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南天竹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南天竹子 【概况】: 异名 红枸子(《现代实用中药》),南竹子(《广西中药志》),钻石黄(《上海常用中草药》)。 基源 为小檗科南天竹属植物南天竹的果实。南天竹属仅1种,中国有产,药用。 原植物 南天竹Nandina domestica Thunb.,又名蓝田竹(《竹谱详录》),大椿《花镜》,南天独(《开宝本草》),猫儿伞(贵州)。 历史 南天竹,原名南天独,始载于《开宝本草》。 苏颂《图经本草》,谓:“株高三五尺,叶类苦楝而小,凌冬不凋,冬生红子作穗,人家多植于庭园间,俗谓之南天独。”再参考其附图以及《植物名实图考》南天竹的记载与附图,均与本种相符。 形态 常绿灌木,高约2m;茎直立,少分枝,幼枝常为红色。叶对生,二~三回羽状复叶;小叶革质,椭圆披针形,长3~10cm,顶端渐尖,基部楔形,全缘,深绿色,冬季常变红色,两面光滑无毛。圆锥花序顶生,长20~35cm;花白色;萼片多轮,每轮3片,外轮较小,卵状三角形,内轮较大,卵圆形;雄蕊6,花瓣状,离生;子房1室,有2胚珠。 浆果球形,鲜红色,偶有黄色,内有种子2个;种子扁圆形。(图见《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762页.图1524)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地疏林下和灌木丛中。分布于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四川、广西。 日本也有分布。。 【生药】: 栽培 宜温暖湿润气候,不耐严寒。 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为佳。用种子繁殖,在秋季采种后即播种,按行距33cm开沟条播,深5~7cm,播后盖草木灰及细土,压紧,每亩用种量6~8kg。出苗后,注意中耕除草和追肥,培育3年后,可出圃定植。一般移栽于春季进行,按行株距各为1m,带土穴栽,栽后覆土,浇水。 亦可在冬季进行分株繁殖,挖取老株蔸部萌生的小苗,进行穴栽,栽种密度与种子繁殖相同。栽后,每年须进行1~2次培育管理。 采集 秋季果实成熟时至次年春季采摘果实,晒干。药材产于江苏、浙江、广西等地。 鉴别 果实近圆形,直径6~9mm;外表棕红色或暗红色,光滑,微具光泽,顶端宿存微突出的柱基,基部留有果柄或其残痕。 果皮质脆易碎,种子扁圆形,中央略凹。味酸、涩。以干燥、色红、完整者为佳。 贮藏 置干燥处,防蛀。。【化学】: 含异紫堇定(Isocorydine)、氧甲基南天竹碱及氢氰酸[1]、透明胶质[2]、小檗碱、巴马亭、药根碱[3]。原阿片碱[4],及南天竹啡碱(Nantenine)[5],南丁宁碱(Nandinine)、南天竹碱(Domesticine),翠菊甙(Callistephin),蹄纹天竺素-3-木糖葡萄糖甙(Pelargonidin-3-xylosylglucoside)[6]。 参考文献 [1] 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60 [2] CA 1991;114∶129163g [3] 中草药 1991;22(5)∶207 [4] 中草药学.中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76∶281 [5] 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5;7(5)∶51 [6] 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565 【药理】: ❶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南天竹碱、南丁宁碱对冷血动物(蛙)可引起吗啡样麻醉作用;对温血动物(小鼠、犬)小量时引起轻度麻醉,大量时引起痉挛(阵挛型及强直性),犬有流涎、呃逆、大便失禁等;脊髓的反射性增高,最后则陷于麻痹。 南丁宁碱的作用较南天竹碱为弱。 南天竹甲醇提取物能完全抑制由5-HT引起的离体家兔主动脉的收缩,从其中分离得到的南天竹啡碱在浓度为(3×10-6mol/L)时对由5-HT引起的离体家兔主动脉条和离体大鼠胃条的收缩均有强抑制作用。但对组胺、氯化钾及乙酰胆碱引起的收缩无影响,南天竹啡碱可能是一种选择性的5-HT受体拮抗剂,其作用是通过对5-HT受体的阻断而产生的。 ❹ 其它作用 南天竹碱、南丁宁碱对横纹肌有直接麻痹作用,与箭毒不同。两种生物碱对呼吸中枢有抑制或麻痹作用。有人提出,南天竹碱具有吗啡样的“菲类”结构,对神经系统的作用较强;南丁宁碱具有“原小檗碱”样结构,属于原浆毒,对心肌、骨骼肌作用较强,而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较弱。早年提出的生物碱,皆为一种混合碱,故作用较为复杂。 毒性 南丁宁碱对蛙的MLD为5mg/10g,小鼠为3mg/10g,家兔为70mg/kg(原文未注明,可能为注射给药)。以南天竹碱为主要成分的总碱,毒性较大,其LD50为:蛙(胸淋巴腔注射)1.63mg/10g,小鼠(sc)1.0~1.5mg/10g[1,2]。 参考文献 [1] 中药大辞典.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565 [2] 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1985;7(5)∶51。【药性】: 性味 酸、甘,平。 有毒。 ❶ 《福建民间草药》:“苦、酸、涩。” ” 归经 《中医大辞典》:“肺经。” 功效 敛肺,止咳平喘,清肝明目。 主治 支气管炎,久咳,喘息,百日咳,疟疾,下疳溃烂。 ❶ 《王圣俞手集》:“明目乌须,解肌热,清肝火,活血散滞。”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或烧存性研末。外用:捣敷或烧存性研末调敷。 使用注意 外感风寒咳嗽不宜。。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❶ 《三奇方》:“治小儿天哮:南天竹子、蜡梅花各9g,水蜒蚰1条。水煎服。” 单方应用 ❶ 《福建中草药》:“治百日咳:南天竹子9~15g,水煎,调冰糖服。”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