴儿周岁,膝骨已成,乳母教儿步行。”乳儿生机蓬勃,饮食以乳汁为主,可逐渐增加辅助食品,以满足其机体发育的需要。但胃气不强,运化力弱,食有不慎,每易发生乳食停滞。加之气血未充,筋骨柔弱,不能耐受风寒湿热病邪的侵袭,容易发生热及惊搐等病。应加强其护养,以固其真气。
幼儿: 从一周岁到三周岁为幼儿。这一时期机体对外界逐渐适应,机体生长发育较乳儿为慢,各种生理机能日趋成熟,接触外界比较广泛,生活更加多样化,语言及体质发育迅速,有助于对周围环境的熟悉,促进思维活动的发展。若哺养不当,每易造成脾胃气机逆乱,乳食易于停滞,故应做好防护,并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
幼童: 从三岁到七岁为幼童。此期脏腑、经络之气充盛,抗病能力增强,与外界环境接触机会更为增多,模仿力强,对各种事物容易形成较朴素的概念,因此,必须在做好小儿保育工作的同时开展适应于他们特点的文体活动。
学童: 从七周岁到十四周岁为学童。此期继续发育成长,胃气日臻充实,此后开始性的发育,而转入少年。

☚ 中医儿科学   小儿生理 ☛

小儿年龄分期

小儿年龄分期

从初生到十五周岁,各个年龄阶段的划分,称小儿年龄分期。小儿出生以后,不断生长发育。在各个年龄阶段,都有不同的机体特点,年龄越小,与成人的区别就越大。现结合古代医家的分期法,根据小儿之解剖生理特点,将其年龄分为如下六个时期。
胎儿 从受孕到分娩共九个多月为胎儿。胎儿的生长很快,营养完全依赖母体供给。母亲妊娠时的营养、劳动、生活等条件,均影响胎儿的发育,因此,受孕之后,在此期间内,要注意养胎与护胎,以利胎儿之健康发育。
初生儿 从初生到一个月内为初生儿。此时小儿初离母体,形气未充,肌肤嫩弱,开始接触外界,在新的环境中生活,对自然界的寒冷、温热以及疾病等的侵袭,缺乏抗御能力。所以,应特别注意调护,包括喂养、保温以及脐带和皮肤的清洁等,以防感邪致病。
乳儿 从一个月到一周岁为乳儿,亦称婴儿。此一阶段,是小儿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生机蓬勃,饮食以母乳为主,可逐渐增加辅助食品,以满足其机体发育的需要。但胃火不强,消化力弱,食有不慎,易于发生伤乳或伤食。另外,对风寒湿热及病邪的抵抗力亦弱,容易引起三根失常而感受寒、热性各种疾病的侵袭,应注意护养。
幼儿 从一周岁到三周岁为幼儿。在这一年龄阶段,机体对外界逐渐适应,此时身体的生长发育较乳儿期慢,随着各种生理机能日趋成熟,活动范围较广,生活更加多样化,言语及体质发育迅速,因此比乳儿期更易感染一般急性传染病。这一时期,对小儿的营养、护理和教养应特别注意,要继续加强急性传染病的预防,并注意避免发生外伤。
幼童 从四岁到六岁为幼童。此时小儿的模仿性很大,对各种事物容易形成朴素的概念。因此应特别注意品质训练。同时,抗病能力也增强,急性传染病的发病率虽比乳儿期为低,但仍不能放松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学童 从七岁到十五周岁为学童。此时机体各器官已接近完善,又由于青春发育期,即最后两年的生长发育很快,因而形成迅速的突变。这一时期,急性传染病已部分减少。但由于小儿和外界环境的接触日益密切,因而应注意品质教育,使其养成爱祖国、爱劳动、爱集体的道德品质。

☚ 儿科   小儿特点 ☛
0002198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0: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