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小体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古代名物 > 人體類 > 頭面部 > 面 > 小體 小體 xiǎotǐ 耳目之類器官的總稱。其稱始載於先秦典籍。《孟子·告子上》:“孟子曰:‘從其大體爲大人,從其小體爲小人。’”朱熹注:“小體,耳目之類也。” 小体xiǎo tǐ身体的次要器官,如耳目之类。参见“大体❶”。 小体bodies泛指动物组织或细胞内形成的有一定形态结构或染色特点的细小物体。不同小体有不同的本质,有的肉眼可见,有的必需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如病毒性传染病中的包涵体(见“包涵体”),血红蛋白变性沉淀引起红细胞浆内形成海恩兹(Heinz)小体,慢性炎症时浆细胞的嗜品红小体(Russel's bo-dies),雌性动物的神经细胞及大部分体细胞核膜内有异染性小体(Barr's body),又称性染色质。 小体 小体小体是指在组织或细胞内形成的具有一定形态结构或染色特点的细小物体。有的肉眼可见,如体腔中的小游离体;有的只能在镜下见到。不同小体的本质不同,各有其临床病理意义。 图1 Negri小体 Gamma-Favre小体 又称Miyagawa小体。腹股沟淋巴肉芽肿病时,见于血管内皮细胞胞质内的一种嗜碱性包涵体。可能是由退化的核物质所形成的。 Guarnieri小体 天花的丘疹或水泡期病变中,表皮细胞胞质内或细胞核中呈圆形或椭圆形、略带颗粒性的嗜酸性小体。直径可达10μm。其周围有空晕。电镜下证明此小体内含有病毒颗粒。因Paschen首先发现这小体内有病毒存在,故又称Paschen小体。 Lipschutz小体 水痘局部表皮内呈气球样肿胀的细胞胞核内的一种体积较大的嗜酸性包涵体。电镜下证明此包涵体含有病毒颗粒。核内包涵体在早期为嗜碱性,后期为嗜酸性,Feulgen染色阴性。此小体亦可见于带状泡疹及单纯泡疹患者。 巨细胞性包涵体 巨细胞包涵体病时,在病变器官如涎腺、肾、肝、肺、胰、甲状腺、脑等,可见到明显肿大的上皮细胞或间充质细胞(直径可达40μm以上),在这种细胞的胞核内,可见到嗜酸性包涵体,直径可超过15μm,其周围可有空晕。电镜下可见包涵体为排列紧密、细颗粒性网状的染色质中有散在病毒颗粒(巨细胞病毒)。在这种细胞的胞质内,可有较小的嗜碱性包涵体,其中亦含有病毒颗粒。上述这两种包涵体均称为巨细胞性包涵体。包涵体内存活的病毒不引起组织的细胞反应,但如病毒死亡,其分解产物则可在一些器官如涎腺、肝、肾、肾上腺等中引起灶性坏死。 软疣小体 在传染性软疣的鳞状上皮细胞 (主要在颗粒细胞层,也可在棘细胞层细胞胞质中)中可见到很多的包涵体,称软疣小体。此小体首先在基底细胞层出现,为单个、小圆形嗜酸性小体。当基底细胞不断增大并向上移位时,包涵体亦随之增大上移。当到达颗粒细胞层时,软疣小体可以很大,并将受累细胞的胞核压挤于一侧呈新月形。其最大直径可达35μm,同时由嗜酸性转变为嗜碱性。最后在表层上皮细胞内可见嗜碱性软疣小体。软疣小体含病毒(病毒很大,直径达0.35μm)。由于在发展过程中DNA的含量不断增加,故Feulgen反应不断增强,同时上皮细胞中的透明角质蛋白也逐渐消失。 图2 软疣小体 沙眼小体 又称Halberstraedter-Prowazek小体或Prowazek-Greeff小体。沙眼和包涵体结膜炎的致病因子均为大型病毒样体,属衣原体属,故统称沙眼包涵体结膜炎(TRIC)病原体,即TRIC初级小体。TRIC初级小体感染眼结膜后即进入上皮细胞胞质内,这时如用Giem-sa法染眼结膜刮片,即可在胞质中见到紫色圆形小体,直径250nm。不久,初级小体为较大的卵圆形原生小体所代替。原生小体再不断分裂,又产生新一代的初级小体,再不断继续繁殖,即在胞质中形成由初级小体构成的,基质含有糖原的包涵体,称沙眼包涵体。包涵体形成后,随初级小体继续增多而不断增大,最后初级小体充满上皮细胞胞质,终至胞膜破裂,初级小体溢出,再感染其他上皮细胞。 图3 沙眼小体 Plimmer小体 又称Behla小体。为小圆形或卵圆形玻璃样小体,有时见于恶性肿瘤细胞的胞质或间质内,呈嗜酸性或双嗜性,可能有包膜。Plimmer曾认为是肿瘤的病原性寄生物,现在认为是包涵体或退化性产物。 图4 Plimmer小体 玻璃样小体 是对细胞内出现的均匀一致、嗜伊红染色、境界清晰的物质的统称。它可出现于许多不同情况,其本质及形成机理极不一致。上述一些病毒性疾病时,受损细胞内所见的包涵体,也可称为玻璃样小体。但是,通常所谓的玻璃样小体则包括下列几种,也即细胞的透明变性。 肾近端曲管上皮细胞内玻璃样小体 多发生在肾病综合征或肾近端曲管上皮细胞严重受损时,在其胞质内可见有大小不等圆形嗜酸性小体,这可能是由于细胞受损时细胞内的变性产物或尿内蛋白质被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而形成。 图5 玻璃样小体 Mallory小体 酒精性肝硬化时,退变中的肝细胞胞质内可含有圆形、不规则形或网状的嗜酸性玻璃样小体,位于胞核附近,称Mallory小体或酒精性玻璃样小体。这种病在中国是很罕见的。 Councilman小体 黄热病时,在坏死的肝细胞胞质中见到的嗜酸性玻璃样小体(不含有病毒)。可逸出,进入肝窦。 Russell小体 在非特异性的慢性炎症组织中,浆细胞胞质内见到的嗜酸性玻璃样小体。电镜下,该小体为存在于扩张的内质网内的一种免疫球蛋白。胞膜破裂后,该小体即游离于组织中。 肝细胞嗜酸性小体 病毒性肝炎时,肝细胞胞质可含有一个或多个嗜酸性小体或颗粒,称为嗜酸性小体。这是肝细胞受损变性的表现。电镜下,嗜酸性小体由很多细胞器的模糊轮廓构成。该小体常单个地存在于肝细胞索中,也可游离于Disse腔或肝窦内,在肝窦者还可被星形细胞所吞噬。 在某些肿瘤细胞内,也可出现嗜酸性的玻璃样小体,其性质尚未明了。 利-杜小体 利-杜原虫为引起黑热病的病原体。病原体有两种形态,当其寄生于脊椎动物体内时,如人、犬、豚鼠、鼠类等,呈卵圆形,称为利-杜小体。当其寄生于白蛉或其他昆虫之消化道内以及在培养基中,则呈鞭毛体。利-杜小体长2~4μm,其中部含有一长圆形滋养核,在滋养核旁之垂直或平行的短杠状小核为动核。由于利-杜小体毒性甚小,得以在吞噬细胞内繁殖,并引起吞噬细胞增生。利-杜小体过多,导致吞噬细胞破裂后,小体乃逸出细胞外。逸出后又被吞噬细胞所吞噬,这就造成病原体在组织中的扩散。如此不断反复发展,致使某些受累器官的一些细胞(主要是网织内皮细胞)增生及纤维组织增多而器官增大。在人,主要受累器官为脾、肝、骨髓、淋巴结等。 Barr小体 在女性大部分体细胞中,一个X染色体,靠近核膜,表现为一个很致密的异染性的小体,称为Bar ![]() 石棉小体 石棉为矽酸盐,含有镁和少量的铁、铝、钙、钠等,呈纤维状结构。接触石棉矿的人可能将石棉纤维吸入细支气管、肺泡管及肺泡内。吸入的石棉纤维甚至可长达50~100μm,粗0.5μm。由于石棉纤维的机械作用及其缓慢释放出来的SiO2的作用,引起肺内纤维组织增生。增生的纤维组织呈透明变性及同心圆状排列。在病变发展的过程中,被吸入的石棉纤维表面有蛋白质及铁盐不均匀的沉着,在镜下往往呈分节状(故又称竹节样小体),其一端或两端呈鼓槌状。这种结构称为石棉小体。石棉肺患者,将发生支气管扩张和肺心病,也容易感染肺结核病。肺癌及胸膜、腹膜间皮瘤的发生率也较高。星状小体 在结节病时,类上皮细胞构成的结核样结节有时含有多核巨细胞,有的多核巨细胞胞质中含有嗜酸性星状结构,称星状小体。它并非特异,不能作为诊断结节病的依据。 苏木素小体 在全身性红斑狼疮的病变中,或病变附近的组织中,有时可见到苏木素伊红染色呈紫色或紫红色、圆形或卵圆形或不定形的小体,称为苏木素小体。它对诊断红斑性狼疮是有意义的。这种小体见于肾脏、心内膜、皮肤、淋巴结、浆膜、滑膜、血管、骨髓等组织中。它主要是由中性粒细胞的核物质聚集而成,Feulgen核反应阳性(证明为DNA)。 图6 星状小体 Bracht-Wachter小体 在细菌性心内膜炎时,心肌内可有坏死灶,内有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浸润灶,这种病灶称Bracht-Wachter小体。为非特异性病变。 脑砂 为富有砂粒性物质,靠近或位于松果体、脉络丛或脑的其他部位。松果体的脑砂形成,有人认为是松果体在停止生长(约在7岁)后复旧的依据。这种分层的砂粒成分主要是含钙和镁的磷酸盐和碳酸盐。 砂粒体 一种分层同心圆状钙化小体,可大小不等,由变性的组织或细胞钙化形成,除含有钙盐外,有时可含有铁盐,苏木素伊红染成暗蓝色,称砂粒体。在生理情况下,某些退化的组织,特别在老年人的脉络丛、松果体和前列腺,常有此钙化小体出现。在病理情况下,常见于某些肿瘤,如卵巢浆液性囊腺瘤或癌、甲状腺乳头状癌、脑膜瘤、少突胶质细胞瘤、恶性腹膜乳头状间皮瘤、腺瘤样牙釉质瘤和上皮性齿源性肿瘤等。真皮内色素痣亦有形成砂粒体的报告。人们将富于砂粒体的脑膜瘤称之为砂样瘤,富于砂粒体的癌称为砂样癌。 Schaumann小体 在铍中毒症或结节病的肉芽肿性病变中,或在其中的多核巨细胞胞质中,可见有不甚规整的圆形或卵圆形、分层的钙化小体(含钙盐及铁盐),直径可达50μm,强嗜碱性,中央可含有折光的结晶,称为Schaumann小体。现已证明此小体是来自溶酶体分解产物的聚集。 图7 Schaumann小体 分层小体 在肺泡蛋白沉积症时,增生的Ⅱ型肺上皮细胞脱落入肺泡腔内后,经退化,细胞核消失,胞质转变为分层的形态,圆形,称为分层小体。它对诊断肺泡蛋白沉积症有一定意义。 淀粉样小体 在前列腺腺腔中,可见有大小不一的嗜酸性(如有钙质沉集,则视钙质的多少而呈不同程度的嗜碱性)小体,大多近似圆形,有时呈分层状,称为淀粉样小体。它们是由脱落上皮细胞分解后与前列腺分泌物结合而成,因而其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及核酸。数目随年龄增长而增多。 淀粉样小体也可见于中枢神经系统,其形成机理尚未完全了解。 Call-Exner小体 在卵巢颗粒细胞瘤,有时瘤细胞呈腺体样或菊形团状排列,在相当于腺腔的部位含有嗜酸性物质,其中散有核碎片,形似卵细胞,称Call-Exner小体。有人认为这是瘤细胞退化变性的结果。 图8 Call-Exner小体 洋葱样小体 在鳞状细胞乳头状瘤和癌中常见分层小体,形如洋葱的横切面,故名。中心部常为角化或角化不全的鳞状上皮细胞,其边缘部多为非角化的上皮细胞,又称上皮珠。 图9 洋葱样小体 Verocay小体 神经鞘瘤在显微镜下可见到瘤细胞核呈栅栏状的排列,两组相邻栅栏状排列的细胞核间,很少见有细胞核,这样的病灶称为Verocay小体。 纤维素小体 在胸腔积液、气胸或血气胸时,于胸腔底部可出现粘连的或可移动的小体,边界清楚,均质性,圆形,半透明,称为纤维素小体。 瓜仁样小体 由纤维组织构成的小体,游离于腹腔,关节腔或腱鞘囊肿中,状似瓜仁,故名。一般认为是由纤维素机化而成。 ☚ 小结或结节 病理性细胞 ☛ 小体 小体与“大体”相对。指耳目之类身体的次要器官。出自《孟子·告子上》。 ☚ 五路 大体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